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大清王朝的創建者

大清王朝的創建者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廿五,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母為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在位17年(1626~1643)。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晚十時入關前夕突然病故,年52歲。葬於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即清太宗。後金汗,清朝皇帝,1626~1643年在位。軍事家,政治家。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明萬曆二十年十月廿五(1592年11月28日)生於赫圖阿拉城。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四十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四十三年,授正白旗主旗貝勒。後金天命元年(1616)正月,封和碩貝勒,與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合稱「四大貝勒」,共理軍機,統兵出征。三年,隨父攻明,獻計襲取撫順(今屬遼寧)。次年,在薩爾滸之戰中,與諸貝勒率兵大破明軍西路杜松部、北路馬林部,與代善破東路劉綎部。不久隨父攻取明開原、鐵嶺,滅葉赫部。六年,參加沈遼之戰,攻佔瀋陽後,在渾河南岸以百騎破明援軍數千。攻遼陽,率軍先入明陣。七年,參加廣寧(今北鎮)之戰,克義州(今義縣)。十年,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十一年,從父參加寧遠之戰失利,退兵瀋陽。是年九月,在努爾哈赤卒後,於瀋陽繼後金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定先征服朝鮮(今朝鮮、韓國)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天聰元年(1627),命貝勒阿敏、濟爾哈朗進兵朝鮮,迫國王李倧遣使請盟。與明遼東巡撫袁崇煥通使議和,待機而動,五月,親率八旗軍5萬餘發起寧錦之戰,兵敗還師。次年,以使臣屢為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所殺,率精騎奔襲,獲敖木倫(今遼寧大凌河上游)之捷,俘眾萬餘。復率滿蒙聯軍西征察哈爾,追逐至興安嶺。三年,率滿蒙聯軍10萬繞道蒙古,自龍井關(今河北遵化東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逾邊牆,突襲明京師(今北京),互有勝負。巧施反間計,致明廷逮殺督師袁崇煥。陷京畿州縣多處。東歸連下遵化(今屬河北)、永平(今盧龍)、灤州(今灤縣)、遷安四城,留兵據守。頒發八旗臨陣賞罰令。五年,命人鑄紅衣大炮,名「天祐助威大將軍」(為後金造炮之始)。令以歸附漢族軍民組建一旗漢軍,由額駙佟養性總理漢人軍民事。遣將率滿、蒙、漢軍數萬攻明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挖壕築牆,長期圍困,在城周圍50里內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紮營盤45處,切斷守城明軍與外界聯繫。百餘天中,督軍交戰數十次,各有傷亡,又親率主力擊敗明援軍4萬,迫明總兵祖大壽於糧盡援絕獻城投降,旋縱其歸錦州。次年,閱漢兵,定儀仗制。率滿、蒙軍再征察哈爾部,迫林丹汗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逃遁青海,基本控制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以北地區。不久,廢除與三大貝勒並坐的舊制,自掌正黃、鑲黃、正藍三旗。七年,諭各牛錄額真以恤貧訓農習射。親自出迎渡海來降的明將孔有德、耿仲明等,隆禮厚待,授都元帥、總兵官。遣兵取旅順。次年,率軍9萬繞道蒙古,從長城北部諸口入關,襲掠宣、大一帶,收察哈爾部餘眾。是冬,遣兵征黑龍江虎爾哈及東海女真瓦爾喀部,鞏固和擴大對東北地區的統治。九年,命貝勒多爾袞、岳托等領兵萬餘赴黃河以西收降林丹汗之子額哲,得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統一漠南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是年十月,廢除諸申(女真)舊號,定族名為滿洲。十年四月,即皇帝位,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遣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率兵由喜峰口入長城,攻掠京畿地區,連破12城,俘人畜18萬餘。十二月,以朝鮮拒絕臣服,親領大軍攻之,逼李倧乞降稱臣、與明斷盟,乃還師。崇德二年(1637),令貝子碩托、恭順王孔有德等率舟師襲取明軍所佔皮島(今朝鮮椴島)。重申不可廢騎射之制。七月,編漢軍為兩旗,以總兵石廷柱、馬光遠為都統。次年,親征喀爾喀蒙古,迫查薩克圖汗遠遁。九月,以多爾袞、岳托分統左右兩翼八旗軍入長城,由北京至山西界,復至山東,次年三月退兵,轉戰數千里,克府、州、縣城數十座,俘人畜號46萬餘。是年,分漢軍兩旗為四旗。五年,改變入關擄掠、消耗明朝實力的方略,採取長圍久困和野戰打援之策,與明軍展開松錦之戰。命濟爾哈朗與多爾袞輪流擔任前方主帥,率兵往義州築城屯田,逐步進圍錦州。六年,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計13萬步騎援錦州,親統大軍,抵達松山戚家堡,命師橫截松山至錦州大路,斷明軍餉道,設伏以待,大敗明軍。七年二月,破松山,俘降洪承疇。三月,迫明總兵祖大壽獻錦州,復降清。塔山、杏山相繼而下,歷時兩年餘的松錦之戰告捷。六月,將漢軍四旗改編為八旗。命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率軍10萬餘入關攻明,深入山東腹地,克降府、州、縣城88座,俘掠人口30餘萬、牲畜30餘萬。八年,遣阿爾津等征黑龍江虎爾哈部,葉臣等更戍錦州。八月初九(1643年9月21日)病卒,年52歲。
