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腓特烈大帝的步兵部隊

腓特烈大帝的步兵部隊

  腓特烈大帝在戰爭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他的步兵部隊,他的步兵部隊基本算是他父親的創造,大帝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是個很克己的人,他的名言就是:“即使是最美好的妹紙和最嫵媚的熟龘女對俺來說也都是浮雲,只有士兵們,他們是俺的嗜好!”就在大帝他爹這種狂熱偏好下,大帝剛即位時繼承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幾乎是完美的步兵部隊,儘管後來戰爭有所損害,腓特烈大帝也始終保持著步兵的規模。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以普魯士小邦國力,他們也能維持這種規模的部隊。腓帝剛即位時,全軍大概有83000人,儘管後來戰爭中士兵們陣亡甚眾,但到了腓帝生涯末期,腓帝還是擁有了一支超過19萬人的龐大軍隊----要知道,普魯士就算算上新征服的土地,全國人口也不足五百萬啊。1756年的時候,普魯士軍大概就已經有89000名步兵,32000名騎兵以及2萬人左右的城防部隊。
  戰爭期間軍隊士兵損失在18萬以上,這個數字除了統計陣亡者以外,還包括各種開小差,受傷不能再戰以及被俘虜者,軍團中常有被滅或接近被全滅的情況的發生(比如在易北河上的托爾高,1300人的第八步兵團被滅了1000多)。腓特烈大帝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龐大軍隊而不需要剝奪工人,並且也沒有過度損傷經濟主要得益于普魯士的徵兵系統。徵兵的基礎是腓特烈一世創立的行政區系統。每個軍團駐紮在相應的大型城鎮裏,每個軍團只能從駐地附近招募兵員,所以每個軍團但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方便腓特烈大帝區分(比如勃蘭登堡和波美拉尼亞被公認為出產最好的軍團,柏林徵召的軍團則是最差的)。儘管人們常說腓特烈大帝把全國變成了大兵營,所有普魯士適齡男子都是士兵,不過事實上,在普魯士,有些人還是可以免服兵役的,比如社區上的精英分子,特殊職業者,有的地區則是全部免兵役。其他的普魯士男子全部有服兵役的義務,只不過他們當中只有最出眾的會被擇選為正式軍人。戰爭時期普魯士軍人服役沒有明顯時間限制,只要不是受重傷或者老的打不了仗了都可以一直幹下去,和平時期他們只服役很短的一段時間。和平時期的話,普魯士軍人只有每年春夏兩季到軍團裏出勤一段時間,接受檢閱,參加訓練和演習,然後剩下來大部分的時間他們可以回到家裏作為公民從事他們原來的職業,所以和平時期,普魯士軍人每年只需要去軍營待兩個月就可以了,其他時間都是自由的。在這種體制下,普魯士軍人一年只有6分之一的時間當兵,剩下來大量時間可以生產勞動,所以雖然腓特烈大帝召兵很多,但幾乎完全不影響各個地區日常的生產勞動,甚至在有的軍團裏,士兵們被要求只要在遊龘《度》行的時候出來亮個相就行了,平常都該幹嗎幹嗎去。
  在腓特烈大帝的軍隊裏,三分之一(到了末期到達二分之一)的士兵是外籍雇傭兵,普魯士召兵人跑遍歐洲尋找合適的招募對象,甚至徵召了不少法國人和義大利人。許多戰俘也被徵召為龍騎兵團,不過這種嘗試多半是失敗的,1756年大帝召了10個薩克森團,一年之內十個團就有7個開小差全溜了。外國人構成了普魯士軍相當重要的部分,而且這些外國士兵並不是打散了混編在部隊當中,有的軍團就是以外國兵為主,比如1763年的時候,第45團,只有8%是普魯士人;第39團,70%以上都是外國人;德國巴伐利亞州伊薩爾河畔蘭茨胡特(Landshut)的第46團,整團都是希爾的自由軍團(freikorps),而他們的士兵,幾乎都是從法國軍隊中溜出來的瑞士人組成的。
