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槺榔帚 Kang-lang Broom

槺榔帚 Kang-lang Broom

槺榔帚 Kang-lang Broom

臺灣早期民俗工藝品。為日常清潔工具,又名「天地掃」,據稱有安胎神、送土神、清霉運晦氣、掃天煞地煞等辟邪功用,常用於民間信仰儀式,如作醮、開廟門、改運、挖地基、掃墓等場合。

槺榔為「臺灣海棗」的別名,與臺灣油杉、臺東蘇鐵、臺灣穗花杉同屬臺灣冰河時期孑遺植物,有「臺灣四大奇木」之譽。形似椰子,耐乾旱,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地區及海岸沙丘,如臺灣南部的高屏地區、恒春半島、東部海岸、離島的海濱丘陵地。

槺榔帚的製作過程繁瑣,方式為:將槺榔葉曝晒於日光下兩天,使之完全乾燥,再將槺榔葉撕成一片片,取一小欉綁成一串,再取三、四串結合一起,以月桃葉或細麻繩紮綑,最後插入長竹片,做為把柄。紮綑的繩結數須是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吉數,因奇數代表陽性,偶數代表陰性,而一般人購買槺榔帚也會買雙數支,為特殊的「綁單不綁雙,買雙不買單」禁忌。

民間傳說「天地掃」是玉皇大帝賞賜給萬善爺(囝仔公)的寶物,可以掃去神鬼;人們清掃時綁上竹竿即為天掃,掃地板則為地掃,但必須在農曆12月24日送神後方可進行掃除,否則連祖先都會被掃出門。屏東縣東港鎮知名的東隆宮舉行迎王平安祭典(王船祭)時,於王船前開道的婦女所使用的也是天地掃。

槺榔帚過去盛產於屏東縣萬丹鄉香社村、高雄縣林園鄉林內村,因附近山區產槺榔樹、月桃、竹,製帚材料容易取得,所以村民皆以此為生,以供應全臺各地之用量。但隨著工業的發達,槺榔帚易遭蟲蛀、不可掃水的缺點,已為塑膠製品所取代,今多製成小型飾品販售給遊客紀念。手工綁製槺榔帚的技藝傳承也出現斷層,今僅嘉義縣朴子市德興社區、高雄縣林園鄉林內村清水岩、屏東縣萬丹鄉香社村等地,維持少量生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