  皇太極一生博覽群史,允文允武,長於計謀,優禮漢官,建立八旗蒙、漢諸軍,運用新兵器,靈活用兵,不斷改變戰法,所向多捷,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皇太極於天命元年(1616)封和碩貝勒。繼位後,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了後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他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餘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又把原來每13名壯丁編為一莊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莊,「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並下令編審壯丁,解放部分奴婢為編民。這些措施,使滿族貴族的特權受到一定制約,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他極力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字書籍。
  天聰六年(1362)正月,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剷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使汗權得到鞏固。仿明制,設內三院,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集中了汗權,加強了專制統治。為了擴大兵源,創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命人在老滿文的基礎上增加圈點,將老滿文改造成新滿文。為了聯絡蒙古和西藏,大力扶植和宣揚喇嘛教。
  他決意承襲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統治。在即位後「邦家未固」時,一方面對明廷採取議和策略,同時又屢次入關,擄掠漢地大批人畜、財物。為解除後顧之憂,兩次出兵朝鮮,統一蒙古和黑龍江流域。在鞏固了內部統治,並基本上消除了來自朝鮮和內蒙的威脅後,於天聰十年(1636)五月,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女真為滿洲。其後將主要兵力用於對明戰爭。崇德五年(1640),指揮清軍取得松錦大捷,殲滅明軍五萬餘人。在降服松山、錦州後,清軍佔領了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鎮。崇德七年(1642),再次遣軍入關,連破遠至山東的八十餘城。
  皇太極深知滿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取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採取招降收買政策。天聰三年,首次考試儒生,網羅了兩百名漢族文人。此後又多次舉行考試,分別優劣,量才錄用。五年,大凌河戰役後,對大批降將賜以莊田、奴僕、馬匹,並委以官職。天聰七、八年間,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明朝將領紛紛自願來投,皇太極對他們封王封侯,寵榮備至。隨著蒙古的臣服,明朝將領的降順,皇太極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
  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從此全力以赴地對明朝發動侵略。是年秋,他命阿濟格統兵南侵,掠奪人畜十八萬。崇德三年,又命多爾袞、岳托率軍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處,虜獲人口四十六萬,金銀百餘萬兩。為了從正面打開山海關,自五年三月起,發動了錦州戰役。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指揮作戰,後明軍因塔山糧草被奪而決定分成兩路突圍。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松山副將夏承德密約降清,以為內應。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關外僅剩寧遠一孤城。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清寧宮中猝然病死(「端坐無疾而終」,應是心肌梗塞或腦溢血之類的疾病),葬瀋陽昭陵(通稱瀋陽北陵)。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由於多次對外掠奪,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他雖繼承了汗位,但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進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極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分權勢力,提高汗權。天聰四年,皇太極以阿敏棄守灤州、永平(今河北盧龍)、遷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將其終身幽禁。五年,莽古爾泰同皇太極發生口角時,竟拔刀相向。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