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之駱賓王
駱賓王(西元約626─684後)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是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
其五律精工整煉,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長歌,排比鋪陳,圓熟流轉,名作《帝京篇》被譽為“絕唱”。對革新初唐的浮靡詩風,開闢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詩人七歲能詩,號稱“神童”。他七歲時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充滿童趣和天真,清新可愛,是自古以來孩童們學唐詩時常背誦的一首好詩。
駱賓王的詩題材廣泛,因才高位卑,憤激之情,時見紙上。高宗儀鳳三年,詩人遷任侍御史,因上書論事得罪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貪贓罪名下獄。詩人在獄中寫下《詠蟬》一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是詠物詩中的名篇。詩人以蟬的高潔、喻己的清廉,並揭露朝政的醜惡和自我的淒傷。以“露重”、“風多”喻世道污濁環境惡劣。 “飛難進”、“響易沉”喻宦海浮沉難與遭受的言論打壓。尾聯以蟬的高潔喻己的品性,點出冤獄未雪之恨,滿腔忠憤,溢於言表。
詩人於隔年遇赦獲釋。後來武則天掌握朝中實權,駱賓王不滿並多次上書言事而不得用,反而貶官為臨海丞。使他抑鬱“棄官”而去。西元684年,武則天正式攝政,殺了不少皇室的人,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兒子。徐敬業等人在楊州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投到其部下,並為其寫了有名的聲討武則天的檄文《代李敬業討武氏檄》,歷數武則天的多項罪狀。雖然駱賓王在討武檄文中對武則天多加指責,但武則天對他的文才卻是稱讚有加。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時,竟責問道:“宰相安得失此人?”認為駱賓王有才能卻沒能受到重用,是宰相失職未能推薦的結果。
後來討武一方兵敗,徐敬業和駱賓王不知去向。後人因此對其生死多有推測。一說駱賓王被殺(《舊唐書》、《資治通鑑》),一說駱賓王逃匿於今江蘇南通一帶,一說駱賓王逃脫後削髮為僧。
據說,宋之問的《靈隱寺》一詩乃由駱賓王為之捉刀所作,該詩傳出後,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特別是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對仗工整、景色壯觀,讀之令人心胸開展、豪情滿懷,人們爭相傳抄。與此二句相似的句子,還能從駱賓王其他詩中找到。
這首詩反映了駱賓王曾經有過歸隱求道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還偶爾地反映到他的其他一些詩中,但當時駱賓王畢竟太執著於世間時局的轉變,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敗後無路可走時,才終於走上了自己早就應該走的入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