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古斯塔夫巨砲

古斯塔夫巨砲

德軍的800 毫米K (E )“古斯塔夫”巨砲(Schwerer Gustav )有一個我們更為熟悉的響亮名字——“多拉”(Dora )火砲。雖然不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美國二戰時期設計的“小大衛”迫擊砲口徑達到914 毫米),也不是射程最遠的火砲,但800 毫米“古斯塔夫”卻是人類製造的體積最大、重量最重、摧毀力最為強大的火砲。這種超級大殺器一共生產了兩門,但是只有一門投入現役。它在一生中只經歷13 天作戰,總共向敵人怒放了48 枚砲彈。重達1350 噸的“古斯塔夫”全長達到47.3 米,高11.6 米,寬7.1 米,光是砲管就有100 噸重、32.48 米長,可以將重達7.1 噸的穿甲彈發射到38 千米之外,或是將4.8 噸的高爆彈發射到48 千米之外。組裝它需要動用60 節車皮的設備,近2000 名人力和6 週的時間,估計在人類史上再也難以見到這樣的壯觀武器。

龐大而沉重、具有“過剩”強大火力的800 毫米“古斯塔夫”巨砲,原本計劃用來炮轟規模龐大的“馬奇諾防線”,但是當1940 年西線戰役開始時,800 毫米K (E )還躺在克虜伯公司位於埃森(Essen )的工廠,並且在戰場上德軍部隊完美地繞開了“馬奇諾防線”。因此,當這門800 毫米巨砲在希勒斯雷本(Hillersleben )完成了火砲測試,並在呂根瓦爾德(Rugenwalde )完成了服役驗收測試後,它和它的砲組已變得無用武之地。為了證明花費巨大人力物力最終使這門巨砲能投入使用的行為並非在做無用功,德國人四處尋找可供它一展身手的潛在目標,但歐洲此時已沒有要塞工事強固到需要動用它。兩大要塞防禦體系—“蘇台德防線”以及“馬奇諾防線”都已落入德國人手中,看起來800 毫米的“古斯塔夫”巨砲在它還沒對敵人放出一炮之前就 ​​已經變得多餘。


1942 年2 月,希特勒在施佩爾、托特、凱特爾等人陪同下一瞻800 毫米“古斯塔夫”列車炮的雄姿,當時該炮還未經歷實戰的洗禮

1941 年初,一個攻擊目標終於出現在德軍參謀人員的圖紙上-- 直布羅陀。德國人計劃通過攻占這個位於地中海入口的孤立要塞將盟軍隔絕於地中海,但是由於西班牙是中立國,德軍必須得到佛朗哥將軍(Franco )的許可才能穿越西班牙領土發動攻擊。德軍參謀人員已經制定好一個名為“菲利克斯”的作戰計劃(Operation Felix ),其中所涉及的傘降和機降部隊正在積極地展開作戰訓練。可惜一個會議使這項作戰取消,在與希特勒的會面中,佛朗哥這個狡詐的西班牙獨裁者表示他不會將自己的國家捲入歐洲的戰事中。對“古斯塔夫”巨砲而言,一個轉眼到手的表現機會又失去了。

“古斯塔夫”火砲沒有參與1941 年下半年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但是到了1942 年初,由於德軍的攻勢已經深入克里米亞,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一旦攻下這裡,它將成為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優良的補給港口和基地。德軍並不是非常急切地需要這麼一個補給基地,塞瓦斯托波爾真正吸引德國指揮人員的地方在於它是一座規模巨大的要塞。城市的外圍有一長串的防禦工事,其中有些可以追溯到1854-1856 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另一些則屬於現代化的堡壘,此外在靠近海岸的地方還有數門巨型海岸炮。這是一個理想的進行傳統包圍攻城作戰的地點,德軍可以藉助這種規模宏大的進攻來向世界證明它的力量。很快那些攻入克里米亞的步兵部隊就被加強以越來越多的兵力,而德軍高層則在全歐洲尋找可以用作攻城器的重砲

數世紀以來,進攻方總是使用攻城器轟擊被圍困的要塞迫使對方投降,或是打開一個缺口以供進攻部隊突擊。德國人決定將這種模式放大然後加以重複,他們從歐洲的每一個角落搜羅了數量龐大的各式火砲,下至小口徑的野戰炮,上至一戰前的大口徑榴彈砲。其中大部分為德國製造,有些則是繳獲的,另外還加入了現代化的火箭炮以及超級重砲。在這些重砲中包括了600 毫米自行臼炮“卡爾”,此外德軍宣傳人員意識到他們還獲得了一個頭條新聞—“古斯塔夫”巨砲的第一次作戰行動。


