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維克斯Mk I型.303英吋口徑機槍
製造商:
維克斯有限公司(Vickers Ltd,),英國格雷福德和艾力斯公司(Grayford and Erith)
口徑:0.303英吋(7.7毫米)
配用彈種:Mk VII和VIIZ型普通彈、曳光彈、空包彈
自動原理:槍管短後坐式
冷卻方式:水冷,冷卻水筒容積7~10品脫(3.9~5.6升)
火力選擇:無,只能全自動射擊
供彈方式:250發帆布彈帶
槍長:45.5英吋(1155.7毫米)
槍體重量:帶冷卻水狀態下為40磅6盎司(18.3公斤)
槍架重量:Mk IV型三腳架重50磅(22.6公斤)。
槍管:長28.5英吋(647.7毫米),帶5條左旋膛線
瞄具:柱式前準星加後部表尺/覘孔式照門
射速:450~500發/分
槍口初速:2440英呎/秒(744米/秒)
最大射程:2900碼(使用Mk VII型普通彈);3500碼(使用Mk VIIZ型普通彈)
和德國MG08一樣,維克斯機槍後部安裝的兩個木製握把的中央部位也呈隆起狀——這樣的造型會讓握持更加舒適,此外握把的中央也被挖空,用於存放油壺,圓孔的上端蓋下方則裝有清潔刷。維克斯機槍的扳機部件呈橢圓形,射手如果要扣下扳機,必須先把裝有彈簧的倒U形保險桿向上抬起,然後才能操作板機。整個握把和扳機部件拆卸非常容易,如果要把維克斯機槍安裝在飛機或坦克上,也能非常方便地為其更換改進型握把和扳機組件。
維克斯機槍的瞄準具偏向左側,這種設計人機工效並不好,因為大多數人視力的主導眼都是右眼。由於瞄準具的偏左佈局,射手坐在機槍後面瞄準和射擊時,總會感覺脖子有些彆扭,如果不想難受,就得坐到略微偏左的位置。維克斯後瞄具採用表尺設計,由400碼固定式戰鬥覘孔和纖細的翻轉表尺組成。一戰時期的維克斯機槍會配有專門適用於Mk VII型子彈的表尺指示板,表尺以100碼為分劃,從100碼直到2900碼。通過扭動一個帶動齒輪的旋鈕,覘孔可以沿表尺上下移動,實現對射程的調節。最初維克斯機槍使用的是U形槽照門,但不久就改成了更為精準的覘孔。後瞄具不具有風偏修正功能。
一戰中協約國還把維克斯機槍裝在裝甲車輛上,製成機動火力堡壘,圖為正在維護車載維克斯機槍的加拿大士兵。
維克斯的前準星為半固定式長方片式,準星左右兩側設有一對金屬護耳——其作用是保護準星不會因磕碰而損壞或變形——護耳就直接銲接在冷卻水筒上方。如果需要校準維克斯機槍的瞄準具,軍械士會把中央的片式準星向左或向右敲打。但維克斯機槍的準星加護耳的前瞄具設計也和所有採用類似準星配置的機槍一樣,在高度緊張的作戰環境中,射手很容易將中央的準星和其兩側更高的護耳弄混,這會直接造成瞄準基線的嚴重失準——這樣瞄準的結果就是絕不可能打中目標。英國人還為維克斯機槍配備了一種防空用大型橢圓形前瞄具,它可以用一個固定卡環安裝在冷卻水筒上,在使用這種防空前瞄具時,維克斯後部也會裝上一個帶有大型覘孔照門的卡接後瞄具,這有利於射手快速捕獲空中的高速目標。
維克斯機槍還被作為航空機槍搬上了飛機。由於高速飛行相對氣流的冷卻效果很好,機槍不再需要水冷方式,其空置的冷卻水筒上直接開有散熱口,此時水筒的作用就相當於一個大型散熱片。
維克斯機槍最為重要的附件就是射手工具,這些物件既包括裝有少量重要備件和工具的皮製射手工具包,也包括沉甸甸的足夠一個機槍排完成檢修和維護的軍械士工具箱,這些都是維克斯機槍重要的必需品。早期維克斯附件中還包括用於攜帶冷凝水容器的帆布包,這種背包據說原本是用於盛放軍馬飼料的,後來又換成了專門為機槍設計的包囊。但這樣的裝置依然不夠適用,因此很快包囊又被換成了兩加侖的金屬水罐,雖然水罐比水囊笨重一點,但使用效果卻更好。
