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婦觀念偏差 全家健康NG
從黑心油品到黑心調味粉,食安事件連環爆,不少民眾捨棄外食,當起「自煮族」,不過營養師提醒,菜色多樣性不足、份量不夠與反覆加熱是常見的3大料理NG行為,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營養流失,建議必須克服相關盲點,否則恐白忙一場,身體狀況照常亮紅燈!
台北市一名中年家庭主婦,為照顧家人健康,總是親手做羹湯,餐桌菜色保持「三菜一湯」,魚、肉、蔬菜都到位,卻經常出現偏頭痛、暈眩、半夜抽搐等症狀,起初找不出病因,經諮詢營養師發現,問題出在烹飪習慣一成不變,菜色變化有限,導致長期缺乏維生素、礦物質。
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表示,「自煮族」最常見的NG行為共有3項,首先是習慣按長年口味準備菜色,導致食物類型過於單一。
以米飯為例,除了白米飯外,摻雜糙米或其他全穀類可以補充維生素B群、鋅、硒;蔬菜也不是僅限青菜,多元攝取紅黃色蔬菜、菇類、芽菜類、瓜果類、筍類,也能強化體內不同的營養成分。
黃淑惠指出,維生素B群、葉酸、菸鹼酸是參與紅血球製造、神經傳導的重要成分,長期缺乏恐出現頭痛症狀,建議補充深綠色蔬菜。
欠缺鐵質會造成貧血,導致暈眩,可食用芥藍、蘆筍、海藻;鈣、鎂則是協助肌肉收縮、穩定情緒的必要物質,攝取不足可能引起抽搐、情緒易怒與失眠。
其次,份量不夠也是大問題,黃淑惠強調,餐桌不是有菜有肉就好,更要講究足量。以一家4口計算,每人每餐至少要有蔬菜2至3種、量約一飯碗,且水果是一個拳頭大小、豆蛋魚肉手掌心大小,但不少家庭是菜、肉各一盤,全家分食下來,攝取的營養成分根本不夠。
再來,反覆加熱也是大NG,食物從冷藏、洗滌到烹煮過程,營養成分可能遭到破壞,許多民眾習慣隔餐或隔夜加熱再吃,此舉更加深營養成分流失,應該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