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240歲老人家 修復160年老炭窯

240歲老人家 修復160年老炭窯

要修復一座160年的老炭窯,最貴的不是材料取得,而是技術,它的組成原料很簡單,石頭、泥土、竹子、芒草桿,但要怎麼把這些組合起來,這才是最難的部份,光是要做繩索,山棕葉軸要剖切成4、5片,還有黃藤全身都是刺,「都市俗」看到通通投降,第一次修復,是3名80歲的老爺爺合力完成,每隔2年要翻修一次,未來,有人能接下老爺爺的工作嗎?

要修老木炭窯,真的是說的比做的容易,而且,說的人還不會做,能做的人實在太少。北投區泉源里曾有20座木炭窯,瓦斯成為家庭能源之後,木炭的重要性驟降,木炭窯也就紛紛停擺,幾十年下來,都已頹廢傾毀,完全無法辨識其原型,只有吳家木炭窯,因為吳欽銘爺爺很早就搭了個鐵皮屋頂保護它,才能維持良好的狀態。

前往吳家木炭窯步道入口GPS座標、旅遊資訊

等了幾十年,吳老爺爺終於等到了一群看重木炭窯價值的人,應該說是一個組織──北投基金會,他們計劃了3年,包含向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修復的冗長公文往來過程,管理處一度還要求這座窯要有建築執照,並通過結構安全及消防安全檢查,完全比照現代建築,之後才突然清醒,想到就算不是窯,只是一間160年的老房子,可以這樣要求嗎?

2009年3月,北投基金會終於開始整修這座老木炭窯了,吳欽銘身體不好,無法加入,由他的弟弟吳欽福替代上陣,還有白雲、詹紅毛,3位修窯人都有80歲,但身體硬朗身手矯健,來幫忙的青壯年們都自嘆不如。



木炭窯的外觀看起來簡簡單單,但要搭起它卻一點都不簡單,需要經驗與技術。窯體全由石頭堆疊,但石頭可不像磚頭都一式一樣,必須遷就其形狀,截長補短,慢慢疊起,如果技術不好,早早就塌掉了;為窯遮風擋雨的屋頂,叫做窯厝,主建材是桂竹和芒草,並以山棕和黃藤做為繩索固定,全部取自自然。

包含堆疊石頭牆、上山砍竹子、找山棕與黃藤,並且將一條山棕的葉軸削成5、6條,以及去除掉黃藤蔓莖上滿滿的刺,這些只有3位80歲老爺爺能做,其他人想幫忙也不會做,只能充當扛材料上山的苦力──有的人力氣還沒有老爺爺大。


建窯真的是要技術,窯的構造很單純,窯體、窯龜、窯厝、口厝窯;前面說過了,窯厝就是為窯遮風擋雨的屋頂,窯體是主體,大致呈圓型,而窯龜則是窯的頂,呈現圓拱型。窯龜是在第一次燒木炭時才完成,也就是說,第一次使用窯時是沒有頂的,先把要燒成木炭的樹材直立並依高度排成圓拱型,並在上方舖上相思樹的樹葉(假葉),再舖厚土並夯實,20多天後,第一窯木炭出爐,木炭窯也宣告完工。

至於口厝窯則是堆放樹材、送入柴薪的區域,顧窯的人也都在此休息。



雖然說木炭是樹材「燒」成的,但火並不能燒到樹材,窯內有一個擋火牆的設計,裡面的木炭都是「隔火加熱」,是被高溫而不是直火炭化。

裁好的樹幹,在窯裡立著燒,依其受熱程度以及外型是否保持良好,有炭節、炭腳、炭頭、炭末的分別,炭節的價格最好,炭腳則是撞壞了但還是可以使用的木炭,炭頭則沒有完全炭化,通常都是窯家自己用,不賣人的瑕疵品,炭末則是碎渣渣,早年沒有淨水器的時代,家戶都是用炭末加沙濾水。

北投基金會2009年首次修吳家木炭窯,剛好那一年政府發消費券,基金會提出「志工假期」的構想,請民眾捐消費券並一起來幫忙修窯,不過,嚮應的人並不多,只募到6名志工,有些民眾願意捐消費券,卻不願上山勞動,幸好最後沒缺人手,除了湖山國小發動家長來幫忙之外,還有路過的登山客主動加入,以及一批分派到北投做社區醫療實務課程的第一年住院醫生們,也被基金會帶過來加入修窯行列。

吳家木炭窯修復至今已有2年,木炭窯的口厝寮,樑柱因為蟲蛀,在最近折斷坍塌,此外,芒草窯厝也到了該更新的時候了,預定今年重新整修,需要金援也需要出力的志工,不知道今年的你,是否願意加入他們的行列?北投文化基金會聯絡電話(02)2891-7453。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