二戰中維克斯仍然是英軍最為重要的機槍裝備,圖為1931年使用維克斯進行城市作戰演練的英軍機槍組。
維克斯的食糧
維克斯機槍配用的彈藥箱每個可以容納一條250發彈帶,彈箱設計在戰爭初期發生過一些變化。最初維克斯機槍使用的是馬克沁那樣的柚木(後來則是松木)彈藥箱,這種彈藥箱不是用鐵釘組合,而是使用複雜的燕尾榫結合,做工十分精緻;但在塹壕環境中這種木製彈藥箱很快就被證明不合時宜——它不夠堅固、不防水,而造價又過高,英國人需要更結實、防水且更便宜的彈藥箱。不久英國人又開發出了鍍鋅金屬彈藥箱,這種彈藥箱採用雙鉸鏈翻蓋,上面帶有皮製提手。彈藥箱翻蓋內側帶毛氈襯裡,可以防止毒氣進入,盒蓋上緣帶有金屬加強帶。1916年英軍開始列裝8號Mk I型金屬彈藥箱,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應用最為普遍的彈藥箱,這種彈藥箱在裝滿彈藥情況下重量約為22磅(約10公斤)。
木製的250發彈藥箱並不適合惡劣的塹壕環境,後來英國人將其換成了鍍鋅金屬彈藥箱,這種彈藥箱通常採用皮帶或帆布帶作為提把。
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維克斯機槍的棉織帆布彈帶實際上幾乎沒有改變。這種彈帶上每兩枚槍彈之間都有一根鉚接的黃銅製隔條,每隔三發子彈就有一根加長的隔條,其作用是提醒副射手子彈在彈帶中的正確位置。此外這些加長的隔條還能保證裝好的彈帶在彈藥箱內搬運過程中不會因碰撞而導致子彈移位。
通常情況下,英軍士兵領到的都是大包的子彈,他們必須自己一發一發地把子彈裝進彈帶。這種工作可以徒手進行,也可以利用彈帶裝填器完成。每挺維克斯機槍都配有一個彈帶裝填器,通常都存放在機槍拖車上。Mk II型彈帶裝填器就可以把從裝彈斗進入的子彈一發接一發地裝進彈帶上的子彈包。Mk II型彈帶裝填器可不輕巧,其重量超過20磅(約9公斤),使用它裝填彈帶比徒手裝填快不了太多,由於裝填彈帶這項工作枯燥而乏味,大多數維克斯機槍組成員都認為裝填彈帶是一種非常折磨人的「苦差事」。戰爭期間的某些試驗表明,可拋棄的預裝填無隔條彈帶使用起來更為方便,但直到二戰前夜這種彈帶才真正獲得軍方的垂青。
Mk II型彈帶裝填器,這類裝填機械最初是德國人為0.303英吋口徑馬克沁機槍開發的。各個機槍組或後勤保障組自行對使用過的彈帶進行清洗、乾燥和重新裝填,重新裝填就是借助這種手搖彈帶裝填器完成的,操作者只需把大把子彈裝進裝填器的漏斗形入彈口,再不停搖動手柄即可。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及——其實也並不難理解,帆布彈帶在作戰環境中實用性並不好。帆布彈帶在受潮之後會收縮或拉長,此外由於外部環境條件,彈帶還可能會糟朽、發霉、撕裂、磨損甚至凍結。機槍組成員不得不經常檢查他們的彈帶,不時扭動每一發子彈,防止有子彈突出彈帶平面造成無法正常供彈或損壞槍機端面。大戰中英國還試驗過幾種金屬彈帶,其中最為成功的是1915年托馬斯·桑斯特(Thomas Sangster)申請專利的整體式金屬彈帶。當然, 這種彈帶也有自己的問題,在大戰期間使用並不廣泛。實際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英國機槍手使用的一直是一成不變的帆布彈帶——和希拉姆·馬克沁初次射擊其1883式機槍時使用的彈帶幾乎完全一樣。
