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禮仲/新竹報導‧攝影
湖口老街最難能可貴的,在於它是台灣僅存少見的大規模紅磚拱圈街屋,更在於它幾乎完整保留了鼎盛時期的風貌,這樣美麗的街屋群,沒想到竟來自於一段難以釐清,甚至有點相互摯肘的約定。
現存紅磚拱圈街屋形式的老街,在台灣各地如金山、觀音等地還可尋得若干,但整體保存最完美,且圓拱通廊最寬敞的,就屬新竹縣湖口鄉的「老湖口街屋群」了!
舉凡老街的出現、興盛,多數都與交通運輸、水陸交界位置等有關,老湖口也是如此,它因著鐵道交通而興盛,也因為鐵路改道而回歸平淡。
▲湖口老街一派起造當年的原始樣貌,為台灣紅磚街屋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家戶前的圓拱通廊也是這類街屋中最寬敞的。(記者謝禮仲攝影)
清光緒19年(1893),積極建設現代台灣的巡撫劉銘傳,完成了基隆至新竹的鐵路,老湖口的車站就位於今天的天主堂。當時的「大湖口火車站房」,每天有6班車往返,平均每天載客量為400人,行旅的往來、貨物的運送,為此地注入了不少人氣。直到日據時代,「湖口驛」周邊區域,除了交通方便外,也提供不少商人做生意的好機會,最初只是一些零售生意,今日所見的老街尚未起造。
1920年,三元宮剛落成,橫街經營米穀生意的「周裕興」、「周永興」建起了新式屋宇,大湖口的前景,一片大好。三元宮的廟地施主~武秀才羅志旺,便將自己擁有從三元宮到火車站那一大片土地出租,供人造屋營商。條件相當優渥,租期無限,且可無償使用他私人土地闢建的道路,於是乎,租地造屋者紛紛前來,期望在此新闢的天地,大展鴻圖。
▲吳姓家族大手筆建造的三連棟街屋,仍是老街上最華美的建築。(記者謝禮仲攝影)
為了展現新街的氣勢,也由於當時日領政府大力推展「街區改正」所引進的洋風,這條老街不僅街道寬敞,連所謂的「亭仔腳」也比台灣其他各地的老街寬闊許多!
大舉遷入的吳姓家族,更是大手筆的建造了今日依舊是最華麗的「爰得其所」連棟洋樓。吳家三連棟的街屋,正中立面山頭為山形,下書「爰得其所」;兩側山頭為半圓形,下方各寫一個「吳」,開口部下方則是「建寅」、「寅春」的商號,展現事業發展的強烈企圖。
鐵道的興築帶來無限生機,孰料好光景維繫不到幾年,民國18年(1929)鐵路改走現在的「新湖口」,人口外移、商旅不再,「新街」街屋整齊大氣依舊,卻終於難敵走向「老街」的命運。
▲當年從商致富的願望或許沒有那麼順遂,卻為後代留下美麗而值得細細品味的印記。(記者謝禮仲攝影)
火車站遷走了,生意沒落了,照理說,這條「租地造屋」而來的老街,應當如其他老街一般,不是被拆、就是改建,但湖口老街竟能完全維持原來的樣貌至今,原因何在?
這整排華美的街屋,因為土地與建物分屬不同所有者,地主因當年的「租期無限」無法收回土地,住戶則礙於「拆屋還地」的約定,即便想更新住屋,也不能妄動,就在這種兩相牽制的情況下,老街得以幸運地維持原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