在塞瓦斯托波爾郊外的小村巴赫奇薩賴組裝中的“古斯塔夫”巨砲


組裝“古斯塔夫”需要用上大型龍門吊車,安裝這個上千噸重的大傢伙可不像擺弄一個小玩具那麼簡單

就這樣,800 毫米的“古斯塔夫”經由專門重新敷設的鐵路隆隆駛向克里米亞,在它行進路線前方,一支勞工隊伍正在塞瓦斯托波爾外的小村巴赫奇薩賴準備它的發射陣地。在德軍工程人員的指揮下,超過1500 人的施工隊伍在一座小土丘上挖出了一個寬闊的地塹,其內鋪設有兩組帶弧度的鐵軌,地塹的兩側被壘高,為巨砲提供掩護。而在巨砲前進的鐵路上,施工人員正辛苦地改造鐵軌和加固每一處可能的不良結構,以保證萬無一失。最終發射地點那段弧形鐵路的後方建成了一座超過1.2 千米長的小型貨運編組站,組成“古斯塔夫”的60 節車皮零件將在這裡卸載,組裝成完整的大砲和載托底盤,並最終進入預定發射地點。在離炮尾遠一些的地方有一個居住區,供數量眾多的砲組成員居住並作好任務準備。

裝配“古斯塔夫”巨砲所需要動用的人力非常龐大,所配備的人員不少於1420 人,由一名上校具體指揮,這名上校擁有一個司令部和所屬的參謀人員。而主要炮組成員則超過500 人,其中多數負責複雜的彈藥管理和操作。作戰時這500 名“砲班”成員將同大砲留在一起,而剩下的人則會組成各種輔助單位,其中包括負責決定射擊目標的情報部門。兩個輕型高砲營會在大砲運輸時一路陪伴,並提供人力幫忙組裝。一旦大砲就位,這兩個高砲營就會在附近構築起陣地專門負責阻攔敵機。兩個警衛連不停地在砲位周圍巡邏,這些連一度由羅馬尼亞人組成。一個克虜伯技術人員所組成的專家組也一直陪伴著巨砲,負責為他們的“巨獸”解決技術問題並向士兵們提出建議。此外周圍還有大量鐵路系統的部隊和管理人員。

即使動用相當於一支小型軍隊的人力,並使用專門為此任務設計的兩台110 噸級起重機,組裝這門巨砲仍然需要6 週時間。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部件卸載在正確的地點是對鐵路調度技術的巨大考驗,即便如此,到1942 年6 月初,包括“古斯塔夫”巨砲在內的所有攻城大砲連同它們笨重的砲架和彈藥都已準備就緒。


組裝完畢後,技術人員借用龍門吊車的幫助對砲管進行查看


緩緩駛出隱蔽陣地的“古斯塔夫”,它才是這場有史以來最重量級砲擊行動的壓軸角色

1942 年6 月5 日,炮轟開始了。這場“古斯塔夫”參與其中的砲擊能夠躋身於史上規模最龐大的轟擊之列,到1942 年7 月初塞瓦斯托波爾被攻陷為止,共有超過562944 發砲彈飛入這座港市,其中絕大多數由大口徑火砲和榴彈砲發射,這還沒有算上暴風驟雨般的火箭炮以及步兵部隊所屬的火砲。塞瓦斯托波爾的市民們是怎樣從這一切中倖存的?答案很簡單,他們躲入了地下。他們早就知道即將來臨的砲轟,不僅地方領導人告訴了他們,德國人不厭其煩的聒噪廣播以及其它宣傳也說明了即將降臨到他們頭上的怒火。因此在砲轟開始前,這些市民已經大大加深了他們的地下室,在採石場和山坡的石壁上開挖了深深的避難所,並在那裡躲避了數週之久,有很多人因此而活了下來。

“古斯塔夫”並沒有被用來攻擊平民目標,它的第一次開火指向的是一組距它25000 米的海岸炮,一架空軍的Fi-156 鶴式飛機被配屬給它負責全程校射。“古斯塔夫”共射出了8 發砲彈就摧毀了第一組獵物,當天晚些時候又對一座名為“史達林要塞”(Fort Stalin )的混凝土工事發射了6 發砲彈,並在成功將第二個目標轟成廢墟後開始準備第二天的攻擊。也許有人認為一天14 發的射速太慢,但事實上對一門800 毫米口徑的巨砲來說這個速度已屬不錯。它的最快射速可以達到15 分鐘1 發,但是通常情況兩次發射的間隔要長得多。裝填砲彈和發射藥是個不小的工程,並且包含數個過程:精確測量周圍環境的氣溫並在高地測得風向風速,還需要對每包發射藥進行測溫,然後將砲彈和發射藥裝入炮尾精確地塞 ​​好,最後將整個砲管抬升到正確的角度,這些過程都要花費時間。


