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

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

心智模式的束縛是組織變革中領導者要克服的最大困難。無法改變人們既有的心智模式,就無法實現深層次的學習、創新和持續的系統性變革。那麼,什麼是心智模式呢?它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訣竅又有哪些呢?

心智圖法(Mental Model)是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聖吉將其定義為:根深蒂固存在於人們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他人、組織和整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諸多假設、成見、邏輯、規則,甚至圖像、印像等。從本質上看,心智模式是人們在大腦中構建起來的認知外部現實世界的“模型”,它會影響人們的觀察、思考以及行動。

在我看來,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包括三個方面:上部顯示的是個體學習的OADI循環(Kofman,1992),下部則顯示了心智圖教學的作用機理。按照考夫曼的說法,個體的學習過程可描述為“見-解-思-行”的循環(簡稱OADI循環),所謂“見(Observe)”,指的是從特定經歷中取得素材,不僅指觀察,還包括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感覺、知覺等;“解(Assess)”是對得到的素材進行解釋、評估,加以理解;“思(Design)”是對解釋、評估以後的信息加以總結,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論或模式;而“行(Implement)”則是將概念、理論付諸實踐,以檢驗概念或理論的真偽。與此相對應,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主要有三種,即心智模式通過三種途徑影響個體的觀察、思考和行動,具體包括:

1.認知框架
心智模式為人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認知框架,如同一個“濾鏡”,會影響人們所“看見”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觀察同一事物時,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 2005年,聯想集團擬併購IBM PC業務時,眾說紛紜,不同的人選取了不同資料,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即使對同一個資料,看法也不盡相同,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體現。

2.思想路線
認知心理學家瓦瑞拉認為,人的認識並不是一個簡單被動地反映客觀事實的過程,而是我們經驗世界創造的主動過程。基於從外部世界獲取信息,我們對其進行解讀,做出合理的假設、想像,並按照特定規則或邏輯進行推論,從而做出判斷和決策。在這方面,每個人其實都有很多切實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曠的街道上,腦海中會浮現出很多畫面,包括潛在的危險等,會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阿吉里斯等學者基於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論的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對心智繪圖如何影響人們形成結論和信念的形像說明。

3.行動導向
彼得•聖吉指出,心智圖模式不僅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而且決定我們如何採取行動。因為在人們在成長和發展心智模式的過程中,會逐漸總結規律、發現模式,形成一些對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和行為。例如,相信“X理論”的管理者會將員工視為懶惰的、千方百計謀求個人利益而不顧公司利益的,從而更傾向於採取嚴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論的管理者會將員工視為積極的、能自我約束和激勵的,因此更傾向於採取授權、激勵等管理措施。

總之,我認為,心智模式是一種客觀的心理存在,它影響著人們的觀察、思考、決策和行動。心智模式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是一把“雙刃劍”。由於心智模式是人們在特定的環境中基於自己的經歷形成的,如果環境沒有太大的變化,現有的心智模式將使個人和組織高效運作、得心應手,強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觀察、思考和行動,就會處處碰壁。因此,人們需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與環境相匹配,並在必要的時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