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明朝開國皇帝

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龍鳳七年(1361)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葬於明孝陵。
  朱元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他在很小的時候,以給大戶人家放豬放牛為生。由於經常丟牛,地主疑其偷吃,之後就只許他放豬,再也沒丟過。1344年,淮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蟲災,疾病到處流行。在這場劫難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長兄都先後病死,餓死。16歲的朱元璋靠鄉鄰的幫助,草草埋葬了親人之後,孤苦無依的他只好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小和尚。不久,災情越來越重,寺廟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討吃就食。朱元璋入寺後不到幾個月,就被打發出去,做了遊方們。他雲遊四方,到處乞討,山棲野處受盡了風霜之苦;但同時也使他瞭解到民間疾苦,增長了社會見識。
  元朝末年,政治越發黑暗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剝削、壓迫和歧視,紛紛拿起武器起來鬥爭。終於在1351年,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元末農民大起義。1352年朱元璋雲遊回到家鄉,接到濠州起義軍中同鄉湯和的相邀信,就投奔於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隊伍。由於他勇武過人,很快就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不久,又成為郭子興的親信,並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為妻。此後,劉福通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權,年號龍鳳。朱元璋以戰功先任鎮撫,後升總管之職,成為濠州紅巾軍中統兵一方的大將。
  1355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帥職,成為這支起義軍的實際領袖。他率軍南下,攻破集慶(今南京),招降康茂才等軍民50餘萬,改集慶為慶天府。龍鳳政權任命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這時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敵,形勢不利。他利用元朝軍隊主力和小明王作戰的機會,向南面和東南的元軍主力進攻,取得勝利。在他率軍打下徽州時,朱元璋採納了老儒朱升的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命令軍隊自己動手生產,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因而兵強糧足。於是朱元璋又把軍事進攻的矛頭指向土地肥沃,盛產糧食絲綢的浙江一帶,先後佔領諸暨、處州。孤立的元軍據點,次第被消滅。隨後,他又適應新的軍事形勢,對東南採取守勢,東北和西面取攻勢的戰略,在軍事上取得了有利的局面;然後又戰鄱陽,取東吳,南征北伐,奠定了統一全國的基礎。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
  明王朝建立之後,朱元璋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戰火摧殘的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義和鬥爭仍在繼續,尖銳的階級矛盾有待緩和,退居塞北的殘元勢力仍然企圖捲土重來;明政權中由於勝利臣驕將悍,爭權奪利,這些都是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障礙。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後,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1376年,朱元璋廢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國設置了13個承宣佈政使司,設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審使司分管行政、軍事和司法。這三個部門合稱「三司」,統屬中央省轄。1380年,朱元璋又借胡惟庸謀反案,對中央機構進一步改革,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一職,由六部分理政務,聽命於皇帝,在政治上增強中央集權。軍事上,朱元璋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在全國設立衛所制度,將軍權也集中於上。在司法上,設立大理寺,都審院,刑部合稱三法司主管刑獄之事。通過這些改革,朱元璋集大權於一身,有利於明初政治的統一和政權的鞏固。
  在經濟上,朱元璋鑒於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歷史教訓,制定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積極推行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有利措施。他多次減免各地的賦稅,大力推行墾荒、屯田的政策,並規定3年免徵賦稅。這些都大大推進了經濟恢復的步伐。據統計,明初的15年中,新墾田數共達1.8億多萬畝,占當時全國可耕地的一半。此外,朱元璋還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整治和興修。明初共修陂渠,堤岸5000多處;疏浚河道4100多條;開掘堰塘4.09萬多處。在朱元璋統治時期,明政權吏治也較為清明,這與朱元璋大力打擊貪官污吏、土誼劣紳是分不開的。朱元璋對於膽敢貪污的官吏,經常剝皮示眾,並製成人皮囊懸於官府,懲戒官吏,一時間政清人和,據洪武二十六年的統計數字,明初全國戶數增長近10倍,耕地面積擴大4倍,農業、工業、手工業都有較快發展。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可說是位賢君,也可稱暴君。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歷史記載朱元璋是少見勤政的皇帝;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其高壓統治著眼,如殺戮功臣、文字獄及廷杖。朱元璋一生勤於政事,事必躬親,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不多見的傑出君主。他建立了明王朝,為中國民族統一大家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但他這個地方階級政治家同歷史上的許多皇帝一樣,為了鞏固其統治,濫殺無辜,屢興大獄,先後誅殺數萬人。許多功臣勳將,文人墨客都慘死在他的屠刀下,又體現了他作為封建帝王的殘暴。特別要指出的是,朱元璋首倡以領先股文取士,使明代無數知識分子搖頭擺尾,死攻八股,至死不悟,范進中舉就是最鮮明的寫照。以八股取士的制度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頭腦,扼殺了無數人的才華。這一制度後被清朝統治者繼承下來,成為束縛人民思想的桎梏。
  洪武三年(1370),殺中書左丞楊憲。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勳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信號。後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借口。洪武八年(1375),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廖曾沉船淹死小明王,為朱元璋稱帝掃清障礙。劉伯溫蹊蹺病逝。洪武九年(1376),空印案發。洪武十二年(1379),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洪武十三年(1380),誅殺左丞相胡惟庸。洪武十五年(1382),設立錦衣衛,加強明朝特務統治。洪武十八年(1385),郭桓案發。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布《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1393),藍玉被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謀反,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殺穎國公傅友德,與他同時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藍玉死後不久,定遠侯王弼就對傅友德說:「帝晚歲峻誅殺,我輩幾無噍類矣」,朱元璋知悉後,賜死王弼。洪武二十八年(1395),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至此,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開國六公爵除了鄧愈外,可以說無一善終。這時朱元璋說:「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朱元璋晚年嗜殺,大臣們祇要觀察皇帝當日臨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視朝,若舉帶當胸,則是日誅夷蓋寡,若按而下之,則傾朝無人色矣。」
  總括而言,朱元璋誅殺功臣是鐵的事實,這也造成靖難之役時,能勤王衛主的老臣已經不多見,僅存者只剩下武定侯郭英、長興侯耿炳文等人。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還鄉,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但他的兒子朱同最後被賜自縊。清代學者趙翼說朱元璋:「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
  除大誅功臣外,太祖也殺文人,吳晗《朱元璋傳》中開列了被殺文人的名單:「處州教授蘇伯衡以表箋論死;太常卿張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殺,而是綁起來扔到長江裡);河南左布政使徐賁下獄死;蘇州經歷孫右;曾為藍玉題畫,泰安州知州王蒙嘗謁胡惟庸,在胡家看畫,王行曾作過藍玉家館客,都以黨案被殺;郭奎曾參朱文正軍事,文正被殺,奎也論死;王彝坐魏觀案死;同修《元史》的山東副使張夢兼、博野知縣傅恕、福建僉事謝肅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趙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張士誠處作客,打算投奔擴廓帖木兒的戴良,畏罪自殺。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張宣,謫徙濠州;楊基罰作苦工;烏斯道謫役定遠;顧德輝父子在張士誠亡後,並徙濠梁,都算是十分僥倖的了。」
  有個別說法稱,明太祖雖標榜復古,但有部分制度是學習元朝的,例如廷杖與責打臣下,有人稱其違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訓。另外,其為了動員全社會,他十分重視戶口普查,每個人有固定的義務,每個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後才是大臣。人民分為軍戶、匠戶、民戶,不允許隨便轉換工作,這與成吉思汗的十戶非常相似。而從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對的,明朝則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