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G-1~FABG-68 "海鷗"級飛彈快艇 "海鷗"級飛彈快艇是中山科學研究院仿以色列"毒蜂"(Dvora)級的設計,由中國造船公司高雄廠建造,於1979年完成兩艘原型艇.
1979年五月十六日以12艘本級艇成立自強中隊,1979年十一月十六日擴編成立海蛟大隊;隨著新艇陸續完工成軍,於1980年十月一日第二中隊成立;1981年三月十六日第三中隊成立,六月一日為第四中隊,至八月一日第五中隊與支援中隊同時成立.
海蛟大隊下的每一快艇中隊都轄有兩個分隊(番號一至十分隊),每分隊各轄飛彈快艇5艘;整個海蛟大隊共擁有48艘"海鷗"級,2艘以色列原裝"毒蜂"級飛彈快艇;支援中隊下轄一至五分隊,每分隊各支援一個中隊之保養維修. 海蛟大隊原尚轄有兩艘"龍江"級飛彈巡邏艦,但在1996年此二艦已撥歸131艦隊的212戰隊.
海蛟大隊長為上校,中隊長為少校,"海鷗"艇長則為上尉編階.
"海鷗"級飛彈快艇為鋁合金艇身,排水量47噸,艇身長75呎,寬18呎,至桅頂高22呎,吃水6.6呎. 三部12汽缸MTU331TC92型柴油主機,馬力2,605匹,三車雙舵極速達36節,32節巡航速度之續航力為 700浬.
艇尾裝備一門有砲身穩定系統的國造T-75/20公釐機砲(1994年後方陸續加裝),以及兩具雄風一式飛彈發射箱,艦橋兩側尚裝配有兩挺12.7 公釐機槍及四管AV-2干擾火箭發射器. 射控系統為中科院的"海鷗二型"並有Mk35Mod3光學指揮儀供在不使用雷達的情況下發射飛彈.
本級艇編制乘員軍官2人,士官6人(分別是上尉艇長,中尉副艇長,飛彈士官長,油機士官長,飛彈士,電子士,雷達士,電機士).
"海鷗"飛彈快艇是大部份海官兵科畢業生第一次擔任艦長的資歷,畢業後約四,五年即可當上. "海鷗"級艇只有編號而無艇名,編號至目前為止發現最多編至"59"號(中間扣除傳統禁忌的 4,13,22,31,40等號, 另原型艇1,2號除役),但根據海軍總部的資料,卻有到"FABG-68"號,此點尚待查.
本級艇最初是稱做"FAB",並將"FAB-XX"的編號以牌子懸掛在艦橋後方的兩側; 現在則改稱"FABG-XX",並將編號以極小的反白字漆於艇艏,另將單獨阿拉伯數字編號的大字漆於艇尾; 水線部份則是漆成紅色.
"海鷗"艇除了駐守各軍港基地擔任快速打擊部隊外亦分駐在各漁港協助巡防工作,駐守澎湖的第一中隊尚且擔任反快艇操演的「假想敵中隊」.
除自製的"海鷗"級艇外,海蛟大隊尚有兩艘以色列製的原裝"毒蜂"級艇(即"FABG-5"與"FABG-6",主桅為較低的A字型).
因當初中科院在仿製過程當中曾發生問題,所以買了兩艘原裝貨回來研究便留下服役至今.
此外,"海鷗"級的兩艘中科院原型艇並未真正服役(原型艇的主桅是方柱型,與量產艇的格架型桅桿不一樣;並且飛彈發射箱的位置也比較靠近艇尾),已於1994年十一月六日以裝櫃海運方式贈送給巴拉圭. 由於當初採用鋁合金材質,在服役18年後"海鷗"級的艇身已經出現無法修補的金屬疲勞,使得本級艇面臨即將淘汰除役的窘境.
所以新的飛彈快艇設計已在進行中,可能是曾在展覽中出現以「光華六號」為名的匿蹤型設計.
1998年七月十一日晚1800,海軍FABG-46號飛彈快艇與其它三艘快艇在澎湖湖西鄉龍門村外海東方約2浬處操演時觸礁進水半沉,
經漁船及保七警艇救起十三名官兵,當時艇長為李仲元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