美國製造的0.303英吋槍彈在當時屬於緊俏軍需物資,但就在這種美國槍彈首次交付時就出現了特別糟糕的問題:接收這種槍彈的部隊立即反映說該彈藥導致了大量卡殼現象,主要原因是彈殼斷裂。經過調查,很快發現問題的原因在於這種黃銅彈殼在製造工藝中拉伸方法不當,這造成了彈殼無法承受火藥氣體的巨大壓力從而發生炸裂;此外彈殼底緣厚度一致性不好也是卡殼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現象加劇了英軍輕武器彈藥短缺的局面,因為上百萬發來自美國的子彈無法被用在維克斯機槍上,只能用於步槍訓練。
通過受彈器組件口部上沿的V形切口,副射手可以非常快捷地收回彈帶固定爪——請注意帶有細密溝槽的按鍵——並把彈帶拉出來(圖中這條彈帶也裝有金屬隔條但是並沒有加長的隔條)。
維克斯機匣特寫。在射擊時機匣側面的曲柄會沿弧線前後擺動,如果發生故障,通過觀察曲柄停止的位置就能夠判斷出可能的故障原因(裝了彈的維克斯曲柄就停在圖中的位置),維克斯機槍手們必須反覆進行無休止的訓練,才可能在故障出現時快速判斷原因並及時排除。
維克斯機槍受彈器部件特寫
擺弄維克斯
當年維克斯的射手們是如何操作這挺機槍的呢?當然,在投入戰鬥之前,你必須想辦法把它搬到發射陣地。扛上35磅(15.8公斤)重的槍體、50磅(22.6公斤)重的三腳架外加彈藥及冷卻水走上四分之一英里——而且在行進過程中還不時會遭到敵人襲擊——你就能領教當年西線戰場機槍手們的真實生活了。在射擊維克斯機槍時,主射手負責固定三腳架的位置,二號射手則負責把槍體裝上三腳架,三號射手的任務是放置冷卻水箱和彈藥箱。如果人手充足,通常的4人維克斯機槍組會增加到6人,此時他們攜帶的家當也就更多:更多的彈藥、備用槍管、維修工具、冷卻水和其他給養。
民國初年中國軍隊裝備的維克斯機槍,從圖中士兵的制服看,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大概是1915年前後。
在開始射擊維克斯機槍前,射手首先要確認復進簧的張力是否處在7~9磅的正確水平,否則就需要重新調整;此後射手還要為冷卻水筒注水,然後才能開始裝入彈帶。如果此時掀開機匣上蓋,你就能看到射手搖動手柄時機匣內部精巧的機件是如何流暢地前後運動的。和現代槍械機件的簡單前後運動不同,維克斯機槍更像是一台小型蒸汽機,平滑運動的鋼軸、連桿、彈簧和凸輪等部件按照精準的設計方式完成各自預定的工作。
給維克斯裝填彈藥時,副射手(即2號射手)把彈帶末端的金屬引導頭插入維克斯槍身右側的受彈口——此時並不需要一定打開機匣上蓋,而位於機槍左側的3號射手則抓住引導頭,保持對其施加一定的力,防止主射手(即1號射手)在操作曲柄抽彈和上膛過程中彈帶鬆動和移位——和馬克沁一樣,射手要前後搖動曲柄兩次才能完成推彈入膛的動作。此後,射手就可以調整表尺,再通過俯仰手輪調節瞄準基線的俯仰角度,然後輕推機匣部位,讓槍身緩慢迴旋,把照門和準星穩穩地套在前方目標上。
確認瞄準完成後,射手會用中指抬起扳機上方的保險桿,然後用雙手拇指按下扳機,頓時你面前這挺維克斯機槍就會發出狂怒的吼聲。前方的目標立即就被子彈激起的塵土所籠罩,即使在2000米外,子彈也能貫穿輕鬆任何敵人的軀體。和馬克沁機槍一樣,維克斯機槍射手也可以通過輕叩槍身的方法來實現機槍水平射向的微調。
