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中秋/金門人擲骰子不手軟 香港舞火龍遊大街
旅遊中心/綜合報導
中秋節源起於中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古代在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不論是皇室貴族或是平民百姓,都會在當晚共賞明月。今年的中秋節落在9月30日星期天,您將怎麼度過佳節呢?先別管可能來攪局的強颱杰拉華,來看看各地不同的中秋習俗吧!
台灣:本島烤肉、金門博餅
近年台灣的中秋節除了柚子味、月餅味,還多了烤肉這一味。自從烤肉醬「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發酵,台灣在中秋節烤肉的習俗不脛而走,家族好友相約到戶外、公園、頂樓烤肉,有的甚至在巷弄、路邊就烤了起來。想省去備料、收拾殘局的麻煩,都會區的民眾越來越時興到燒烤店、大飯店歡度中秋,盡享中秋團聚時光。
在外島金門,中秋「博狀元餅」活動已流傳了300多年,之所以會有此傳統,相傳是出生金門的洪旭在鄭成功進攻金陵時,擔任金廈守將的他為穩定官兵思鄉情緒,在中秋節讓戍守士兵們玩上一把,久而久之,博餅活動從金廈洪本部巷傳開,成為金廈、福建等地的中秋節慶活動。
「博狀元餅」用6個骰子,分別代表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等六個階級。每凡中秋節,金廈人不免摩拳擦掌玩上一把,試試手氣。
▲在外島金門,中秋「博狀元餅」活動已流傳了300多年。(圖/取自金門博狀元餅官網)
香港:舞火龍鬧大街
中秋節期間,銅鑼灣的大坑一連三晚的傳統舞火龍活動,令平日寧靜的大街小巷,變得熱鬧非常、火光閃動。事緣居民會一邊敲鈸打鼓,一邊舞動插滿線香的巨型龍珠,引領一條長67公尺的火龍在街道上飛舞翻騰!
相傳舞火龍的習俗,源自1880年大坑區的一場瘟疫,當時居民為求消災解困,依照神明報夢指引,以珍珠草織成長龍,並在龍身插滿線香,連續三晚燒鞭炮、舞火龍,之後災禍真的絕跡。自此,這項活動奉行至今,成了香港的一項獨特風俗。
▲中秋節期間,香港銅鑼灣的大坑地區,一連三晚有傳統舞火龍活動。(圖/香港旅遊局提供)
韓國:祭祖掃墓過中秋
韓國稱中秋節為「秋夕(Chuseok)」,是韓國最盛大、亦是團聚慶豐收及祭祖的日子。在秋夕之前,韓國人需要購買傳統食物和服裝,烹調傳統菜餚。多數家庭還會去祖先的墳頭「除草(BeolCho)」、「省墓(SeongMyo)」;或以「茶禮(Charye)」 儀式敬上特別製作的食物和酒水。
茶禮時,全家人身穿傳統服裝,擺出供桌,在桌上的特定位置擺上水果、肉和酒。向祖先敬獻食物並完成所有禮節過後,就可以輕鬆享受所有為秋夕準備的美食了。
提到秋夕就不得不提「松片(songpyeon)」 。松片呈新月形,由新收割的新穀做成外皮,豆糊、果仁、糖和芝麻做成餡料。松片在鋪滿松針的蒸籠上蒸熟,散發著特殊的清香。按照傳統,松片要由家裡地位最高的女人和她們已婚的女兒製作。
▲由新穀做外皮,豆糊、果仁、糖和芝麻做餡料的「松片」。(圖/Agoda提供)
越南:中秋節也是兒童節
越南亦非常重視中秋節,這天是孩子們的節日,所以又叫「兒童節」。年輕的雜技演員在街頭表演傳統舞獅,孩子們則會製作星形燈籠。越南家庭同樣吃月餅,但是越南的月餅通常是做方形而不是圓形的。
在中秋節當天,越南全國都有兒童的燈籠遊行和舞龍舞獅表演。河內、胡志明市和會安的酒店都會進口餡料特別的月餅或自製月餅。河內老城古街的市場上,燈籠、鼓、玩具翅膀、兔耳朵等兒童玩具應有盡有。
▲古色古香的河內古城。(記者田欣雲攝影)
大陸:賞月也賞燈
中秋少不了賞月,在北京,賞月的最佳地點為盧溝橋,而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北海公園也徹夜開放,供人觀燈賞月;而在上海,人們聚集在外灘和佘山公園,一邊沿河散步一邊賞月。朱家角古鎮也是一個賞月的好去處,古老的建築和大紅燈籠風光如畫。
與台灣的習俗稍有不同,大陸的中秋節除了在戶外邊賞月、邊吃月餅外,還會在公園或寺廟懸掛燈籠,其中以龍燈、白兔燈和蓮花燈最為流行,還有人會把燈籠放到空中,或把漂到河裡和湖裡,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