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申報

申報

申報》(Shun Pao)為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原先全稱《申江新報》,創刊於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創辦人為英商安納斯脫·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上海防務後,因為《申報》為中國國民黨黨產而宣布停刊。前後總計經營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


申報標題

歷史
背景
1843年,因清政府對英戰敗,上海被迫作為五口之一城市,開埠通商。西方先進科技文化迅速湧入上海,隨之而來的亦有新聞報紙。1861年,上海首份漢語報紙《上海新報》創刊,此後的十多年裡,由字林洋行出資、美國傳教士伍德擔任主編的《上海新報》一直佔據上海的中文報業。尤其是《上海新報》開辦時,時值太平天國奪取了蘇、杭,並預備進軍上海的時期。當時《上海新報》通過發表即時的戰爭通訊稿而一舉獲得上海市場的青睞。

由於佔有大量市場,使得《上海新報》獲得大量的廣告收益,因而也使得許多別的在滬商人意識到在上海辦報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潛力。而英商安納斯脫·美查亦是其中之一。

創刊
《申報》的創辦者英商安納斯脫·美查起初和他的哥哥菲而特利克·美查一起於1860年到滬,從事進出口貿易。在《上海新報》獲得成功以後,美查的買辦陳莘庚於是建議他也辦一份中文報紙。當時美查已經來華將近十多年,因而對於本埠的情況了如指掌,並且也略懂漢字。他發現當時上海的英文報紙已經種類繁多,但是華文報紙只有《上海新報》一份。儘管租界是外國人的勢力範圍,但是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後租界湧入大量華人,因而漢語報紙將會有極大的市場。

開辦前,為了更好的經營漢語報紙,美查先生曾委派中國人錢昕伯前往香港進行考察,同時根據香港相關漢語報紙來確定《申報》的相關計劃。

1872年4月30日,美查連同他的英國友人懷特、普來亞和約翰·瓦基洛三人一起籌資開辦的《申報》正式創刊。美查擔任報紙的全權負責人。《申報》自開辦開始便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的商業報紙,儘管是以營利為主,但是還是參考香港的經驗,以本埠華人為主要群體,顧及本埠華人的利益。在創辦伊始,美查曾明確表示:「所賣之報皆屬賣與華人,故依持者惟華人,對國家使除其弊,望其振興,是本館所以為忠之正道。」正是因為以華人利益為考量,因此美查將報紙的具體事務主要交付給華人。在一開始,美查聘任舉人蔣芷湘擔任總主筆(即總編),錢昕伯、何桂笙為主筆,襄理相關編輯業務。


申報創刊號

辦報初期
新聞報導
《申報》儘管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商業報紙,但是自創辦之初十分注重新聞的質量,對新聞的真實性有正確的認識。美查等人曾經說「辦報雖要得利,但必要時經濟之需,下知小民稼穡之苦」在1875年10月的社論《論本館作報本意》中所說的「若本報之開館,余願有直言之不諱焉……公道終必先露。本館唯執公道,亦所不憚也……」。例如在1874年日本侵台,申報首次對戰事進行特別報導。申報特別委派記者前往台灣進行採訪,發表了具體生動的《台灣軍事實錄》等戰地通訊,這是上海中文報紙中軍事通訊的開端,也是《申報》重視新聞真實性的反映。

1870年代中法戰爭時期,《申報》特派戰地隨軍記者進行新聞報導,並且堅持新聞的真實性。一邊讚揚作戰的黑旗軍的勇敢,一邊亦對清廷對於戰事的作壁上觀大加撻伐。不僅解除了時人對於戰事的憂慮,同時亦為申報館贏得了聲譽。

在對待社會現象時,《申報》也一樣給予相對公正的評論。例如反對纏足;主張在過外白渡橋時華人與洋人一樣對待;主張取消碼頭工人的把頭制度等等。

營銷策略
《申報》開辦初期定為雙日刊,從第5期起改為日報。為了凸顯《申報》的本土特色,在報紙的名字上採用「申」字即上海的別稱來作為報紙的名稱。同時,並沒有採用《上海新報》所使用的西式排版格式,而是採用傳統的中式書冊式排版,並且一直延續了下來。而且,報紙開始時並沒有採用當時進口的白報紙,而是使用傳統土產連史紙。儘管土紙只能單面印刷,但是卻為後來的價格戰打下基礎,大幅削減了《申報》的成本。《申報》當時的售價為每份8文,外埠每份10文,遠遠低於競爭對手《上海新報》每份30文的定價。此外,報紙還在本埠設立了22個代銷點,並且有專門人員負責給商號上門送報,同時在上海首創雇傭報童等方式進行推廣營銷。由於申報竭力推行本土化經營和有效地商業手段,因而使得報紙銷量直線上升。開辦4個月便使得銷量由最初的600份上升到3000份。半年後,由於無法匹敵《申報》的價格戰和營銷手段,使得開辦了10多年的《上海新報》不得不宣布停刊,由此《申報》成為了本埠當時唯一的漢語商業報紙。