如果把一杯香檳酒置於射擊中的維克斯機槍機匣蓋上,那它肯定會立即傾覆。但儘管如此,維克斯機槍仍然是一種能夠平穩射擊的武器,其射擊穩定性和德國MG08相近。維克斯機槍配用的Mk IV型三腳架吸收了大部分後坐能量,機槍槍口部的噪音對於主射手尚能忍受,可以不必佩戴護耳——這是說今天試射的條件——90年前的那場戰爭中護耳這樣的裝備對機槍手而言還是一種奢望。而2號和3號射手就比較「不幸」了——尖利的噪聲會充斥他們的耳朵,而大量硝化纖維火藥氣體也會灌滿他們的鼻子,因為槍口的後坐助推器會向兩側排出氣體。
對於維克斯這樣結構仍屬複雜的機槍,其野外拆卸卻令人驚奇地容易,本書中配有不少維克斯的分解圖片,諸位可以自行體會如何把它大卸八塊。當然,和今天具備快速更換槍管以及徒手拆卸設計的通用機槍相比,維克斯機槍儘管不如前者先進,但卻仍然別有味道。最後,筆者希望各位能夠明白,雖然我們承認維克斯Mk I機槍的重量已經比MG08減輕了近三分之一,而且也有許多資料就此大肆讚揚維克斯機槍,但歸根結底維克斯的重量仍然要歸入「野獸」派;想想看,扛著這樣的機槍進入陣地,前進時還要帶著它翻過塹壕胸牆,招搖通過無人區,這其中之艱辛和風險,恐怕不言自明。
對於維克斯機槍的分解,英軍訓練手冊中這樣規定,「在聽到『退膛』的命令後,主射手把表尺放倒,前後搖動兩次曲柄手柄,然後壓下抓彈爪,而2號射手則取出彈帶……」此後射手抬起機匣上蓋卡筍,把機匣蓋後半部分掀起來——維克斯機槍機匣蓋分為前後兩部分,後部向前翻開,前部向後翻開。請注意在表尺摺疊狀態,表尺後部原來成平放狀態的一個偏左的覘孔照門自動立起呈豎直狀;這也是一個較為實用的設計,在表尺沒有打開時,這個照門可以作為簡易戰鬥瞄具使用,射手可以利用它對500碼外的目標快速瞄準和射擊。
把曲柄手柄向後拉到最後位置,同時把手伸到機匣內部引導槍機緩慢抬起。
槍機抬起後,向右側轉動三分之一週,將槍機從連接桿上取下。現在可以將曲柄手柄向前推到位,然後關閉機匣後部上蓋。
把機匣前蓋卡筍銷向後上方轉動,然後掀開機匣前蓋(其中容納的是受彈器部件)。
把受彈器豎直向上抬起,從機匣裡取出來。
向前推動復進簧護蓋,使其固定鉤從機匣側面的固定柱上脫開。
轉動復進簧連桿,直到其卡筍從機匣側面的卡槽中拔出。
再次打開機匣後蓋,旋下T形螺栓,將機匣後端板和握把組件向下旋轉。
把兩個後側板部件從機匣後部拉出
把固定銷從槍口助推器組件中抽出,然後把助推器的外罩取下,露出裡面的杯形槍管助推件。接著,從射手工具包裡拿出專用的扳手把杯形件旋下。
將曲柄手柄組件、側板及槍管等後坐部件從機匣後部抽出。
後坐部件特寫。請注意機匣側板上的圓孔和槍管延伸部分上卡筍的配合方式。請注意圖中射手左手拇指處槍管延伸部分上的暗色環形線條是石棉防漏絲留下的痕跡——如果密封得當,這種石棉絲既能讓槍管自由後坐,又能防止冷卻水筒內的水滲漏。
野外分解狀態下的維克斯機槍。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為:機匣、後板固定用T形螺栓、槍管、復進簧組件、後部側板部件、槍機組件、受彈器、槍口助推器杯形件、助推器外罩和錐形件、復進簧連桿、左側板、槍口助推器杯形件拆卸扳手、0.455英吋口徑韋伯利(Webley)轉輪手槍(當時英軍1號和2號機槍手的標準自衛武器)、曲柄手柄組件及右側板、蒸汽冷凝管(裝有戰後加裝的直角連接件)和250發彈帶等。當時一名熟練的維克斯機槍手,完全分解並重新組裝一挺維克斯機槍只需72秒!
維克斯機槍一直服役到1968年,算是一種相當長壽的自動武器。這是一挺1942年生產的維克斯機槍,上面標有「M6 MK IV」和「1942」的字樣,槍口裝有膨脹式消焰器。更為難得的是,槍上還配有望遠式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