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甲午戰爭兵敗鮮為人知的原因

甲午戰爭兵敗鮮為人知的原因

  說起甲午戰爭中大清陸軍一潰千里的原因,稍懂點歷史的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內容無外乎因循守舊,官場腐敗,營務廢弛,統帥怕死... ...但除此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卻鮮為人知。說出來你會不信,那就是「開槍不瞄準」。
  一位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日本軍官回憶說,在朝鮮戰場上,日本各師團一碰到中國軍隊就立即臥倒,一動不動。這時候,中國士兵就開始爭先恐後地放槍,一槍接著一槍,直到子彈打光。等到槍聲漸漸稀少,日本軍隊就開始衝鋒,結果可想而知。這不是編出來的謠言,也不是手機裡「惡搞」的段子。1860年,一位英國軍官來華訪問。他看到淮軍士兵開槍的姿勢很奇特。朝前放槍,眼睛往後瞅。他推斷這可能是放慣了手銃、鳥銃的原因。
  1920年直皖大戰,雙方動用兵力20萬人,消耗子彈幾千萬發。可幾個回合下來,雙方死了200多人。真正在戰場上被槍打死的也就幾十人。這種「惡搞」戰爭的作法,連外國人都看不下去了。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裡遜以極其惡毒的口吻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建議中國政府恢復使用弓箭。一來弓箭比較便宜;二來可以對敵人造成真正的殺傷。
  後來,蔣介石創辦黃埔軍校,親自編寫步兵操典。他以極其細緻的筆觸,異常詳細地講解了射擊時的動作要領。他特別強調了開槍要瞄準這一關鍵性的動作。從這一點來說,後來北伐軍所向無敵,蔣校長是居功至偉的。這不是一段有趣的歷史,它更像是一段黑色幽默。它以一種近似荒誕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走過了一條怎樣曲曲折折的道路。中國人買來了洋槍洋炮,卻沒有學到開槍瞄準的步兵心法。
  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是同時起步的。在向列強學習的方面,中國人總是三心二意,半推半就,稀里糊塗,得過且過;而我們東邊的鄰居卻是認認真真,一絲不苟,甚至是矯枉過正。他們推行西餐,推廣西裝,普及義務教育;禁止武士帶刀,禁止蓄髮;甚至鼓勵與洋人通婚,以「改良人種」。從此,日本走上了一條全盤西化的道路。
  此時,中國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方針。他的奏折讓西太后大為讚許。其實,即使是在當時,日本全盤西化的作法就引起中國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大學士徐桐就指斥日本「變國體,有違綱常;通婚姻,有違人倫」。可1895年甲午戰爭的結果卻讓所有的中國人大跌眼鏡。從甲午戰爭結束至今,時間又過去了一百多年。在這一百年中,我們學會了開槍瞄準。但其他東西卻依然學得稀里糊塗;我們引入了足球聯賽的制度,但公平競爭的原則卻沒人理會。我們引入了義務教育的提法,但義得是國家的義務,還是公民的義務依然沒有搞懂;我們引入了現代傳媒,但新聞可信的卻不多;我們將「民主」寫進了憲法,但「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宗旨卻很少有人去實踐,一聽到不同的意見便喊打喊殺,亂扣帽了,亂揪辮子,甚至千方百計地去堵住別人的嘴巴。
  日本的民族特性完全源自武士道。而武士道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便是劍道。劍道的核心是「殘心」。殘心的概念是每一次揮刀必須全力以付,以果決的勇氣和捨卻一切的信念發起攻擊。當一個動作完成之後,立即以同樣全力以付的心態投入下一次進攻。劍道教育讓日本民族面對每一件事情都全力以付,專心致志。劍道要求劍士向對手鞠躬時,兩眼必須緊緊盯住對手,鞠躬必須到位,以表示自己的求戰是「真誠而強烈」的。劍道有句諺言:對手擊中你時,你要心存感激,因為是他幫你發現了自身的弱點。劍道的系統教育幫助日本民族面對每一次學習都是「真誠而強烈」的。
  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動作,更是一種心態。首先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其次,要拋卻已有的成見,將自己的心態歸零;第三要徹底地,毫不走樣地學習;最後才是有所發揮,有所創新。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