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震動朝野的開讀之變

震動朝野的開讀之變

  古吳路,東起養育巷,西至施林巷口,因古時為吳縣的行政中心,故名。 《吳縣志》記,此巷原名「吳縣橫街」。民國地圖上,古吳路又曾標為「吳縣前」(吳縣縣衙前)。1927年,國民黨省民政廳頒發縣政府組織條例,成立吳縣縣政府,仍設吳縣縣衙內。1930年,蘇州縣市合併,國民黨吳縣縣政、府接收蘇州市府各機關,遷入府前街(今道前街)原市府地址。如今的吳縣縣署舊址,由厚重的高牆神秘地圍著,已為市十六中操場,兩側仍標有「吳西弄」與「吳東弄」。
  在明朝天啟年間,古吳路(吳縣橫街)曾出過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情,就是蘇州市民大規模聲援東林黨人、抗擊閹黨暴政的鬥爭。史書上稱其為「開讀之變」,指魏黨派人到蘇州逮捕周順昌時「開讀」假詔,使群眾極為憤慨,爆發了蘇州市民與東林黨人反對閹黨的激烈鬥爭。
  天啟年間,皇帝昏庸無能,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使明朝的封建統治陷入了最深的黑暗之中。當時江南一部分知識分子,為了政治清明,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公開講學、主張改革,反對魏忠賢,世稱「東林黨」。當年的吳縣人周順昌(字景文,號蓼洲,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明朝官吏、東林黨人),居官清正,為人好義,曾為家鄉百姓辦過不少好事。在福州任推官時,大力反對礦監稅使的掠奪,捕治稅監高采的爪牙。因宦官魏忠賢專權,打擊東林黨人,周順昌才告假回鄉。在蘇州依然諷議朝政、針砭時弊,指斥魏忠賢時,竟完全無所忌諱。
  天啟六年三月十五日,魏忠賢派錦衣衛千戶張應龍等,準備對周順昌實施逮捕。蘇杭織造的太監李實,與魏之爪牙應天巡撫毛一鷺勾結,連夜通知蘇州知府寇慎、吳縣知縣陳文瑞,將周順昌先拘到位於古吳路的縣署監候。三月十八日,魏忠賢開始對東林黨人血腥鎮壓,並派緹騎(逮捕犯人的騎兵)到蘇州逮捕周順昌。蘇州市民聽到消息,強烈憤慨,紛紛罷市抗議,數萬人齊集於古吳路,準備救援周順昌。這日正是雨天,身穿囚服的周順昌被緹騎從古吳路縣署準備帶到西察院署(今財帛司弄),並欲宣讀逮捕詔書。人們站立雨中手執長香,為周順昌乞命喊冤,哭聲震天。緹騎按劍而前,問道「誰為哀者?」人們據理申辯,請以民情上報,釋放周順昌,但遭到呵斥。於是人群開始騷動,並上前搶奪緹騎手中刑械。緹騎旗尉大罵道:「東廠逮人,鼠輩竟敢搗亂! 」並大聲叫嚷:「囚在哪兒? 」並將手中鋃鐺擲於地上,以示威脅。周順昌的轎夫周文元一聽,是魏忠賢矯旨拘捕,更加氣憤,大呼道:「始以為是皇帝聖旨,原來是東廠假旨! 」跳上前去奪刑械,被緹騎擊傷了額頭。於是大夥一擁上前,勢如山崩。嚇得緹騎東逃西竄,市民緊追猛打,打死緹騎二人,其餘帶傷跳牆逃跑。毛一鷺嚇得躲進茅坑。這場群眾鬥爭最終在周順昌「要以大局為重」的勸解下得以平息。但在軍隊鎮壓下,周順昌最終還是被解至京城,酷刑至死。
  據說當天,另一支準備赴浙江逮捕東林黨人的緹騎,正好路經蘇州,船停泊在蘇州胥門碼頭。這幫傢伙不知古吳路上發生的事,上岸滋事擾民。憤怒的市民得知後,又馬上趕到胥門,將這批傢伙圍住痛打了一頓,船也被擊沉。「開讀之變」是明有史以來最大一場群眾鬥爭,魏忠賢領教了民眾的厲害,但出於震懾目的,放出消息要以謀反罪名,派兵鎮壓蘇州百姓。一時間蘇州城裡人心惶惶。眼看蘇州城面臨被血洗的命運,參與鬥爭的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等五人,不願看到百姓被牽連,挺身而出,自系入獄,英勇就義。蘇州老百姓為感五人之義,將他們合葬於虎丘之側,題稱「五人之墓」。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