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老人有憂鬱症!小心是失智症的前兆
今年66歲的陳奶奶,約50歲即開始有憂鬱症,但每次發病後都改善,可做一般家事並照顧子女,57歲時因覺自己狀況穩定而停藥,62歲時先生過世後,又出現嚴重憂鬱症,有拒食、不吃、不睡、想自殺、甚至出現幻覺而住院,出院後雖狀況穩定,偶會抱怨記憶力較差,當時做失智症篩檢尚屬正常範圍,過兩年後個案開始懷疑媳婦偷她東西,且記憶力更差,偶而會找不到路回家,診斷有老年失智症,目前狀況已退化到偶而會認不得孫兒,生活上多需人照顧。
先前一般認為,老年憂鬱症患者他們認知功能在憂鬱症恢復後會回復,故稱其為『假性癡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邱智強說,最近研究顯示即使經藥物治療後他們的認知功能仍無法恢復,特別是執行功能及注意力,有些個案甚至二至四年後符合失智症的診斷。
有研究顯示,這些認知功能缺損可能也會影響其對藥物的反應及之後的預後,後來研究發現老年憂鬱症個案出現認知功能缺損,可能是老年失智症的前兆,在之後的研究則進一步發現,憂鬱症本身可能為認知功能下降及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且之前有憂鬱症的失智症老人,得了失智症後認知功能缺損可能更嚴重,最近研究發現,有憂鬱症的老人得到老年失智症的機會為一般老人的2倍多。
邱智強醫師和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張景瑞主任針對已穩定的老年憂鬱症患者,進行三年的認知功能追蹤研究,目前共收集了35位患者,女性25位、男性10位,他們憂鬱症狀都已穩定,年齡平均為69歲,教育程度平均約9年,且已排除酒癮問題、原本即有腦傷或已明顯可診斷癡呆症患者(即病情穩定且未達癡呆症的老年憂鬱症患者)。
結果發現患者雖然篩檢時未達癡呆症診斷,他們測驗的平均分數在記憶力測驗部份和一般老人差不多,但在學習新的事物及對記憶東西保留較有問題,在專注力測驗、執行功能測驗及空間概念,則明顯較一般老人差,且在某些分測驗中低於一個標準差(後百分之二十)的人數比例明顯較高:學習新的事物測驗31.25%、執行功能測驗37.5%、空間概念43.75%。
由於憂鬱症及老年癡呆症對老年人來說,常導致其痛苦情緒、降低生活品質及增加照顧者的負擔,且常被低估或未被治療,邱智強說,近來一個南臺灣的社區流行病研究顯示,老人一個月的精神疾病盛行率為37.7%,其中有15.3%的官能性憂鬱症及5.5%重度憂鬱症,世界衛生組織也公布在民國109年之前,憂鬱造成的生活障礙及死亡,將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因此對老年憂鬱症研究實是刻不容緩。
邱智強說,團隊將會繼續針對老年憂鬱症的患者做相關記憶力及認知功能研究,歡迎60歲以上曾有憂鬱症的老人患者參與此追蹤研究,我們將為您做三年詳細的記憶力及認知功能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