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蘇花古道/手工修復 再現百年風華

蘇花古道/手工修復 再現百年風華

為修復逾百年歷史的蘇花古道北路,太魯閣國家公園以純手工打造方式,在經費有限、考古查證、地形艱困等重重挑戰下,歷經3年時間,已整修出2公里的步道,還有後半段仍將進行1.5公里路程,沿途還有日據時期駐在所遺跡,極具歷史人文與生態觀光價值。   

  
從蘇花古道俯瞰清水斷崖,風景絕美,早在清代同治年間就有北路越過,古道的路基早已模糊不清。(營建署提供)

為修復逾百年歷史的蘇花古道北路,太魯閣國家公園以純手工打造方式,在經費有限、考古查證、地形艱困等重重挑戰下,歷經3年時間,已整修出2公里的步道,還有後半段仍將進行1.5公里路程,沿途還有日據時期駐在所遺跡,極具歷史人文與生態觀光價值。

在明年完成修復後,太管處將培育修復道路的原住民夥伴,轉型為保養維護與解說員,但目前尚未開放,因為有安全顧慮與施工須求,還請步道愛好民眾,不要自行闖入。

清水斷崖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珍貴的地形景觀,也是昔日進入花蓮的地理屏障,早在清代同治年間就有北路越過清水斷崖,只是歷經一百多年,古道的路基早已模糊不清。

這條修復中的古道,位於崇德隧道至匯德隧道上方的古道舊跡-石硿仔步道,太管處先邀請專家解說其歷史意義,並邀請步道修護專家伍玉龍授課,受訓完成、頒授證書後,再投入整修工作,同時是以就地取材、不靠任何機械,尊重環境的工法進行重修。

太管處解說教育課課長孫麗珠表示,多數路段主要以人工砌石的工法,取用現地崩落的石塊砌建石階與邊坡,另有部分路段則循日治時期理蕃道路進行修復,整平路面並使用少數木料,經歷梅姬颱風、莫拉克風災,完成的路段幾乎沒有損毀,依然穩固。

未來,在這條古道修復完成後,太管處將複製這項成功的經驗,進行錐麓古道的修復,未來期望在國家公園內,也能改採最原始而對環境友善的方式去施做。

當地緊臨太平洋,冬有東北季風、夏有颱風,有的在叢林、有的在斷崖,6位修復員、1周工作3天,有時找路,有時遇到乾溝,還得再請教專家相關生態工法,以人力搬運,敲出符合規格大小的石塊,通常1個月才完成20公尺,極為艱困。

有專家估算,市價手工石板步道1公尺8千元、1公里8百萬元,這條長度3.5公里的步道,至少要價約2800萬元,而太管處只以每年150萬元的預算,要為民眾打造一條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的步道,更被列為營建署年度重大施政成果。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