  複雜的部隊成分也是普軍開小差的主要原因,為了解決開小差的問題腓帝使用了各種辦法,如以前提過的,在部隊周圍佈置驃騎的崗哨,在營地周圍挖壕溝(防敵人進攻,防自己人開溜),避免在視野不好的夜晚行軍,給自己的部隊始終提供充足的補給(如麵包,啤酒,肉,白蘭地等),儘量避免任何可能造成軍心動搖的行為,儘管如此,開小差問題在七年戰爭中就是不能徹底解決。
  大帝時期,軍隊嘩變甚少,不過在大帝父親腓特烈一世時期,這種事情倒是挺多的,即便是普魯士近衛隊,也鬧出過閱兵過程中近衛開槍打中國王左肩或者1739年的暗殺國王最終卻誤傷無辜NCO的事件,主要是因為一世時期很多軍人都是以抓壯丁的方式強拉過來的。
  防止開小差的關鍵一環就是嚴明的軍紀,腓帝時期的許多軍紀即便是在當時看來,也是相當嚴厲甚至是野蠻的。腓帝經常強調的一點就是,不僅要給士兵們良好的物質條件,同時也要以最嚴格的軍紀約束他們。他認為他的軍隊都是些沒活力沒自覺性的人組成,沒了軍紀“部隊很快就會土崩瓦解。”因為腓帝堅信一條就是,士兵們必須比起敵人,必須更懼怕他的權威,所以普魯士軍制定了若干嚴刑峻罰:如NCO負責的體罰士兵,給士兵上烙鐵,狠狠的鞭打以及處死等。不過這些刑罰並不適用騎兵,塞德里茨幾乎單方面的把騎兵中的體罰都給廢除了,因為騎兵們的兵員通常比步兵更可靠,所以腓帝也是聽之任之。
  軍官們通常來自貴族階級,腓帝甚至極力阻止許多中產階級的平民精英的升遷。不過迂回之道還是很方便的,許多平民可以有很大機會先成為貴族,然後晉升,所以許多中產階級甚至更低出身的平民都因此獲得爵位而晉升高位,成為貴族,也可以在名字中使用“馮”這一特殊首碼了。大約三分之一的軍官都來自于柏林軍校,這種預科性質的學校從1769年開始就出現了,其他有志軍官則提前服役----一開始作為NCO然後慢慢晉升。外籍軍官始終都是重要組成部分,來自於其他日爾曼小邦,奧地利叛變者,法國人(大多是逃到普魯士的胡格諾教徒),俄國人,甚至至少還有一名土耳其軍官在普魯士軍中效力。這些外籍軍官並沒有在普魯士軍中受到任何歧視,相反的,腓特烈大帝還把許多外國人引為鐵杆知己,比如法國胡格諾教徒出身的亨利.奧古斯特,還有如弗郎西斯.艾德華、詹姆斯.肯斯,這是出生在英國彼得黑德的蘇格蘭人,之前曾在西班牙和俄國軍中服役,再有如魯貝克.西庇奧.馮.蘭圖魯斯,瑞士人,聲稱自己有古羅馬血統外籍軍官相對集中在一些新建的火槍兵團中。腓帝要求軍官們多瞭解體諒下屬,要跟士兵們都搞好關係,這樣能在戰鬥中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儘管士兵們經常因為遭受的嚴酷刑罰而怨恨軍官們。這因此成為他許多活動的主線,腓帝因此深信只有貴族們才有能力做到這一切。腓帝還經常鼓勵他的軍官們要學習,熟悉他們的業務,因為這可以讓他們更加輕易的獲取榮譽,名留青史。
  腓帝的步兵某種程度上來說近乎于完美(鑒於操練實戰的種種表現來看),他們軍隊的組織結構也成為後世效仿的標準。在腓特烈大帝的普魯士軍中,沒有比軍團更高階的單位了,一個軍團通常由兩個營組成(第三軍團和近衛步兵團是特例,每團三個營)。事實上,在戰爭中,有的團因為種種原因實戰中只有區區一個營(如第九團在1759到1760年間),後來才從威斯特伐利亞再徵召一個營擴充到常規兩營規模。
  軍團是基本作戰單位,各軍團由各自團長上校(或團長)直接掌控,實際行動中,軍團指揮交由另一名指揮官上校,所以這種團長上校其實屬於軍人官僚之類的性質,他們只負責軍團日常的財政管理活動(很多工作還可以交給下級官僚)。這種指揮官和行政官僚分開的體制造成了在普魯士軍團中,通常也是以團長上校的名字(或姓氏)以及任命日期為標記對各軍團加以區分。如1746年第31步兵團被稱為馮施維林團,在同年2月12號的時候該團被該編為第13團,換了團長(前任團長戰死在科塞爾斯多夫Kesselsdorf),名字也被改成了馮波棱茨團,原來的31團被補上,改名為馮萊斯維茨團,1763年6月25號又被改成了馮特拉斯科團。