後美查時代
1899年美查將申報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售出自己的股份,得銀10萬兩,返回英國,《申報》事務由董事會主持。董事會中有一位中國人梁金池。改組後的報館買辦為席裕祺(原買辦趙逸如病故),主筆黃式權,英籍董事埃波諾特(E. O. Abufhnot)總攬館務。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75000元購買了申報所有的股權,成為唯一股東。自此《申報》的產權與管理權均由中國人進行掌控。

史量才時代
1912年,由於經營不善,席裕福故而將《申報》股份全盤售予史量才、張謇、應德閎、趙鳳昌和陳冷等五人。由史量才擔任總經理,陳冷為總主筆,席裕福仍任經理(該年年末辭職,由張竹平繼任經理一職)。1915年,張謇等人相繼退出申報的經營,將股份轉手售予史量才,於是《申報》所有股權均歸史量才一人所有。史量才自全面接手《申報》後,聘用張竹平擔任經理,在報館內設置廣告推廣科和報紙推廣科,大力拓展廣告業務以及營銷業務。到1916年,申報全年發行量已達到2萬餘份。

1918年,申報館斥資70餘萬銀元建造新的報館大樓,並且前後從國外購入當時最先進的新式印報機、制銅版機等印報設備。從而使得申報館的硬體設施在全國首屈一指。同時,在業務方面的提高,也使得《申報》的利潤逐年攀升,成為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大的商業日報之一。

到了1922年,申報創刊50周年,該報發行量已經突破5萬份。當時由於局勢相對不明朗,處在政局迭變的時期,《申報》不得不採用保守的政治立場,以在各種政治勢力相互角逐的上海能夠儘可能的避免麻煩。而對於當時的一系列敏感話題,申報亦採取不評論或較少評論的策略。然而,作為華資報紙,《申報》並未掩蓋其愛國立場。五四運動期間,《申報》連同《新聞報》、《時事新報》等七家大報聲明拒登日商廣告,並拒絕採用日人經營的東方通訊社、共同通訊社等所發的華文稿件,以作支持。

1929年,總主筆陳冷、經理張竹平等相繼辭職,申報發展因為人事巨變而發生經營危機。史量才啟用張蘊和繼任總主筆,而選派馬蔭良繼任經理,同時醞釀報紙改革。1931年1月,《申報》成立了總管理處,負責一切的報務工作。而史量纔則自任總經理兼總務部主任,延請黃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民主人事進入報社,參與申報的改革。

1932年11月30日,《申報月刊》上刊發了本報的《申報六十周年革新計劃宣言》,提出申報在新聞和廣告編排、國內外通訊、《自由談》副刊等12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此次改革尤以副刊「《自由談》」方面的改革效果最為顯著。《自由談》創刊於1911年,自創辦以來一直是鴛鴦蝴蝶派作家的重要陣地,而在這次改革中,史量才撤換了擔任了12年主編的周瘦鵑,任命曾留學法國的黎烈文擔任《自由刊》的主編。在黎烈文的主持下,以魯迅為代表的大批左翼作家的文章得以在《自由刊》上發表,其文緊扣時事,尖銳潑辣,風格多樣,頗受當時讀者的歡迎。此次改革顯示了評論在《申報》的地位上升到相對重要的地位。

除了日常的報務以外,《申報》還積極致力於公眾文化,自1932年到1933年12月,申報館先後創辦了流通圖書館、婦女補習學校、新聞函授學校等文化教育機構。集結出版《申報月刊》、《申報年鑒》、《申報叢書》、《中華民國新地圖》等書刊雜誌。

九一八事變後,由於國民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申報》遂進行大肆抨擊,因而使得政府頗為不滿。於是在1932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親自下令「禁止郵送」《申報》。由於《申報》為全國性的大報,儘管主要在公共租界內出版,但租界外地區均由郵局投遞,此舉禁送等於將《申報》局限於上海公共租界內,極大影響了報館的外埠市場。所以最後由於各方努力,史量才與政府達成協議,決定辭退陶行知、黃炎培等人,但未接受政府提出的「由國民黨中宣部派員進駐報社指導」的條件。35日後,政府宣布解禁,恢復郵遞。

