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後防骨鬆,聰明補鈣不踩地雷
女性自35歲開始,骨質開始流失,易導致骨質疏鬆症,出現身高縮水、駝背和腰痠背痛的症狀,長期也會增加骨折和導致死亡的風險。藥師表示,補充鈣質可預防骨鬆,但選購營養補充劑時應注意「品質」,以免補鈣也吃進重金屬。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表示,「骨質疏鬆」的定義是骨質減少或流失,造成骨質鬆脆,其症狀包括:身高變矮、駝背及腰痠背痛,嚴重的會有骨折現象。成年人自35歲開始,即因骨骼中骨質損耗速度較快,使鈣質逐漸流失。
尤其是停經後女性或55歲以上男性,在沒有足量鈣質補充下,骨質密度漸漸降低,骨骼內因而佈滿孔隙成疏鬆狀態,至年老時,骨骼硬度減弱,骨壁變薄而縮短,以致無法承受身體重量而產生彎腰駝背甚至骨折現象。另外,不同年齡骨質吸收和形成的速度不同,一般年過50歲後每年會有2%的骨質流失。
除了年齡之外,吸煙、飲酒過量、咖啡或茶過量者;飲食偏高蛋白者;更年期後婦女、或是切除卵巢的婦女;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者;懷孕期鈣質補充不足,不喝牛奶之婦女、長坐辦公室者、少曬太陽;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利尿劑、抗凝血劑、抗癲癇藥物及常吃含鋁之制酸劑(胃藥);患有肝病、腎病、糖尿病、腎結石、高血鈣、甲狀腺機能亢進、副甲狀腺機能過盛、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者,也都是骨質疏鬆症高危險族群。
要預防骨質疏鬆,應把握「負重運動」和「均衡飲食」兩大重點。適量的負重運動可以刺激骨骼,增加骨骼肌肉的血流量,使骨骼得到充分營養,預防骨質疏鬆症,也能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進而減少跌倒發生的機會和傷害。建議的負重運動,例如慢跑、騎腳踏車、太極拳、散步、爬樓梯、健行等。而從事戶外運動,讓人體經由陽光照射自動合成維生素D,將有助於鈣質的吸收。
飲食部分應均衡,可多食用一些高鈣食物,如髮菜、黑芝麻、紫菜、小魚乾、牛奶、豆類製品、綠色蔬菜等,可強化骨骼,預防骨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