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雪風 丹陽 不死鳥

雪風 丹陽 不死鳥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的驅逐艦在太平洋各島據點上為守備隊運送物資輸損傷慘重。



雪風艦是日本海軍的聯合艦隊驅逐艦之一,二戰結束時僅存的一艘陽炎型驅逐艦,有「奇跡之驅逐艦」之稱。



陽炎型驅逐艦
由於倫敦海軍條約的結果,當時預定作為驅逐艦主力的吹雪級生產總量受到條約控管,為了逃避條約規範因此海軍生產比吹雪級小但具備同等戰力的「初春級驅逐艦」。



然而,比吹雪型細小的艦身裝上相同武裝造成船隻重心偏高問題,因此推出了初春型的改良型「白露型驅逐艦」,但修正後的武裝不能滿足海軍需求。



其後建造的「朝潮型驅逐艦」武裝與船體跟吹雪型相當,但速度與績航距離卻不能滿足海軍。



為了滿足日本海軍要求,在倫敦條約到期的1937年推動海軍第三次補充計劃,其中決定建造新型驅逐艦18艘,要求規格武裝與吹雪型同等以上,速度與績航距離比朝潮型好,艦政本部計算要滿足全部要求估計需要排水量2700噸、全長120公尺、機關出力6萬馬力、速度35節,計劃實品為陽炎型驅逐艦。



本艦艦身長388.5呎,寬35.4呎,吃水15呎,標準排水量2,050噸,滿載2,490噸, 三座燃燒重油鍋爐推動兩部透賓主機產生52,000匹馬力雙軸推進,最高航速32.7節,18節巡航航程4,350浬,乘員軍官37人,士官兵219人。

  

雖然補充計劃預定生產18艘陽炎級,但是在新型戰艦的預算以及噸位排擠效應下在此計劃下僅編列了15艘預算,除了1937年的生產計劃外,1939年的第四次海軍補充計畫日本海軍加造了4艘陽炎級,因此陽炎級最後生產了19艘,這批驅逐艦與之後改良版夕雲級合計生產38艘,並在太平洋戰爭負擔第一線各項任務;由於日軍驅逐艦數量始終不足,因此這批新型艦出勤率高耗損也大。



1941年雪風在菲律賓的黎牙實備初次參戰,其後因觸礁令螺旋槳破損而退出了菲律賓海戰前線。



在這次後,雪風參加了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雷伊泰灣海戰等大部份主要作戰,戰爭後期,雪風為了增強防空火力因此拆除艦尾的2號主炮炮塔,並將空間增設2座三連裝96式25公厘高射機砲,並在艦上各處增設多座25公厘單裝與三連裝機炮,並加裝對水面偵搜用22號雷達與防空用13號雷達。



除了作戰以外,日本驅逐艦始終不足的狀況因此雪風也經常進行艦艇、輸送船等的護衛勤務,但是護衛的主力船隻經常遭到擊沉,如金剛號快速戰艦在雷伊泰灣海戰後回航日本本土時的護衛(台灣海峽被魚雷擊沉);信濃號航空母艦的武裝護衛(潮岬海被魚雷擊沉)及大和號的菊水作戰(坊之岬海海戰),當中同行的艦艇能回航者均受重創(涼月、冬月),雪風僅陣亡7人戰傷7人。



聯合國軍隊則稱讚雪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優秀艦,由於雪風經常僅受輕微損害大眾稱其為「不死鳥」,且7任艦長均得善終,但不少與其同行軍艦均嚴重受損以至沈沒,且死傷者眾,因此雪風被其他軍艦的船員稱呼為「死神」,並討厭與其回航等餘談。



在日本敗戰後雪風號與其他日軍降艦一樣解除武装擔任復員輸送艦的任務,在行動期間估計運送了1萬3千人以上的日軍回國。

雪風的歷任艦長中以寺内正道中佐(1943年12月就任時為少佐)最為有名,但其實他作為第5代艦長反而意外地沒太多人知道。在他上任時,在乘員們前說出「我擔任艦長的時候雪風絶對不會沉沒,因我是本艦的艦長的豪語,他本身亦是擁有不少傳説的「豪傑艦長」,並且雪風是艦長自信的來源,在雷伊泰灣與沖繩水上特攻的激戰中打到底,另外,寺内少佐就任雪風之前是驅逐艦 電 號的艦長,他在乘艦時期發生不可思議的事及擁有運氣,但在他調任至雪風後,驅逐艦 電 號約半年後就沉没,而寺内艦長在沖繩作戰後(1945年5月)調任,但雪風的幸運卻延續到終戰。


