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元宵節的由來及相關習俗活動

元宵節的由來及相關習俗活動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活動。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本稱「上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這天是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也在這天祭月和賞月,祈求豐收。



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正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各式各樣的燈會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這一節日的發展史中,燈到隋朝(五八一─~六一九)才出現,算是晚出的節目內容之一,而要到唐以後燈才成為元宵的主要標幟。一般認為元宵以漢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開其端。不過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並非年年舉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說在漢武帝之時。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節或佛教的燃燈法會的說法也都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民間有幾種有趣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燄,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活動及相關習俗
每一年的元宵節都是個熱鬧的節慶,相關的慶祝活動很多:
上元祈福: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
元宵祭祖: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迎花燈: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綵燈、店舖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道統。台北市每年元宵節在各寺廟都舉辦花燈競賽,如龍山寺、祖師廟、青山宮、保安宮、關渡宮和松山慈佑宮,展出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花燈。
猜燈謎: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裡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閒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裡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
舞龍舞獅: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台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紗,作為龍形的燈龍,在龍頭和龍身裡,點上十幾枝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由十幾個人抬著走,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稱為「弄龍」。十五夜各地的獅陣也一起出動,稱為「弄獅」,並表現功夫,其目的在驅邪祈安,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意義。舞龍舞獅時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更為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
台灣燈會:民國六十七年起政府將元宵節定為「觀光節」,到民國八十一年起,在中正紀念堂四周展示各種大型花燈活動,頗具觀光價值。交通部觀光局為了發展台北的特色觀光,所以將元宵節定為「台北燈會」,將傳統的花燈展示變成國際性觀光賣點,吸引外國觀光客到臺北來參加這個熱鬧的燈節,而本國民眾也會利用三天的燈會前往觀賞。目前「臺北燈會」已頗具規模,而且除了傳統花燈外還有現代電動花燈、利用民間用品所製做有鄉土味道的花燈,更有露天劇場真人表演花燈內容,真是為舊節添新意。
炸寒單爺:
祭玄壇爺是台灣元宵特有的風俗。玄壇爺也稱玄壇元帥、寒單爺。傳說即商朝的武官趙公明,因善於理財而致富,民間奉為武財神。祭祀玄壇爺的神像綁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漢扛著前進。據說玄壇爺怕冷,所以民眾便擲鞭炮為祂驅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當年的財運也愈旺。所以神轎所之處,往往成為鞭炮射擊的對象,抬轎的乩童也被炸得皮開肉綻。
鹽水蜂炮:類似「炸寒單爺」而規模更盛大的則是名聞中外鹽水蜂炮。據說在光緒初年,鹽水一帶瘟疫肆虐,居民便請關聖帝君出巡遶境;以驅逐邪疫,為了助關公的氣勢,沿途便大放炮竹煙火,沒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絕跡。從此每年關公出巡時,當地人都競放鞭炮以答謝神恩。如果有人要向關公還願,還會準備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滿了數萬枝的蜂炮。等神轎一走到面前就馬上點燃,頃刻之間,上萬枝蜂炮如萬箭齊發,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煙瀰漫之中,只見火花響炮到處亂竄,人群驚叫走避。就是這種叫人又愛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數萬人湧進鹽水小鎮,成為南台灣著名的元宵活動。

所謂「南蜂炮、北天燈」,台北縣的平溪、十分一帶,有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平溪天燈又稱孔明燈,據是諸葛亮發明來作事信用的。另一說則以為天燈的外型和畫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燈是運用熱氣上昇的原理使整個燈飄上天去。平溪、十分雖煞地處偏遠山區,但是放天燈的習俗經過傳播界的報導後,近年來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參觀。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