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吒風雲的忽必烈
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號世祖,他對漢文化十分傾慕,這種擁抱異族文化的胸襟,使中國又一次民族的大融合。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大草原,忽必烈繼承他的雄才大略,不僅衝過長江天險,也踏破了南宋江山,不但結束中國幾百年來南北分裂的局面,也奠定了中國的版圖。
儒教大宗師
忽必烈年輕時,對中國歷史文化頗有心得,因他對漢地最為熟悉,蒙哥即位後就把漢地交給他管理。
中國歷代皇帝中,他最崇拜唐太宗,為了開創另一大唐盛世,並改善漢地紛亂的情況,他延攬大批漢人加以倣傚,並在金蓮川設置幕府,負責規劃和執行重建漢地的工作。他因「行漢法」及推崇儒教,被當時的儒者尊為「儒教大宗師」。
他攻滅大理國後,一反蒙古入城屠殺的作法,約束下屬不得任意屠殺,此舉不僅引起蒙古王公的不滿,還一度被蒙哥汗猜忌,但也因此建立起自己的聲望。
元朝建立
忽必烈治理漢地的經驗,使他認識到:蒙古唯有與漢家文化融合,蒙古帝國才有能長久立足於世。不過蒙古人大都不認同他行漢化的主張,因此他有感於自己必須成為大汗,理想才有可能實現。有鑑於此,蒙哥死後,他即在漢地自立為大汗。
由於他自行稱汗及推行漢法,明顯違背蒙古的傳統,引起阿里不哥等貴族的不滿,隨即展開四年內戰,最後阿里不哥兵敗。雖然忽必烈取得勝利,但他「行漢法」主張還是使許多蒙古人拒絕歸附他,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使他的政權只及於中國與蒙古本土。
忽必烈即帝位後,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訂國號為「大元」,並設立三省六部和司農司等一系列專司機構,也任用了大批儒臣推行朝政。經濟上,擴大屯田、興修水利,以增加農業生產;政治上,廣行漢法,定朝議、主官制及制法律等;官吏任用上,任用賢能,懲治貪污;文化上,興學校、重教育,獎勵文士,頒行八思巴蒙古新字;交通上,為了鼓勵對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在全國各地設置驛站,使交通四通八達。
此外,他還建立儒戶這個戶籍,以優待讀書人,後來又恢復了科舉制度,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官方思想。這一系列措施,使戰爭破壞的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元代鼎盛的局面。
重用郭守敬治水利、改曆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重用許多漢人處理國事,其中一位是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忽必烈接見郭守敬時,對他的真材實學十分激賞,很感慨地說:「讓這樣的人去辦事,才不會是擺空架子吃閒飯的啊!」
郭守敬到西夏一帶去整治水利,那裡經過多年戰亂,河道淤塞、土地荒蕪,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郭守敬經過詳細勘察後,發動民工疏濬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壩,並開挖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時間,九百多萬畝農田灌溉暢達,從而糧食豐收,百姓生活也改善了。
為了加強大都到江南的交通運輸,忽必烈又派他勘測水路交通情況。經過郭守敬的勘測、設計,不僅修通原來的運河,還新開鑿一條從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此後江南到大都的水路運輸,就暢通無阻了。
忽必烈滅南宋以後,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恢復。農業生產要用曆法,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頒布的曆法,但這種曆法誤差很大,連節氣也算不準。元朝征服江南以後,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種曆法,南北曆法不一,顯得很紊亂。
有鑑於此,忽必烈決定統一曆法,下令成立訂曆法的機構,取名為太史局,負責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學王恂。郭守敬精通天文、曆法,也被從水利部門調到太史局,和王恂共同主辦改曆工作。
郭守敬根據大量數據,以兩年的時間,編出一部新曆法叫《授時歷》。這種新曆法,比舊曆法精確許多,算出一年有三六五、二四二五天。這部曆法同現在通行的公曆周期相同,但郭守敬的《授時歷》比歐洲人確立公曆的時間早了三百零二年。
發動征服戰爭
忽必烈穩固政局後,便對南宋展開軍事行動,他用了六年時間攻陷襄陽,大敗宋軍,陸秀夫抱八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自盡,南宋滅亡,元朝統一全中國,結束了中國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隨後,元帝國向東征服高麗,向南平定大理、西藏和安南,向西由中亞進入歐洲,席卷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最後放眼天下也剩一個彈丸島國日本了。忽必烈要求日本舉國來朝以通和好,如不通好,將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圖之」。當時天皇政府討論五個月,最後回復以:「書辭無理,不能接受。」
忽必烈大怒,發動九百艘戰船及三萬二千餘人東征日本。戰爭開始階段,元軍取得了很多輝煌戰果。後來颱風乍起,由於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傾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無法相救。元軍怕日軍趁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在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活動,稱之為「神風」。此役日本史書則稱之為「文永之役」。
後來,忽必烈又發動第二次日元戰爭,史稱「弘安之役」。此次規模更大,十餘萬人聲勢浩大。但兩個月後,又遇到一場巨大的颱風,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颱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在颱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三分之一,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此外,征戰安南歷時三十四年,結果損兵折將,除獲一個藩屬外,可說是得不償失;對八百媳婦一隅之地,也始終不曾征服。忽必烈對外的武力發展,在非一帆風順的情況下,逐步走向一個飽和點。
漢化失敗,朝政由盛而衰忽必烈改革蒙古舊制,實行漢法,任用漢人,並吸收漢族文化中的有益之處。這使得中國文化在元朝時得以繼續發展。文學形式上以元曲著稱,與唐詩、宋詞共同為後世所推崇;繪畫藝術也在宋朝的基礎上,達到又一顛峰時期。
元帝國同時是一個開放的國家,對於來華的外國人持歡迎的態度。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多次被派遣出使各地。他親眼目睹帝國疆域之廣大和繁榮,與他遊歷所經的歐洲、西亞等各國對比之下,產生忽必烈大汗為「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的說法。
元王朝實現了空前的統一,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本來做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元帝國可以有相當長的歲數,但由於改變蒙古人的觀念不很容易,加上日本出征失敗,因此忽必烈在推行漢法方面,身邊蒙古貴族反對的聲音始終大於支持,也使忽必烈治理中原的理想遭到些許阻力。忽必烈晚年受病痛所苦,加上愛妻與皇太子先後去世,更使他的病情加劇。至元三十一年,叱吒風雲的忽必烈,終因病辭世,享壽八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