  如果兩個團長完全同名,那麼就在各自軍團名稱前加上德語中的比較意形容詞(迥JUNG和艾爾特ALT以示區分),如第32團直到1755年以前都被稱為迥特拉斯科團,就因為他們的團長和8團團長同名必須區分。軍團改名也不一定非要換團長,弗朗茨。馮。克萊斯特擔任27團團長的十年間,軍團名改了三次(三次名,迥科萊斯特團,科萊斯特團,艾爾特科萊斯特團),要不是這位老兄在羅布西茨戰役(Battle of Lobositz)受了致命傷一命嗚呼,這名字估計還得改下去,同一時期,如第20和第43團,十年間換了十位團長,改了十次名字,可做鮮明對比。相對的,像第34、35,第42步兵團在腓特烈大帝統治期間團長一直沒換,所以軍團名很穩定。其中第42團的情況更是比較特殊,勃蘭登堡施瓦特的馬爾格拉夫,1741年的時候這貨被大帝認為丫裝病逃避工作,於是大帝把他由當紅12團調到了第42團打醬油,這貨1741年到1788年在團長位置上一干就是47年,是因為他很受寵倖所以地位穩固麼,不是,就因為當年他裝病那事,腓帝就一直看不起他,把丫弄到42團等於是讓他幹份閑差,領點工資,基本再沒有表現立功的機會了,所以第42團也是普魯士步兵中唯一的一個沒有萊布(LEIB)尖兵連的軍團。有的軍團團長之職可謂特殊家族傳承,如39團四代團長都是布倫斯維克大公。
  別以為所謂軍團團長只是官僚,不指揮實際軍事行動就沒危險,本朝太祖之子跟在彭老總身邊不還被炸了麼,苦逼的普魯士第13步兵團,連續三位團長陣亡,第四位好不容易從戰場上活了下來還被刺殺了(曾幾何時,堂堂俄國沙皇也不過普王麾下一榮譽團長),只要上了戰場,拼的不是爹,是命啊。所以團長雖是官僚,但和自己的部隊距離感也不是那麼強,如腓特烈大帝自己就經常說,他第一是團長(他自己的近衛團的團長),第二才是國王。在懲處馬索少校的問題上,他並沒有強行使用嚴厲刑罰,而是派自己的委任高級軍官(即所謂C0之流,與NCO相對)對其嚴厲訓斥,讓少校明白他作為校級軍官的職責,腓帝原話:”作為一名團長,俺可以寬恕他的酗酒爛醉行為,但他必須時刻牢記他的職責,決不能辜負俺的期待。”
  團長之下通常就是軍團指揮官,軍團指揮官們的軍銜一般也是上校,有時候是中校,甚至是少校。編制上,每個普魯士步兵營有5個連的火槍手和一個連的擲彈步兵,每個火槍兵連通常有一名上尉,一名中尉,一到兩名少尉,一名掌旗官,16名NCO,114名士兵再加少量的編外人員,1757年一月的命令為每個連隊再添30人。
  擲彈步兵連原本較弱,1743年增員30人後才不過120人一個連隊。腓特烈大帝統治初期,一個普魯士軍團大概有50名軍官,118到160名NCO,38名鼓手,6名橫笛手,6名雙簧管手,12名先鋒,1220名火槍手和196名擲彈步兵,其他的軍團工作人員包括軍樂演奏兵,軍鼓少校,憲兵司令,神職人員,手藝人(鐵匠和武備製造師),軍需官,本堂神父和軍醫團隊(每連一名軍醫官和一名助手)。後來徵兵擴召,一度達到不算擲彈步兵也有1800人的軍團規模。軍樂分配一般是每連三名鼓手,鼓手中最出色的被提升為軍鼓少校。儘管有的高級火槍連也有橫笛手,不過一般橫笛手都集中在擲彈步兵連裏(每連兩人),因此一個四連的擲彈步兵營擁有12名鼓手和8名橫笛手。
  上尉負責自己連隊的管理,士兵工資,武器裝備的錢統一由他發放,所以這些錢也可能被上尉以各種方式侵吞(比如士兵們的衣物上的小物件不予配備,士兵們休假的工資不予發放等方式),直到1763年徵兵更集中,每個上尉被要求在連隊財政裏劃出專款以招募外籍士兵才略有好轉,儘管如此,能成為連隊的長官也是讓很多軍官眼紅的肥肉,甚至連隊裏的武器也被許多連長視為私有財產賣給繼任者。
