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有檢出」不等於「有危害」

「有檢出」不等於「有危害」

多吃蔬果可以維持人體健康,在每天餐桌的菜餚變化上,蔬果也豐富了飲食文化。近年來,衛生署大力推行「天天五蔬果」的健康概念,但是農民在栽種蔬果期間,為了防止蟲害的侵襲及提高產量,使用農藥以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卻使得「農藥殘留」問題成了民眾「吃」的隱憂。

為此,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多年來,持續對合法准用的農藥進行研究、評估,並參考國際間對農藥建議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研訂出蔬果農藥的「可接受的風險」,也就是「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網址http://www.fda.gov.tw/→法規資訊→食品、餐飲及營養類→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作為行政管理上的管制點。換句話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核定的合法農藥只要以正確、合法的方法,適時適量地噴灑使用,並在規定的期間後採收,蔬果即使檢驗出農藥殘留,其殘留量也應在「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範圍內。更何況在評估建議每日可接受攝取量時,均已考量充足的安全係數,只要吃進人體內的總攝入量不超過標準,就不致發生健康危害。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與各縣市衛生局共同分工合作,自99年1月起至8月份,在傳統市場、超市與包裝場等場所,共抽驗農產品1,433件進行殘留農藥檢驗,結果有145件與規定不符(不合格率10.1%)。對於不符合者已追蹤其源頭,並依食品衛生管理法查處辦理。

凡事都有一定的風險存在,無法達到「零風險」的理想,那麼如何有效地避免或降低風險才是當務之急。因此,消費者自身可以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來降低風險:選購蔬果時,不宜選購外表太過鮮豔光滑者;或盡量選擇具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認證標章或良好信譽商家的產品。

民眾在食用或烹煮蔬果前,要以流動清水反覆沖洗,以去除可能的殘餘農藥。常見的葉菜類蔬果,如小白菜、青江菜、茼蒿、油菜等,應於沖水後先切除近根部處,再將一片片葉片剝開沖洗;包葉菜類,高麗菜、甘藍、包心白菜等,農藥大都會因施藥與生長方式殘留在外圍葉片,所以應先去除外葉,再拆成單片以清水沖洗;瓜菜類如小黃瓜、青椒、苦瓜如需連皮食用,先以軟毛刷洗後再以水沖洗。

至於根菜類的蘿蔔、馬鈴薯等,可以清水沖洗後再去皮;豌豆、四季豆、菜豆、小黃瓜、芥藍菜等屬連續性採收農作物,農藥殘留的可能性較高,須增加清洗次數及時間。要剝皮的水果,如枇杷、柳丁、荔枝、椪柑、香蕉、鳳梨、柑桔、西瓜、芭樂、奇異果等,在去皮前要以大量清水沖洗,以免農藥污染到果肉。

正確選購及洗淨,天天食用五蔬果,健康永續不恐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