自禁送事件以後,申報與政府之間的矛盾累積加劇。遂在1934年,申報董事長史量才於由杭返滬途中被國民黨委派的特工暗殺。此案震驚全國,一時之間輿論嘩然。史量才故去後,其子史泳賡繼承了《申報》所有資產。但經此事件後,《申報》言論逐漸趨於保守。

抗戰八年
抗日戰爭期間,《申報》數度停刊復刊,歷經波折。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日方企圖控制該報,《申報》拒絕其新聞檢查,於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漢口版、香港版先後復刊,但漢口版於當年7月停刊,香港版於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報》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復刊。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進上海公共租界,申報再次停刊。一周後,在日軍威脅下,《申報》復刊,完全為日軍報導部所控制。1942年日軍軍部突然派人查封《申報》。12月6日,日本海軍派漢奸陳彬龢以「軍管會」的名義接管《申報》,並任命陳為社長。日本投降當天,陳彬龢潛逃,《申報》停刊。這個時期的《申報》副刊是文藝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創刊)以及1938年復刊後新創的若干專刊,如《戰時青年》、《遊藝界》、《大眾周刊》、《國醫與食養》等等。


抗戰期間,由申報記者王小亭所攝的遭日機轟炸後的上海南站

抗戰後至停刊
抗戰後,由於戰時《申報》為日軍強佔,於是政府以《申報》「附逆」為名,成立以CC系要員潘公展為主任的申報報務管理委員會,對其實施接管,將設備封存。1945年12月22日《申報》復刊,潘公展任指導員,立法委員陳訓悆為總經理兼總編輯。從此,《申報》完全被國民黨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國民政府強迫史泳賡出讓51%股份給政府,實行官商合辦,徹底改變了74年來申報的民營性質。同時,在此基礎上,改組申報董事會,調整報社工作機構,政府委派杜月笙任董事長,陳冷任發行人,潘公展任社長兼總主筆,陳訓悆任總經理兼總編輯。而史泳賡則轉任副董事長。

1949年5月25日,解放軍接管上海蘇州河南岸市區,中共委派工作組進入報館。由於此時《申報》已為中國國民黨官方報紙,因而終刊必在意料之中。5月27日,《申報》出至第25599號後宣布終刊。翌日,中共中央華東局兼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在申報館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影響
《申報》從發刊到終刊,歷時78年,出版時間之長,影響之廣泛,同時其他報紙難以企及,在中國新聞史和社會史研究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因《申報》見證、記錄晚清以來中國曲折複雜的發展歷程,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申報》在創辦初期,通過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報導,轟動朝野,展現了報紙媒體在新聞傳播與輿論監督方面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及至史量才時代,《申報》以「無偏無黨」「獨立之精神」為辦報宗旨。《申報》所倡導的輿論的「獨立」對中國近現代報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報導方面,《申報》堅持以新聞報導為主體,堅持新聞的客觀公正是維持一個媒體地位最可靠的因素。這也就是《申報》能在新聞界屹立78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在「楊乃武一案」中,《申報》逐漸通過客觀的新聞報導而非市井獵奇,向國人和同仁展示了近代報紙應有的新聞報導標準。成為近代華文報紙模仿和學習的楷模。

而在經營方面,早期《申報》的成功經營,擠垮了字林洋行創辦的《上海新報》,迫使其新辦《滬報》,《滬報》為了應對《申報》的競爭,也採用同樣的本土化方法,並從《申報》挖人。此外在《申報》的影響下,英國商人與中國商人張叔和等合資創辦的《新聞報》,也大力模仿《申報》。

