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攝護腺肥大、尿路結石 典型症狀為何?

攝護腺肥大、尿路結石 典型症狀為何?

台灣在民國30年代光復初期的一段期間裏,在地區性的泌尿科男性病患大都以泌尿道結石症、尿路結核症,以及由淋病引起的泌尿道狹窄等病症為主。而其後由於環境衛生與醫療資源的情況改善,以及抗結核藥物之發明,結核症相關的問題也就鮮少再發生。再者,由於抗生素之研製,更使得因慢性淋病所引起的泌尿道狹窄於近年已甚為罕見。

而前列腺肥大症則因國民之平均壽命不斷增加,而逐漸成為極普通的泌尿科疾病。此外,全台灣上泌尿道上皮細胞癌之發生率更是名列世界前茅,而台灣南部雲嘉南地區為烏腳病的好發地區,更是尿路上皮癌高發生率之處,且迄今仍是高流行區域。而更值得一提是,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亦逐年地提升中,並已和膀胱癌之發生率趨近。

又尿路結石迄今仍佔泌尿科疾病的大宗,唯其嚴重併發症逐漸減少。隨著現代社會型態變遷與科技進步,某些泌尿疾病之發生率正在緩慢地下降,但亦有些疾病的發生率並未如此,反而有提升之趨勢。故今後醫界及患者努力的方向,應朝二方如何共同預防這些疾病,或者於更早期的發現及治療為首要。

尿路結石症是泌尿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通常好發於三十~五十歲之際,男女比約3~2:1。根據臨床統計顯示,台灣國人尿路結石的發生率約為一五○0%,而其於治療後如果沒有再加以預防,五年內的復發率可達五○%以上。而其影響可以由沒有任何症狀到側邊腎功能完全喪失,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馬偕醫院泌尿科江百凱醫師表示,泌尿系統是人體水路的重要輸通管道,尿液必須經由腎臟通過輸尿管、膀胱、尿道再被排出體外。而一但在此路線中,尿液出現沉積物之結晶體堵塞排尿管道,即會形成尿路結石。尿路結石只是一個廣泛性的通稱,舉凡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產生結石皆可稱之。

依據化學成分分,尿路結石的成分有草酸鈣、磷酸鈣、碳酸鈣、尿酸、胱氨酸,但其中尤以草酸鈣結石最常見,約佔八十%左右。而其結石顆粒之形態,能小如砂粒或大如鵝蛋,可狀如鹿角或雨花石等,但以結石愈大所產生之堵塞情形愈嚴重者的致死率愈高。

馬偕醫院泌尿科江百凱醫師指出,尿路結石的主要機轉是尿液中代謝的物質,如鈣質、草酸、磷酸等濃度超過一定之飽和度,再加上其它條件的配合便能形成結晶而聚集停留,最後便形成結石。


而影響結石形成的內外在因素包括有個人體質,有些人體內之新陳代謝會形成較有利於結石生成的環境。而水分攝取不足或食用太多高動物蛋白或富有鈣質、草酸及磷酸的食物,也較容易產生結石。

氣候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於夏季時排汗量變大,倘若其水分來不及補充就會順以促成結石之形成,所以居住在熱帶地區的人,罹患結石之機率亦相對較高。又尿路感染、慢性疾病、藥物、輸尿管狹窄、瘜肉、異物入侵等原因均可能造成結石。而有尿路結家族史的患者,其罹患結石的機率也比一般正常人高出數倍許多。從事勞動工作者、外務員、司機等職業者也易患有結石,主要是因為其工作環境的溫度較高,使得排汗量增加,卻又較少飲水所致。

馬偕醫院泌尿科江百凱醫師說明,尿路若發生結石時不一定有症狀會出現,但其典型的症狀有血尿、腎絞痛、下腹脹痛、排尿不順、尿路感染等,且又依其所在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腎臟結石一般不會有任何自覺的症狀,除非其造成阻塞,此時患者常有鈍痛或絞痛,並呈現陣發性的發作,而疼痛感發生時經常是朝向患者側邊脊肋骨、上腹部或沿輸尿管方向來放射,甚至可延伸至下腹部、腹股溝或大腿內側,且會有血尿、腹脹、腹瀉、嘔吐及臉色蒼白、冒冷汗等現象產生。但腎結石過大時,則無絞痛的現象,僅有腰部脹痛與血尿之症狀發生,而結石的阻塞,也會因此造成腎積水。


由於輸尿管極細,一旦發現結石時,疼痛發作時會呈劇烈的絞痛,並朝向腹股溝、大腿內側、女性陰唇、男性陰莖及陰囊處來放射,且發作時會出現明顯的血尿,而有些患者則會有腹痛或感覺盲腸旁有疼痛感。

膀胱結石患者則會有頻尿、排尿疼痛或排尿困難等狀況產生,甚至出現尿量短少而斷續不止的情形,以及尿液中會有程度不同的血尿或膿尿。而末端尿道結石的表現症狀為排尿不順、尿流變細或成滴狀的排尿及尿道疼痛等現象。其實,尿路結石是可以及早發現的,不必等到發生了劇烈疼痛才去注意,只要在小便時細心觀察一下即可。

一旦疑有結石或尿中排出小結石的人,最好做進一步檢查以確定體內有無其它結石沉積,一般針對尿路診斷的方法有下列幾種:1.尿液檢查:透過尿液酸鹼質、尿蛋白、尿潛血反應等來診斷尿路結石。2.腹部X光檢查:可判斷體內結石的數目、大小及型態。3.膀胱鏡:主要用以診斷膀胱結石的原因。4.超音波檢查:可加以發現腎腫瘤、腎積水等其它相關之狀況。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