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廟裡的祈禱庇護方式

廟裡的祈禱庇護方式

我國人民,每遇災禍,束手無策時,都只有求神一途。奉祀祈禱,藉神的力量來對付邪魔妖怪,驅除災厄。所以在台灣廟宇裹,除了有很多關於驅邪壓煞的神明外,民眾俗信有許多方法,能夠剋制不祥隱兆的,達到祈求平案的目的,含有濃厚的信仰色彩。

民眾們相信人間充滿了各色神明鬼怪,於是希望透過膜拜,許願和祈禱的儀式,得到神明的庇護與指引,長保平安與富足。於是膜拜祈禱的宗教儀式,便漸漸在人類社會中形成,與信徒們的生活方式,精神寄託有了更密可分的關係。

在台灣,逢年過節,便大肆敬祖拜神,並透過廟宇的各項活動,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祈禱全家健康平安、事事順利,最常見的祈禱神明庇護方式,大約有下列幾種::

安太歲

春節期問,台灣地區的寺廟都會為信徒安奉「太歲」,使當年「犯太歲」的人得以平安,事實上,安大歲,拜斗與解運,真能讓人消災解厄嗎?

許多安太歲,拜斗與解運善男信女,根本不知道自己今年到底「沖」什麼,只要有辦法可以「破煞」,都願意嘗試,可見只不過在尋找心靈上的安慰罷了。

且前廟宇一般採用五星法,以年柱推算信徒是否犯太歲。放在鼠年,肖鼠的信徒就犯太歲,非得安太歲消災祈福不可。

昔日,安太歲是以四柱推算出犯太歲的信徒,到廟宇中求回太歲符,供奉在家中,若有神龕則貼在主神右上方。因為太歲是當年的「年中天子」,是天帝派來監視各方神明行事的「巡察」,神格頗大。所以善男信女務必每月朔、望祭拜,甚至早晚燒香,以保平安。

但是,現在安太歲,是由廟宇一手包辦,不但有安太歲,還有太歲燈、太歲斗,服務愈來愈周全,無非是讓信徒心理更加安慰,同時每逢初一、十五,廟中舉行法會,也造成香火鼎盛的景象,對增加香油錢有不少幫功,日前各地安太歲的行情不一,由廟宇自行決定,一百、、三百、五百、甚至一千元都有。

畢竟人為疏忽,才是使人噩運當頭的主因,只要自己平時多注意,凡事三思後行,安太歲、解運、拜斗只是求心安,不如自求多福。

點光明燈

在台灣地區,我們稱祈禱膜拜為「拜拜」,善男信女到寺廟燒香,不外是求福求壽,消災解厄,或求婚姻美滿,生男育女,也求閤家平安、考試及第,求職順利。

信徒到寺廟拜拜時,一般都是先點燭、焚香、供神茶、獻祭品,然後信徒便一邊擲笅,一邊喃唸欲祈求之事,並許下「答謝」的報酬,而後燒金紙箔,便結束拜拜。

有些信徒為祈求事業隆昌,家庭幸福美滿,或祈求學業進步,功名成就,除了自行拜拜祈禱外,還請廟祝、住持在神前燈台題名,稱之為「光明燈」。在文昌祠、孔廟、城隍廟殿前的光明燈,往往為參加考試的學子燃點,所以又稱為「功名燈」。

每一盞「光明燈」都題有祈求者的姓名,早年都用油盞點燃,現今已改用電燈,並由廟宇擇日祀典,將善男倩女姓名,住址寫在疏文裹面,再請道士或僧侶誦經作法,希望能得到神明的庇佑與指引,保佑家庭幸福、身體健康、事業順租、閤家平安。祈求神明庇護信徒一年到頭生活愉快。

每年春節期間,依照習俗每家人都要到廟宇祭拜神佛,祈求一年的平安幸福,順便報名點燃「光明燈」,迎春納福,一家大小參拜之餘,都會紛紛花上幾百元點元明燈,祈求合家平安。這種點燃「光明燈」的習俗,一年比一年興盛。

建斗祈福消災

每年春節期間,台灣各地的大小廟宇,都有一項別緻的「建斗」儀式,俗稱「拜斗」,是常見的民俗信仰活動。

「拜斗」是廟宇最常的一種祈福消災儀式,祭典中所用的供桌,長達數丈,道場設有許多層的階梯式供案,以供擺置斗燈,祭壇由下面直到最上層,分別擺放著寫上善男信女姓名的米斗。斗燈原用米斗做的,才有「米斗」的稱呼。

斗燈由信徒以個人或家戶為單位捐認斗,斗燈裹盛放白米之外,還有一把劍、尺、鏡和剪刀,稱為五寶,除了代表不同方位的天神之外,還象徵公平、消災、避邪、補運、光明。另外也有紅傘蓋和一盞油燈,並在案前供牲醴祈禱。拜斗的目的,在於讓境內邪魔,祈求上天賜福、閤家平安,農、工、商業隆盛。

一般習俗,對於不是自己祖先的鬼魂,例如太歲、白虎....等,人們總是心懷懼怕,所以才到廟宇請代設「斗燈」,由道士作法唸經,祈福消災。昔日,作法後,將米斗內的米領回煮食,以求平安。

據說斗燈內的燈火是不能熄滅的,徜若有熄滅之事,則對建斗的信徒是大為不利的。

拜斗經費的來源,主要是來自「斗主」,即善男信女的捐獻。。斗燈分為個人、閤家斗、團體斗等,每人或每戶五百、一千、二千元不等,這是廟宇中一筆不少的收入。

乞龜求福

台灣地區某些地方,每年春節過後,有項「乞龜」的習俗,一直保留迄今,它象徵著吉祥的意義,在元宵節中,民眾均往廟宇祭拜、祈求、乞龜「延年益壽」,乞求吉慶、風調雨順、國泰平安,並吸引男女老幼,善男信女前往參拜,場面熱熱閙非凡。

鶴壽龜齡,龜不但是長壽的象徵,且是吉祥動物,因此,善男信女於一元宵節,以米麵製成「龜」形狀的「龜粿」為供物,祭拜及酬謝神明,祈求平安及幸福。每屆元宵節,參觀各廟宇互別苗頭的乞龜求福活動,浸潤於淳樸的民俗活動,可抒發思古幽情。

向神明乞龜,是元宵節民間的一件盛事,據說,吃了這種由米糕或麵粉製做的壽龜,全家就會平安、健康。因此,每逢元宵到廟宇求乞者大有人在。

據說,元宵節乞龜求福習俗,至少有一百年的歷史,這是傳統習俗,如想到廟宇乞龜有一定的規矩,須用聖筊三次為信,當神明允諾,才可將它拿回家分享,不但可以與神明同登壽域,且對家宅、事業、財富等,均帶來福氣. 以每年乞龜求福的民眾,絡繹不絕。

今年乞龜,必須在第二年還顛,做一個大些的糯米龜,送回廟裡,再供人祈求,如此年復一年,龜也就愈做愈大。近幾年來,由於經濟繁榮、生活富裕,乞壽時許的願也愈來愈大,使人際關係更顯和睦。這種農業社會留傳下來的習俗,特別具有人情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