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是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當中包括了第一次西利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利西亞戰爭。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逝世,並無遺下男性後嗣,而根據卡爾六世於1713年所頒布的《1713國事遺詔》,其長女瑪麗亞·特蕾西亞有權承襲其奧地利大公之位,而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夫婿法蘭茲·史蒂芬則可承襲其神聖羅馬帝國帝位。可是,法國、西班牙、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撒丁、皮埃蒙特、那不勒斯王國並不承認《1713國事遺詔》,而德意志三大諸侯國-普魯士,巴伐利亞和薩克森更極力協助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堂姐夫、,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阿爾佈雷希特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卡爾七世)。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因此反奧陣營裡最積極的一方,普魯士在1740年12月16日正式向奧地利宣戰。奧地利則聯合英國、波希米亞、匈牙利、荷蘭、西利西亞及俄國,抵抗反奧陣營的入侵。以兩次西利西亞戰爭為骨幹並且長達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正式爆發。
  戰事爆發初期,奧軍在各處均處於不利位置。1740年12月,腓特烈大帝和施維林元帥率領八萬普軍南下突擊西利西亞,短期之內毫無防禦準備的奧地利駐軍被擊潰,首府佈雷斯勞(Breslau)陷落,只有尼斯堡(Niesse)等幾個孤立堡壘仍然堅守。但是圍城戰向非普軍所長,腓特烈率兩萬普軍屯兵尼斯堡堅城之下,準備長期圍困。1741年4月,奧地利元帥奈伯格(Neipperg)領兵近兩萬,突然從西利西亞東面的摩拉維亞境內發起進攻,來救尼斯堡,由此在莫維茲村引發莫維茲會戰(Mollwitz)。普王腓特烈親率2.16萬人奈伯格將軍統率的1.9萬奧軍在此處決戰。普軍在步兵與火炮上佔優,而奧軍則在騎兵上佔優,雙方激烈交戰,最後奧軍因不敵普軍的猛烈炮火,被逼撤退。
  在莫維茲會戰後,普魯士與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和西班牙結盟進攻奧地利,以加強攻勢。1742年1月,奧軍主動進攻巴伐利亞,以逼使巴伐利亞退出戰爭,並從而進逼波希米亞。普王腓特烈立即親率普、法、薩克森三國聯軍共3.4萬人進逼至奧地利邊境,以圍魏救趙。在解除巴伐利亞與波希米亞的危機後,普軍調兵北向。格林的卡爾親王則率3萬奧軍拊其側背,從摩拉維亞方向抄後路向腓特烈進攻,於是1742年5月17日爆發查圖西茲會戰。經過一輪激戰後,雙方互有勝負,但奧地利的傷亡較大(奧軍損失6330人,普軍損失4800人)。因此,奧軍被逼撤退。
  1742年6月初,奧地利無法再戰,被迫向普魯士求和。並在該年7月28日與普魯士在簽訂《柏林和約》,以西利西亞及格拉茲公國割予普魯士為代價,兩國停戰,至此,第一次西利西亞戰爭宣告結束。
  奧地利並不甘心於這種屈辱的議和條約,因此便與英國、漢諾威、黑森、荷蘭結盟進攻反奧陣營除普魯士外的其他盟國。戰事重啟,至1742年底,波希米亞和巴伐利亞已被奧軍奪取。1743年2月8日,奧地利軍在特勞恩伯爵元帥的統率下,在義大利與莫特馬爾統率的西班牙軍隊決戰,結果雙方均損失慘重。1743年6月,以英軍及奧軍為主幹的聯軍約4萬人,由英王喬治二世與奧地利的奈伯格將軍統率,向阿沙芬堡進軍,與由諾阿耶元帥統率的法軍約6萬人在德廷根戰役中打敗法軍。法軍不敵,被逼撤退。同時間,奧地利再與薩克森結盟,其軍勢變得更強。1744年夏,奧軍攻至法國的阿爾薩斯,並同時進逼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
