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冠狀動脈鈣化程度可預測中風風險

冠狀動脈鈣化程度可預測中風風險

作者:Sue Hughes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一篇新研究結果顯示,對一般人而言,冠狀動脈鈣化(CAC)程度是後續中風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
  
  線上發表於2月28日中風期刊的一篇試驗中,CAC可預測男性和女性的中風風險,且對65歲以下者的預測力比年長者更佳,而且,這個變項和心房顫動及佛明罕風險因子無關。
  
  研究者報告指出,對於佛明罕風險因子分類低(<10%)和中度者(10%-20%)的中風風險預測最有效。
  
  第一研究者Dirk M. Hermann醫師(德國Essen大學附設醫院)表示,當病患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糖尿病、高血壓等風險因素,但是我們不太知道他們的血管疾病情況如何。我們知道CAC是心肌梗塞(MI)的預測因子,但我們想瞭解它對於中風是否也是這麼好的預測因子,我們發現它確實是。這篇研究顯示,這些風險都是一起出現的。如果病患有MI風險,也會有中風風險。現在,我們有一種檢測方式可以讓我們知道病患是否有這兩種很常見狀況的風險。
  
  作者們結論表示,我們發現,CAC可以獨立於已知的風險因素之外預測中風事件,使這個標記除了可幫助心臟科醫師,也可幫助神經科醫師進行風險分類。
  
  Hermann醫師表示,這篇研究建議未來可考慮廣泛進行CAC篩檢,此外,我們必須仔細思考這是否是可行的。目前我們還不會如此建議,因為有放射線風險,不過,影像技術日新月異,檢視體內疾病病程的能力進展迅速。
  
  他表示,新的多切片電腦斷層掃描(CT)放射線較低,所以,或許在未來是有可能進行廣泛的篩檢計畫。那麼,這將是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公共衛生問題。即使是心臟科醫師在目前也不會例行性進行CAC篩檢,但是,在某些實施預防醫學的中心已經開始進行,這就是現代醫學。
  
  為了此次研究,對「Heinz Nixdorf Recall study」這項研究的4,180名45-75歲、無中風、冠狀心臟病或心肌梗塞的研究對象,評估中風事件,平均達94個月。
  
  使用Cox部分風險回歸檢視CAC在年紀、性別、收縮壓、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尿病、抽菸、心房顫動等已知血管風險因素之外的中風預測因子程度。
  
  在追蹤期間,發生92例中風事件(82例缺血性、10例出血性中風)。有中風的病患,開始時的CAC值(中位數104.8)顯著高於沒有中風者(11.2)。多變項Cox回歸分析中,log10(CAC+1)值是一個獨立的中風預測因子,風險比為1.52。
  
  在心血管風險相對低的病患和年輕病患,CAC最具預測力。
  
  Hermann醫師推測,這或許是因為較高風險者和年長患者還有許多其他風險因素,所以CAC就比較不相關。在較年輕和較低風險的病患,沒有什麼比告訴你這個病患處於風險中更有用了。
  
  作者們在報告中寫道,這些觀察指出,在無明顯風險者之中,仍可能有高中風發生率。根據我們的資料,CAC適用於這些人評估風險。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