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蒲松齡筆下的旱災景象

蒲松齡筆下的旱災景象

近來,中國西南地區遭遇百年特大旱災,當地群眾採挖深井、開溝渠、尋找新水源等許多積極措施,與旱魔鬥爭,稍有緩解旱災造成的災難。中國幅員遼闊,自然災害頻仍,尤其在古代,不但水旱等自然災害經常發生,百姓遭受的災難也異常深重。一些作家常把這些災害寫入作品,傳之後世,蒲松齡就是其中之一。

蒲松齡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也是一位家貧位卑的正直文人。他長期生活在家鄉農村,跟貧苦農民休戚與共,當家鄉遭受嚴重旱災時,他既是受害者,也是見證人。他把自己的親歷、親聞,真實的寫進詩文中,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提供了可貴資料。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夏天,蒲松齡的家鄉淄川大旱。他在〈日中飯〉一詩中,真實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黃沙迷眼驕風吹,六月奇熱如籠炊。午飯無米煮麥粥,沸湯灼人汗簌簌……大男揮勺鳴鼎鐺,狼藉流飲聲棖棖;中男尚無力,攜盤覓箸相叫爭;小男始學步,翻盆倒盞如餓鷹。弱女踟躇望顏色,老夫感此心煢煢。於今盛夏旱如此,晚禾未種早禾死……

可怕的旱災接踵而來,從康熙十七年開始,淄川一帶又連年大旱,百姓的苦難更加深重。蒲松齡於康熙十九年夏天,又寫了〈憂荒〉一詩:

天心厭眾孽,連歲降奇荒。嗷嗷攜兒女,死徙離故鄉……枵腹待秋成,晚禾庶可望。胡乃豆始華,三旬皆亢暘?穀苗已焦捲,豆葉萎以黃。嗟此啼號者,勢必歸淪亡!淪亡何足道?老母在高堂。菽水將何如?念此心悲傷!

詩人的憂愁,正是廣大災民的憂愁。災荒把他們逼上絕路,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啊!

這以後,蒲松齡又經歷了多次旱災。尤其康熙四十三年的大旱,不但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而且造成的災難也無法形容。他的〈五月歸自郡,見流民載道,問之,皆淄人也〉一詩中,寫的就是這次旱災的情景:

大旱已經年,田無寸草青。大風折枯蓬,壟頭黃埃生……壯者盡逃亡,老者尚咿嚶……流民滿道路,荷簏或抱嬰……饑屍橫道周,狼藉客驂驚。我行至舊村,鄰半為逃氓。官慈盜日多,日落少人行……

對於這次大旱,蒲松齡還在〈康熙四十三年記災前篇〉一文中,作了詳細地記述。其中寫餓死人的慘狀,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郊關善士,為掘眢井,深數尺,納屍焉;既滿復掘,蓋十餘井,猶未已也。貨人肉者,凌晨驅驢載送諸市肆,價十分羊之一;或煉人膏而漬之,以杖荷壇,擊銅板市上,價視烏麻之槽磨者;得入眢井,猶大葬也。不死者,露穢眠道側,將死亡羞,雖生亦忘情。或偕口俱出,死其一,行矣不顧,屍橫路衢,無嗚哭者。草間有棄兒,憐者收恤之。至是人益賤,垂髫女才易斗粟……

此外,蒲松齡還寫了〈流民〉、〈餓人〉、〈離亂〉、〈飯肆〉等詩,也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大旱之年災民的痛苦和不幸。

給百姓造成深重災難的,固然由於天災,但還有比天災更可怕的,那就是統治者橫徵暴斂的「人禍」。蒲松齡親身經歷了這樣的「人禍」,對之深惡痛絕,所以在詩中也進行了深刻揭露。如他在〈災民謠〉一詩中,蒲松齡進一步寫道:

雨不落,秋無禾,無禾猶可,征輸奈何!吏到門,怒且呵,寧鬻子,免風波!縱不雨,死無他,勿訴公堂長官訶!

天不下雨,秋天沒了收成。沒有收成已讓人擔憂,但更可怕的是官府徵稅。那些來收稅的官吏兇狠無比,百姓寧肯賣掉兒女繳稅,也不願受他們騷擾;即使餓死,他們也不願被捉上公堂,遭受刑訊凌辱。

這首詩寫出百姓懼怕官吏徵稅的心理,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兇殘和苛政猛於虎的社會現實。

如此真實的描寫,如此深切的體會,如此深刻的揭露,只有像蒲松齡這樣長期跟貧苦農民生活在一起的作家,才能真正做到!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