由於早期《申報》在滬的巨大影響,在上海話中將報紙稱為「申報紙」。

知名報導
「楊乃武案」報導
發生於清末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為四大案之一。其時間之長、影響之廣亦屬罕見。當然,此案的最終定案與《申報》有著特殊的關係。由於《申報》當時為英商報紙,且設於租界,故而受治外法權的保護。《申報》開始關注此案時,該案已經開審兩年余,當時,《申報》將其作為一個社會新聞來報導,發表了一篇題為《記餘杭某生因奸命事細情》的長篇報導。當時此篇報導由於根據市井傳聞而得,所以極具都市獵奇色彩。此篇報導發出數日之後,申報又於13日至15日連續披露該案疑點,以及審案過程中的相關府縣對楊乃武遭刑訊逼供,布政使司複審時翻案等詳情。由於《申報》在開辦之初便迅速成為大報,在上海本埠以外亦有大量發行,所以報導使得原先僅限於浙江省內和部分官員熟知的案件,變成眾人皆知,因而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由於該案審理過程漫長將近四年,《申報》一直持續跟蹤報導。隨著《申報》的成熟,對於該案的報導亦更加規範化,從當初的獵奇視角逐漸變成客觀公正的報導。報紙一方面及時轉載《京報》上刊載的上諭、奏摺等公文外,另外播發了40餘篇評論和報導。同時還將告狀狀書一併刊載,為劃時代之舉。一方面報館刊載批評此案中官方的言論,另一方面一些官方立場的稿件也能順利刊登,《申報》此舉表現了媒體的客觀性,充分贏得了讀者的公評。

而《申報》對於此案最大的貢獻在於使中國政府無法像以往一樣掩蓋特定案件,使公眾輿論對司法亦起到一些監督作用。

知名人物
高管
  • 安納斯托·美查
  • 史量才
  • 陳訓悆
編輯
  • 黎烈文
  • 周瘦鵑
記者
  • 邵飄萍
  • 黃遠生
  • 俞頌華
  • 王小亭

《申報》之最
增刊及白話文報之始
自1876年3月30日開始,申報館出版了用白話文編寫的《民報》,這便是中文增刊的開始,同時也是最早的使用白話文和標點符號的報刊。《民報》為周三刊,每星期二、四、六出版一張,旨在「俾女流、童稚、販夫、工匠輩皆得隨時循覽,以拓知識而增見聞」。

最早的戰事通訊員
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甲午戰爭。《申報》均有相當於戰地記者身份的戰事通訊員,在戰爭前方發回報導。1874年6月日本借口僑民被殺,派兵入侵台灣,《申報》特派一位實習記者到當地採訪。1883年法軍入侵越南時,《申報》特雇俄國籍訪員到法軍軍營中採訪,爭取報導最真實情況。1884年2月,《申報》在歐洲和香港特約外籍記者,以採訪關於「法越交涉事件」的新聞。這些人是中國新聞史上最早的戰事通訊員。

最早出版的「號外」
1884年8月5日,中法戰爭爆發。由於當時上海風傳法國海軍正集結於福州外港,準備向南洋水師進攻。8月6日下午6時,《申報》的前方記者於福州前線發來快電,內容為「駐榕法艦尚無動靜」。由於當日《申報》已經交付應刷,但為了滿足市民對於消息的渴望,於是報館決定將此條消息單印,不列入正常的編號,於是這便成為中文報紙最早的正式「號外」(此前還有王韜主編的《循環日報》在1874年5月4日發出的「小紙」,但並非正式號外)。

最早使用電訊傳遞新聞
1881年12月24日,上海至天津的電報線路鋪設完成。翌年1月16日,《申報》便開始通過電訊方式傳送上諭,於是便成為國內電訊傳遞之始。

《申報》的保存
自1872年4月30日出版第一期開始,到1949年5月27日終刊,前後長達78年之久,是出版時間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報紙之一。《申報》全面記錄了晚清同治、光緒、宣統三朝至民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民俗等諸多方面和重大歷史事件。不過由於期間戰事紛擾,因而78年全套的《申報》保存實屬不易。

早在1912年,為紀念發行40周年,報館曾向社會發出懸賞啟事,徵集全套《申報》。直到後來一位名叫張仲照的讀者向報社捐贈了個人收藏的自創刊到辛亥革命為止的完整《申報》全套。為了表彰這位熱心的老讀者,在1922年,《申報》館在出版50周年紀念冊時,將張仲照先生的照片印於首頁,以感謝其對報紙的一貫支持。

抗戰期間,由於《申報》館為日軍所掌控,所以出於保護史料的目的。申報館原總經理馬萌良同原編輯孫恩霖與徐家匯天主堂的藏書樓取得聯繫,將天主堂藏書樓所藏《申報》進行核對,並記下所缺期數。然後將館裡所藏得報紙找出補齊,分批秘密運往藏書樓。1949年以後,上海圖書館開始清理全套《申報》,並迅速進行補缺的工作,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儘管有極少的缺失,但已經基本接近完整。

《申報》的現狀
1983年,上海書店將《申報》影印出版。2007年進行了第二次影印,售價達28萬元。

目前,上海圖書館為全世界《申報》收藏最全的單位,藏有全套原版《申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