  普魯士不願見到任何一方獲得全勝,尤其害怕奧地利獲勝之後,會回頭追討西利西亞,因此於1744年重新加入戰爭。8月17日,普魯士再度施展突襲攻勢,這次普魯士兵分三路:施維林元帥一路16,000人,利奧波德二世15,000人,自率主力4萬人以齊騰的1,300驃騎兵為先鋒,三路大軍採向心攻擊姿態,從西利西亞出發,大敗薩克森(上次戰爭的盟友,現在倒戈),再指向西利西亞正南方波希米亞的首都布拉格。1744年9月16日攻佔布拉格,繼續以62,000人的主力向維也納進軍,第二次西利西亞戰爭正式揭幕。與上次一樣,奧軍因普軍的突然襲擊而在最初的數個月被其大敗。奧軍只得轉打消耗戰,奧地利軍總司令卡爾親王率5萬人回援,採取堅壁清野的方針派兵偷襲普軍的補給線,以截斷其彈藥及糧食供應,使腓特烈在波希米亞境內遭遇後勤補給困難,威脅腓特烈後路並成功消滅普軍近1.2萬人,約佔其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
  當腓特烈緩慢回撤至布拉格附近的時候,曾經想引誘卡爾出來決戰,但是10月份已經天寒地凍,查理親王又會合了薩克森盟軍,兵力增加至10萬人,於是腓特烈承認戰略上已無利可圖,準備緩慢撤回西利西亞。但是他這次又犯了一個錯誤:過於貪圖在波希米亞得到的土地,捨不得撤走分散各個要塞的守軍。結果普魯士野戰軍一撤,這些據點被奧軍逐一拔除,總共白白損失了3,000人。當普軍分路渡過易北河撤回西利西亞境內的時候,因為傷病和逃散,普軍一仗未打就損失了一半力量。經過這次戰略挫折,腓特烈認識到,因為普魯士本身人口有限,軍中很多是德意志其他邦國的僱傭兵,這樣的軍隊,必須要有鐵的紀律才能凝聚成戰鬥力,而且絕不能分散使用。只准集中,不准分散,這是腓特烈後來一直記取的一個教訓。1744年11月26日,普軍因欠缺彈藥及糧食供應,只得退出布拉格,撤至西利西亞,轉為戰略防禦,儘管戰略上受了一次挫折,但是腓特烈在戰場上並沒有失敗,他將計就計,裝做向西利西亞首府佈雷斯勞撤退,引誘卡爾親王走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山地,追擊到西利西亞的平原上,以便以一次乾淨俐落的戰役徹底擊敗奧地利。1745年初,奧軍擊敗法軍和巴伐利亞軍,並於該年5月,攻至西利西亞。5月26日,普軍約5.9萬人在西利西亞的霍亨弗裡德堡埋伏。6月4日清晨,霍亨弗裡德堡戰役爆發,普軍再度施展其拿手好戲,突襲奧地利與薩克森聯軍,使得奧薩聯軍損失慘重,被逼撤退。
  1745年9月30日,奧薩聯軍在索爾戰役再度與普軍決戰,但又被普軍擊敗。奧地利經過兩次西利西亞戰爭,四次大戰役全部失敗,但是瑪麗亞·特蕾西亞大公的抵抗決心仍然堅韌不拔,1745年年底,奧地利準備集中主力從波希米亞出發,撇開北面西利西亞的腓特烈,向西北方向,越過薩克森,直接攻擊西方的布蘭登堡本土,爆發凱撒斯多夫會戰。這次敗仗徹底打消了奧地利和薩克森與普魯士為敵的信心,為免損失加劇,奧地利、薩克森在衡量得失後只得在該年聖誕日與普魯士簽訂《德雷斯頓和約》。奧地利以西利西亞全境割予普魯士為代價,換取普魯士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為奧地利大公,及其夫婿法蘭茲·史蒂芬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退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第二次西利西亞戰爭宣告結束。此後,奧地利再與俄國結盟,並與法軍在奧屬荷蘭、義大利北部及海上進行戰鬥,互有勝負。1746年,法國由於知悉俄國援軍即將抵達奧屬荷蘭,決定與英、奧議和,於是簽訂《亞琛和約》,和約確定普魯士在西利西亞的領土主權;並讓西班牙與薩丁得到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部份領地;法國則放棄其在印度的殖民地;統治神聖羅馬帝國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正式建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普魯士的陸軍在這場戰爭裡充份地表現了其卓越的素質,並且在戰後獲得大片土地,從此成為德意志地區除奧地利外最強的邦國。
  這場戰爭的決戰數量較此前的三十年戰爭、第二次北方戰爭、大北方戰爭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少,改為以大量的消耗戰消耗敵軍的戰鬥力,影響了18世紀的大部份戰爭的戰略,使得整個18世紀的戰爭均著重消耗戰,直至拿破崙戰爭時才出現改變。
  線式戰術在這場戰爭裡開始顯得有心無力,普軍對其進行了改革,發明了「斜線式戰術」的新型線式戰術,使得攻擊力大增,並成為日後戰爭的主要戰術之一。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