菩薩與阿羅漢
有位學佛不久的朋友問:「菩薩和羅漢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讓我想到,由於受到很多大乘經典(如法華經、維摩詰經)的影響,很多佛教人士一直認為菩薩的境界高於阿羅漢,又中國教界一直自命為大乘,自古以來就刻意貶低阿羅漢。這實在是令「佛」搖頭不已,請思維以下二個例子。
很多寺院或法師喜歡稱發心幫忙寺院如:掃地、清理佛桌、煮菜飯的人為菩薩(註),或稱一些學佛的老先生老太太為老菩薩、或稱熱心行善的人為菩薩。而遠離塵囂、獨自清修的出家人,修持證果了,就叫阿羅漢。若羅漢不如菩薩的邏輯成立的話,那不就意味出家人不如在家人,那大家都在家修行就好了嘛。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個個都身證阿羅漢,但請大家想想,這十大弟子在世時,那個不是常代替佛陀去弘法利生(度眾生),那個沒有行六度(布施、持戒…智慧),祂們是「自了漢」嗎?祂們成就阿羅漢後就「入涅槃而不度眾生」了嗎?你還認為十大弟子「只是」阿羅漢嗎?其實祂們都是他方「佛」「菩薩」的化身示現,投生到娑婆世界協助釋尊轉法輪的。
何謂菩薩、何謂阿羅漢,這都只是名相,並不代表成就的高低(當然,菩薩有五十二階,羅漢有四果,但這應視為修行者在修證道路上的里程埤,而不是讓閒著無聊的人拿來隨便比較修行者之間的果位高低)。在佛教,最重視「息滅五毒、無明漏盡、煩惱解脫」,能真正做到的,就是阿羅漢。所以佛陀也是阿羅漢、十大弟子也是阿羅漢、諸大菩薩也是阿羅漢。那煩惱漏盡之後,若再發心度眾的,就是「漏盡菩薩」了(有別於未證漏盡的菩薩);若此時沒有發心度眾的,才是一般的阿羅漢。
筆者曾在網路上看過一個比喻,將「佛、菩薩、阿羅漢」形容地非常貼切:
阿羅漢好比「博士學位」,表示「內在」成就已證得「漏盡」。(初果到三果好比學士、碩士)
未漏盡的菩薩好比「助教」,雖然「外相」上是可以教學生(度眾生),但沒有拿到足夠的學位(證漏盡),有時難免教得不夠圓滿。
漏盡菩薩好比「講師、副教授」,祂們有「博士學位」,才能智慧有足夠的水準,可以正確地引導學生。
佛好比「教授」,不但有「博士學位」,且教學圓滿,得到「天人師」的美譽。
如果看完了本篇,還是有人腦筋轉不過來的話,沒關係,這裡還有二個問題,請大家好好想想:
據佛經記載:釋尊在菩提樹下因思惟緣起法、領悟了四聖諦而成佛,未來彌勒在龍華樹下亦將因了悟四聖諦而成佛。而當初釋尊的聖弟子們,亦以四聖諦證阿羅漢,這告訴你什麼?
若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投生到印度去當釋尊的出家弟子,當祂開悟時,你認為釋尊會稱這位弟子證得「阿羅漢」、或證得「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