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蔣介石看風水選墓地 占住龍穴企望江山萬世

蔣介石看風水選墓地 占住龍穴企望江山萬世

中國封建社會的帝王,生前極端奢侈,死後也要奢葬,而且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選擇自己的墓地。蔣介石雖自己標榜革命,然在繼封建帝王之衣缽上,毫不遜色。1946年,蔣介石以抗戰英雄之態還都南京後,就開始著意選擇自己的墓地了。他秘密請來了雪竇寺長老太虛,向太虛說明自己意圖。太虛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的8月回到縉雲山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9月24日,蔣介石駐重慶行營副主任賀國光和夏參議,受蔣介石電示,派專車接太虛大師前往,商討開發川康藏邊區佛教文化和宗教事宜。太虛慷慨表示:“康藏地大物博,礦產尤富,英人垂涎,已非一日,侵略計畫,無為不至,如因循坐視,勢必被其攫取。漢藏團結一致,使英人無隙可乘。如果文化溝通,豈特可望團結一致,一切糾紛自可迎刃而解,何患邊防之不鞏固。”

1938年初夏,“國民參政會”成立時,戴季陶提名太虛為國民參政員,蔣介石同意,汪精衛卻強烈反對,他說:“太虛是和尚,不能干預政治,不能當參政員。”戴的提議被否決。但太虛仍不時地為國事奔波,不當參政員,照樣在參政。且先後擔任了文化運動委員會、東方文化協會、國際反侵略中國分會、中印學會、中緬文化協會等組織的理事、委員、名譽會長等。

話轉回頭。當太虛聽了蔣介石的意圖後,便在金陵四周為其尋龍穴,尋來找去,選定了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的一處寶地。

明孝陵位於六朝故都金陵的東郊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北,梅花山因廣植梅花而得名,因三國吳大帝孫權葬于此,故此山又名“孫陵崗”。明初,朱元璋營造陵寢時,有大臣向朱建議,要把孫權墓遷走。朱元璋沒同意,說:“孫仲謀也是一條漢子,留下他吧

明孝陵建於1381年。陵墓全為巨磚築成,下有石雕須彌座,宛如一座大城門樓。門前為石橋。24尊巨大石獸,8尊石雕翁仲排列兩端。明太祖之墓為石塊砌成的護牆所圍,石牆高丈餘。陵墓既有皇家陵寢的威武渾壯,又與山水景色融為一體,人若至此,有入仙境之感。尤使人感慨的,是陵寢的正南方梅花山的山尖,恰在陵寢中軸線的南極。而梅花山上為孫權墓。這個江東“碧眼兒”似乎為朱洪武看門了。整個陵墓不僅選址山明水秀,而且設計得含蓄蘊藏,匠心獨運,藏而不露。本來,明孝陵的石獸應該是東西相對的,而當時為了避開梅花山,成為南北相對。其甬道蜿蜒曲折,好似千里行舟,灣頭一轉,又勝景在目。陵區依山而建,掩蔽自如,屏隔有度。遊人見之,無不讚歎。

在明孝陵的東鄰,為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民國元年(1912年)3月,孫先生為謀求南北和平統一,結束千年的封建帝制,毅然辭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讓位于北洋渠魁袁世凱。袁下令黃興改為南京留守。時孫先生謂左右侍從說:“吾今日為自由百姓了。”4月1日,先生同胡漢民、秘書、侍從等一起騎馬出朝陽門打獵,到了明孝陵,轉到半山寺,在紫金山中茅峰一高坡處休息。這地方為彙文學校美籍教授裴依理所辦的“義農會”林場。時先生同胡漢民等人步行上山,行至高處,但見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則崇崗翼抱,遠則層巒後擁。又見其地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迎山帶水,煙雲繚繞,氣象雄偉,地勢絕佳,心甚愛之,遂謂胡漢民道:“當年明太祖選陵時,為何沒看中此地?孝陵地勢太低了,哪里比得上這裏地勢?”遂又笑謂左右道,“待吾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耳。”到了1925年,先生北上,不幸因肝疾而大行西去,先生在彌留之際,憶及獵時之語,猶以歸葬紫金山為囑。後經孫夫人宋慶齡女士及其子孫科先生和葬事委員會代表實地勘察乃定。陵墓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上海姚新記營造廠得標承包。開工不久,呂彥直不幸逝世,由範文照繼任。陵墓氣勢恢弘、古樸壯觀。

孫中山陵墓竣工後,樹立墓誌銘,這在當時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大家考慮再三,認為唯有與孫中山交誼密切,且國學功底極深的章太炎先生能勝任此事。章太炎自己也說:“論與中山先生交誼之密,互知之深,其墓誌銘惟我能勝,亦只有我有資格寫,我欲為中山先生作墓誌。”孫中山治喪委員會也於1925年3月15日發出通函,正式邀請章太炎任追悼會籌備處幹事,並撰寫墓誌。就這樣,章太炎寫下了古樸典雅、凝練審慎的《祭孫公文》。章太炎當仁不讓撰寫墓誌銘也使蔣介石喪失了一次撈取政治資本的機會。因此,蔣介石對他忌恨在心,他以中山陵建築總監的身份和党國代表的名義拒絕使用章太炎撰寫的墓誌銘。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後,碑亭雖在,卻沒有墓誌銘,不得已而將“天下為公”四字刻於亭中以代之。對此,章太炎憤怒地說:“蔣以個人好惡,竟甯使革命元勳之陵墓缺少碑銘,可憾也!”