正在吊裝砲彈的“古斯塔夫”巨砲,可見其後部的兩座專用小吊車皆忙得不亦樂乎


射擊中的“古斯塔夫”巨砲,現場具有非常駭人的震懾效果

6 月6 日,“古斯塔夫”巨砲再次投入行動,準備對付“莫洛托夫要塞”(Fort Molotov )。7 輪射擊後這個建築變成了廢渣,之後巨砲將目標轉向了所謂的“白崖”(White Cliff )-- 位於席費爾拉亞灣(Severnaya Bay )的地下彈藥庫所用的座標代號。蘇聯人將它建在這裡使之對常規武器的攻擊免疫,但它卻無法免疫800 毫米砲彈的攻擊。9 枚砲彈鑽入水中,穿透超過30 米厚的海床直指彈藥庫。“古斯塔夫”用第9 發砲彈將彈藥庫徹底引爆,爆炸的衝擊波順便擊沉了一艘小帆船,給這次攻擊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陷落後的塞瓦斯托波爾港口地區,已在德軍的砲擊和轟炸中完全毀壞

接下來是6 月7 日,這一次的目標輪到了德國人所稱的“西南峰”(Sudwestspitze )-- 一個計劃由步兵攻占的外圍堡壘。經歷7 輪射擊的洗禮後,這個目標被留給了步兵照料,炮組人員則開始對大砲進行維護保養,並進行短期休整直到6 月10 日。11 日,“西伯利亞要塞”(Fort Siberia )收到了5 發砲彈的大禮,這之後“古斯塔夫”巨砲再次沉寂。6 月17 日它向“馬克西姆·高爾基要塞”(Fort Maxim Gorki )以及配屬的海岸炮群發射了最後5 發砲彈,至此“古斯塔夫”巨砲的作戰歷程宣告結束。據德方資料記載,1942 年6 月5 日到17 日,“古斯塔夫”總共發射砲彈48 發,其中向確定目標發射的砲彈為47 發,另有1 發估計為試射彈。


“馬克西姆·高爾基要塞”上被摧毀的蘇軍305 毫米砲塔

“這些重砲和超級巨砲的砲擊極其恐怖,據德軍總參謀部統計,在為期5 天的砲擊和空軍轟炸過程中,每秒鐘就有超過500 發砲彈和炸彈落到俄國人的頭頂上,彈藥的消耗量非常誇張。這場鋼鐵洗禮摧毀了俄軍的士氣,持續驚雷般的巨響震毀了耳膜。當戰鬥結束時,塞瓦斯托波爾從市郊到城區都被夷為平地,蘇軍整整兩個集團軍被殲滅,超過90000 人成為俘虜。” -- 保羅·卡雷爾(Paul Carrell ),《希特勒向東方前進,1941-1943 》

7 月1 日,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已經無法逆轉,德軍的攻城炮大隊開始被運回歐洲各角落,同樣“古斯塔夫”巨砲也被分解拖回了德國,並更換了新砲管。算上在克里米亞發射的48 發實彈以及之前進行的火砲測試、訓練、以及演示時的開火次數,“古斯塔夫”已經發射過250 發砲彈,舊砲管被送回埃森重製膛線。


一名德軍技術人員在檢查”古斯塔夫“巨大的砲閘部分

此後“古斯塔夫”巨砲再無工作可作,有時它會 ​​在呂根瓦爾德靶場發射一些奇怪的演示彈,有時被用來試驗某些遠程反混凝土工事彈,另外一段時間有人討論過將它的800 毫米砲管換為520 毫米以提供更遠的射程。這個計劃最後不了了之,正如另一個試圖把800 毫米大砲架在履帶式自行底盤上以支援巷戰的計劃一樣。那個異想天開的方案在進行了大量先期研究後最終被叫停,但它並不比800 毫米大砲本身更脫離實際,後者的建造佔用了大量的人力和工業生產能力,只是為了向克里米亞老舊的防禦工事發射48 發砲彈。調動“古斯塔夫”巨砲前往列寧格勒和華沙的轟擊計劃都由於戰局的變化而取消,一本捷克出版的書提到德國人還曾想將其移往英吉利海峽以炮轟英國。

到1945 年4 月,“古斯塔夫”已經化為零碎消散在整個中歐。運輸巨砲的火車遭到了盟軍飛機持續不斷的攻擊,之後相關責任人員將仍完好的部件也統統破壞,留給盟軍的只是讓他們驚訝和好奇的破爛。1945 年4 月22 日,美軍在開姆尼斯(Chemnitz )以南50 千米的樹林中發現了“古斯塔夫”的部分殘骸。如今那幾枚了無生氣地豎在英國、波蘭等國的博物館裡的砲彈就是“古斯塔夫”巨砲僅存的東西。

關於第二門“古斯塔夫”的資料非常罕見,因為它從沒有投入現役,更沒有任何戰績。但是美國的研究者聲稱這門砲在1942 年完成組建後曾被拖往史達林格勒,沒有來得及發一炮就匆匆撤回。戰爭結束時該炮被德國人炸毀,其中一些組件被美軍繳獲。


二戰末期被美軍繳獲的“古斯塔夫”部分砲管,一名美國大兵正興高采烈地與其合影留念


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中收藏的“古斯塔夫” 800 毫米砲彈,後面的一輛T-34 坦克可以襯托它的大小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