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全台高溫炎熱,一般人常會藉由吃冰、戲水、吹冷氣等方式來消暑,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這幾種常見的消暑方式,若過量或錯誤,不但無法散熱、影響血液循環,罹患「熱急症」,症狀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水腫、熱衰竭和熱中暑。
夏天排汗多,消耗能量大,【補充水分】是簡單、有效的消暑方法。醫師指出,補充水分能快速降低體內溫度,但喝水也有方法,建議少量多次,切勿牛飲。中醫師也指出,若吃下溫度過低的【冰品】,會使腸胃道的溫度瞬間下降,不僅影響消化道機能,也影響血液循環;女性更要多加注意,常吃冰會造成經期不順、經痛,末梢血循不良,久了皮膚會失去彈性,氣色變差。
【沖冷水澡】能幫助體表散熱,但水溫不宜過低,攝氏25度左右最為恰當;特別在女性月經前後,因氣血虛、免疫力差,較不適合洗冷水澡。
【冷氣】要避免直吹身體,應設定在攝氏26到28度之間;醫師指出,經常出入冷氣房,或患有呼吸道疾病、過敏的民眾,進冷氣房前應先擦乾汗水,或添加衣物,避免毛細孔急速收縮,導致體溫無法調節。
蔡三郎理事長也建議,多吃解暑的食材,幫助降溫。如綠豆、西瓜、絲瓜、苦瓜、冬瓜、茄子等涼性瓜果、青草茶都是解暑止渴、利尿、降火氣的好食材,但也不宜過量,否則可能導致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