驅逐艦 電

雪風作為戰時賠償艦而交給聯合國,雪風的全體官兵不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到最後仍細心地整備,聯合國軍隊以「儘管軍艦要交給聯合國,但仍不理後事細心地整備及保養艦隻,真是令人驚嘆」而感嘆。



1947年,雪風作為第一批日本戰敗賠償艦移交至中華民國海軍,也是日本賠償給中華民國的8艘軍艦之一。



雪風於1947年7月3日駛抵上海高昌廟碼頭移交中華民國,翌年5月1日改名為「丹陽艦」,編號DD-12,成為中華民國艦隊的旗艦。




雪風移交時是無武裝狀態,長時間停泊在上海無法出海,僅在港內擔任訓練艦,由於中華民國海軍將丹陽長時間停泊在上海,僅在港內擔任訓練艦,加上缺乏維修零件及技術因素接收時有一段時間是無法出海。



直到1948年因中華民國剿匪失利,美援斷絕的狀況下才從上海拖往台灣基隆進行修復,修復完成後再拖往左營進行再武裝直到1952年完工擔任戰備,再武裝後的丹陽艦首安裝了2門日製八九式12.7公釐高射炮和4門九八式10公釐高射炮於艦尾,以及雷達和多門25公釐防空機砲。




1953年八月,丹陽艦與太昭艦、太湖艦,由前總司令馬紀壯中將率領前往菲律賓訪問



1953年至1954年間,先後截獲資援中國共產黨大量武器彈藥的波蘭籍油輪普拉沙號,及蘇俄籍的陶浦斯號。


陶浦斯號

由於日制武裝彈藥與零件逐漸用盡,丹陽號於1956年前往浙江海域的鯁門島進行對中共陣地的岸轟任務射以,長程的優勢猛轟共軍的營房倉庫,消耗掉全部的庫存的日制彈藥後高速回航左營進行武裝再改造,此次改造將所有日製武裝與射控系統通通拆除並全面更換美製裝備。



1958年9月於金門八二三砲戰料羅灣救援沱江艦,1959年8月3日在一次的馬祖海域巡邏任務中與中共海軍短兵相接,1964年5月1日支援四礵列島潛入行動。



實戰經驗豐富的丹陽艦,在1964年12月舉辦的觀艦式上也展現完好的英姿,在經過多次改裝與換裝美式單管五吋艦砲之後於1965年12月16日因引擎機件老舊奉命降旗停役,1966年11月16日正式除役,作為泊港訓練艦,1971年12月31日拆解。



其後以雪風的舊日本乘員為中心結成了「雪風保存會」等活動,目的是希望「最後之日本海軍艦艇」能歸還日本,中華民國方面則在不願該艦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紀念的遺跡立場下以颱風浸水損傷為由而不可能歸還,並在其後解體。




1971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將舵輪及錨贈送予日本,舵輪於江田島的舊海軍兵學校・教育参考館中,而艦錨則在庭園中展示,雪風艦車葉則於左營海軍官校展示。

  

  

一代名艦由於國情以及政治因素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之中令軍迷不勝唏噓。

不死鳥年表
1939年3月24日 佐世保工廠下水
1940年1月20日 竣工於佐世保工廠
1941年12月08日 參加菲律賓黎牙實備進攻作戰
1942年1月 參加東南亞進攻作戰
1942年2月27日 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編制於第二水雷戰隊)
1942年3月 參加新幾內亞西部進攻作戰
1942年5月28日 參加中途島海戰(編制於第二水雷戰隊)
1942年10月26日 參加南太平洋海戰(編制於第三艦隊)
1942年11月12日 參加第三次所羅門海海戰(編制於第十戰隊)
1943年2月1日 參加瓜達康納爾島撤退作戰
1943年2月28日~ 參加俾斯麥海海戰
1943年3月 擔任新幾內亞地區運補任務
1943年7月12日 參加科隆班加拉島夜戰
1943年中至*1944年中 擔任日本到南洋的護航任務
1944年6月15日 參加馬里亞納大海戰(編制於第二補給部隊)
1944年10月18日 參加菲律賓海海戰(編制於第一遊擊部隊第二部隊第10戰隊)
1944年10月28日 擔任信濃號護航任務
1945年4月6日 參加菊水作戰(編制於第一遊擊部隊第2水雷戰隊)
1945年10月5日 自日本除籍
1947年7月3日 移交中華民國
1948年5月1日 改名為「丹陽艦」,編號DD-12,於中華民國服役
1953年8月 前往菲律賓訪問
1958年9月 金門八二三戰役沱江艦救援行動
1964年5月 四礵列島潛入行動
1965年12月16日 降旗停役
1966年11月16日 正式退役
1971年12月31日 拆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