  將軍和野戰指揮官們在各自軍團中指揮其直轄的連隊,即便是國王,也可以指揮15步兵團第一營的團長直轄連。軍團中,團長們直轄的連隊通常都是高級部隊,除了42團以外可謂一色的萊布尖兵連,軍團中第二高階的連隊就是軍團指揮官們的連隊。指揮官們並不直接管理連隊事務,因為連隊中還有一名”連部上尉”的軍官,實際上是個名義頭銜,因為指揮官們直轄連隊不需要正式的上尉連長,但指揮官們又不插手日常連隊管理瑣事,所以就讓一名中尉軍官頂著連部上尉的頭銜幹上尉們該幹的工作,拿上尉們的工資,但軍銜還是只有中尉。
  一般在連隊裏,比上尉更低的CO只有中尉和旗官了(後來旗官也不算了,只享有CO的部分特權),在其他軍隊裏,旗官甚至不掌旗,掌旗這麼容易招子彈的工作都交給其他更低階NCO了。NCO的任命有兩種體系,比較高級一點的NCO如少尉這樣的從出色的上,中,下士中提拔,像准下士這種頭銜連NCO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富有經驗的老兵的標誌。對於那些有志向,有抱負,家庭出身也還不錯(貴族出身),有志成為CO的NCO們而言,為了獲得委任軍銜,他們另有一套平行的晉升體系。一般剛開始參軍,他們成為普魯士容克,經過較低職位的鍛煉後,他們可以成為自由下士(騎兵中是晉升為法嫩容克,胸甲騎兵中是晉升為標準容克),他們此時雖然還是履行NCO們的職責,但其實已經可以享有CO待遇了,然後他們慢慢晉升,直到CO的委任狀正式下達。
  戰場上,每個營被平均的劃分為8個排,2個排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分隊,這是戰場編制,由於5個火槍兵團怎麼都不可能平均分配,因此火槍兵們經常要被編到其他分隊裏去,所以士兵們也習慣了在完全不熟悉的NCO或指揮官們指揮下作戰。 擲彈步兵通常不和軍團裏火槍手們一起行動,他們通常被單獨抽出來編成擲彈步兵營,一般兩個軍團各抽一連編成營,營的名稱或以其指揮官名字命名或把抽調擲彈步兵的兩個軍團號碼合在一起稱呼(如1/23營,即表明從1團和23團抽調的), 擲彈步兵營一般在戰爭開始前就會被佈置特殊任務,兩個不熟悉的連並肩作戰,將牢固的機油之情(不是,俺是說戰友之情)貫徹始終。兩個軍團間抽調擲彈步兵組成的步兵營通常不是穩定編制,但也有例外,如3團和6團在1744年組成的擲彈步兵營就一直維持到了七年戰爭結束,1778年還戀戀不捨的又重組攻受營。
  這樣的戰場編制只不過是為了將給力的爺們聚集到一起,普魯士的擲彈兵的選取標準跟其他國家以身高斷優劣的標準不太一樣,成為普魯士擲彈步兵更看重他們的性格品質,必須是真正的健壯(豆芽菜不行),頑強,剽悍,有經驗和富有侵略性和攻擊性的純爺們才行。這種擲彈步兵營通常比其他的火槍兵營人少一點,補充新兵也麻煩多一點,尤其是擲彈步兵的純爺們們經常擔負的是最艱難的攻堅任務,當他們傷亡重大的時候(比如之前提過的,3/6擲彈步兵機油營,他們在托爾高幾乎被全滅),及時補充新兵就非常麻煩,哪有這麼多符合標準的純爺們呢?傷亡太大,來不及補充的時候,就把幾個殘缺不全的擲彈步兵再合編在一起搞吧。
  在這種聯合而成的擲彈步兵營的基礎上,腓特烈大帝又建立了常備擲彈步兵營。兩個營在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建立,戰後和平階段他又建立了四個這樣的營,這些擲彈步兵的兵員來自於城防部隊的擲彈步兵,所以 不如線列步兵的擲彈步兵營給力,也不如他們長存,也就操練,演習的時候出來混個臉熟,畢竟都是從城防部隊抽的,不能隨便傷亡,不然不削弱城防力量麼。
  所以他們也常被稱為”城防軍擲彈步兵營”,每個營6個連。在腓特烈大帝新創建的軍團中,只有第34,第50以及短暫的薩克森軍團是滑膛槍團,其他的步兵是按照燧發槍兵標準建立的步兵團(第32團後來被改成滑膛槍團了),這些新團通常由新征服土地上的人民組成,作為標準的普魯士線列步兵。因為他們數量眾多,所以他們的火槍也更多,他們頭戴鐵板加固前端的軍帽。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