在紫金山上靈穀寺後,還有譚延闓之墓。譚乃光緒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清政府預備立憲期間,譚被推為湖南諮議局議長。因其辦事圓滑,極善中庸之道,人送外號“甘草”,慨甘草乃調和之藥。譚憑其圓滑手段,在辛亥風雲變幻的歲月裏,無論北洋政府,還是孫中山大元帥府,以及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譚都居要職。後譚因腦溢血而死,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9月4日,國民黨政府為譚延闓舉行國葬。其墓依山勢高低而建成。墓前有龜背馱巨碑,碑後矗立著寬三楹的牌坊。宮殿式祭堂內供有譚延闓遺像,圍廊四角置銅鶴、銅鹿各一對。墓塋前設石獅、華表和譚之子女所立銅鼎。並有一橢圓形水池,睡蓮盛開時似香花供獻。墓塋背倚巍峨鍾山,山風過處,松濤簌簌,四周山泉流淙,鳥語啼幽。真是令人讚歎的風水寶地。

在梅花山,還有大漢奸汪精衛之墓。汪於1944年11月11日死於日本名古屋,其屍裝在一楠木棺中,由汪生前專用的“海鶼”號飛機運抵南京。其墓位於孫中山先生一側,設計也仿孫先生墓的圖紙。造價約計5000萬中儲券,這在當時亦是一筆驚人的數字。墳墓的核心工程剛完,日寇就投降了,施工也停頓下來。在蔣介石還都南京之前,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下令將汪墳遷掉。何的參謀長蕭毅肅把任務交給了第七十四軍和南京市市長馬超俊。第七十四軍工兵指揮官邱維達決定用炸藥炸開。1946年1月21日,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工兵營李營長,率兵丁以150公斤TNT烈性炸藥炸開了汪墓內窖。揭開棺木,汪屍上覆蓋青天白日旗,屍身著文官禮服——藏青色長袍與黑色馬褂,頭戴禮帽,腰佩大綬。汪的馬褂口袋內有一張長約3寸白紙條,紙條上用毛筆寫的“魂兮歸來”四字。乃為汪夫人陳璧君從日本接運汪屍時所寫。隨即汪屍體被火化,汪墓處築一小亭。梅花山南北兩側,還修了兩條小路,添植各種花木,周圍修飾一新,以迎蔣介石的到來。

話轉回頭,雪竇寺長老太虛法師奉蔣介石密旨,在紫金山山前山后看了一遍,最後選中了中山陵同孝陵之間的一處,這地方雖在紫金山的半山腰,然仍可瞰視南京全景。太虛法師看定後,蔣介石便把太虛法師讓于密室,坐定之後,太虛拿出了所畫之墓圖。蔣介石說:“法師請明言。”

太虛說:“地理之秘訣,東漢時說形勢,西漢時說星辰,今人只知說勢,其次說星與形。蓋以山川古今不改,吾人所見不同,發現山川之秘,如狐首青鳥。以形勢查性情,以性情查生氣,此為《葬經》之說。以地下山形,合上上星象,以人間庶物,伏山川變形,逐類推求,隨形模樣,皆格物以明理,參悟萬山性情,總歸一貫機竅……”太虛法師說了番《葬經》、《陰宅》的形勢星辰之說後,便轉入了正題。蔣介石雖然聽得似懂非懂,可還聽得很認真。太虛繼續說道:“吾觀梅花山,其龍穴在中山陵與明孝陵間,凡貴地,必有龍穴,選貴地必先選龍穴,龍短者多為山腳漏落,局又窒塞,決無大貴。《地理》書雲:明朝不如暗拱,蓋百里之來龍有百里之局勢,千里之來龍有千里之局勢,各隨龍穴的力量,因有暗拱。紫金山梅花山峰環暗拱,從山重疊,三峰對中,兩峰對空,乃坐下真龍之勢。各山勢大小遠近相趁,虎踞龍盤,左輔右弼有天門地戶,其前後天弧天角,謂之金吾執法。其天關地軸,拱衛紫垣。實在是個萬里難尋的好穴處。”

蔣介石聽了,大喜。太虛法師又說:“我今已說破天機,龍穴已動,公當在中山陵、孝陵間蓋一亭,謂之‘正氣亭’,可將龍鎮住。待公萬年之後于此安然,雖不能保蔣家江山萬世,也使你蔣家福壽綿長。”

蔣介石聽了更喜。數日後,蔣以尋覽鍾山名勝為由,扶杖登山,自紫霞洞西爬上層崗,遠眺天闕,見太虛所示之處,山川之勝,林壑之美,他處無法相比。又見此處既高於明孝陵,又低於中山陵。東為紫霞洞,西為獨龍崗寶球峰,下為“忠烈塔”——即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四周環境幽雅,悅人心目,遂令下屬就岩下開石築亭,名為以壯觀瞻,實為按太虛所囑。

時因抗戰結束僅一載,國內經濟甚為困難,中山陵陵園管理委員會拿不出修亭之款,後由美、英的一些華僑捐款,亭子方始動工。

亭子圖紙由基泰工程公司設計,共繪製了3種式樣。蔣介石要太虛法師選定。太虛選定了其中之一。此亭為方形,重簷飛角,頂覆琉璃瓦,畫梁彩棟。式樣選定之後,便動工修建。其亭以蘇州花崗石為底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富麗莊嚴。是年秋,工程告竣。蔣介石看了,很是高興,命名為“正氣亭”,並親筆題寫亭名。這3個字用錙金陰刻於亭正面橫眉上。兩旁抱柱聯亦為蔣介石親筆所寫。為藍底、黃邊、金字。聯文為:“浩氣遠聯忠烈塔;紫霞籠罩寶珠峰”。落款為:“蔣氏中正”。亭後砌有花崗石擋土牆,牆中央豎有碑刻,碑文是由孫科撰寫的“正氣亭記”。 (文章摘自《民國官場迷信實錄》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 作者劉秉榮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