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的功效
蜂蜜採百花之精,含多種營養物質,主要有:葡萄糖和果糖,約占65~80%;蔗糖極少,不超過8%;水分16~25%;糊精和非糖物質、礦物質、有機酸等含量在5%左右。此外,還含有少量的酵素、芳香物質和維生素等,是老少皆宜的優質保健食療用品。
蜂蜜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又稱「岩蜜」、「石蜜」、「石飴」、「蜂糖」等,並記述蜂蜜能安五臟,還可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延年益壽。蜂蜜在漢代已普遍的使用,在《三國志‧袁術傳》中記載這樣一件事:袁術稱帝後遭遇眾人圍攻慘敗,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紹。「術既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眾絕糧,乃還至江亭,去壽春八十裏。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坐欞床上,歎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至於此乎!』因頓伏床下,嘔血斗餘而死。」其中蜜漿就是蜂蜜調成的飲料。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蜂蜜入藥,具有五大作用:「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
蜂蜜水分含量少,細菌和酵母菌都不能在蜂蜜中存活,但某些厭氧菌(如肉毒桿菌)可以以非活性的孢子形態存在其中,因為嬰幼兒腸胃消化器官不發達,胃酸 的分泌較差,所以小兒科醫師都會建議:一歲內的嬰兒不要食用沒有經過消毒的蜂蜜。
蜂蜜在古書的應用中,最有名的出現在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中:「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陽明病,就是胃實熱病症,但這裡提出是因發汗後出現,不可硬攻,可用蜂蜜製成潤腸通便的肛門塞劑來治療。張仲景在此也提出作法:「食蜜七合,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 當熱時急作,冷則硬。 以內榖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仲景用心良苦,不欲苦寒傷胃,用蜂蜜適量,熬煎濃縮,塞入肛門內。適用於病後或老年、新產,因腸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結,體虛不任攻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