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秦地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秦地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通常,人們認為端午節是為紀念戰國時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書籍就是這樣解釋的。那麼,秦地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嗎?

    屈原以前已有端午節。從端午節的起源來看,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代就有了這個節日。儘管這時節日是朦朧的。古代傳統節日多是節令。古人對正月初一、二月二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等這些重數日非常重視。五月初五也叫重五節、重午節、端五節、端午節、端陽節,五月五日與夏至接近,也叫夏節。陜西農村又叫五月節。《事物原始》引《越地傳》雲:五月初五,龍舟“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越王勾踐生活在春秋時期,比屈原要早幾百年。而且,在屈原之前已有端午龍舟競渡之風。屈原的《涉江》詩中有這樣的句子:“乘舲船余上沅兮。”舲船是比賽用的又輕又小的快船。

幾千年前人們住茅屋窩棚,在野外耕作或漁獵,過著自然生活,更能感受月份及自然氣候的變化。《詩經·七月》就有“五月鳴蜩”、“五月斯螽動股”,表現了人們對五月節氣的敏感。人們發現端午節後,逐漸進入炎夏酷暑,五毒即多種毒蟲滋生,則瘴氣易生、疫病易犯、瘟疫流行,威脅人們的生命。為了預防夏季暑熱和毒蟲侵害,古代先民們就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用雄黃研末和于酒中,能消毒殺毒,毒蛇蚊蟲十分畏懼它。是古代防蟲防病的妙藥;通過艾草散發的香氣,驅蚊驅蟲,防瘟疫之氣;用香草香藥做香包,不僅凈化空氣,而且祛邪防疫。

    荊楚一帶紀念屈原的節俗是後來插入端午節的。屈原是戰國後期楚國的愛國詩人。當時楚懷王不聽屈原的諫言,而相信張儀的鬼話,貪圖秦六百里土地之誘餌,與齊國斷交。向秦要土地時,張儀卻說只給六里土地。楚王大怒,與秦作戰大敗。楚懷王被秦軟禁,後死在秦國。從此,楚國勢力急轉直下。頃襄王即位,信任姦佞而放逐屈原。秦國大將白起大舉伐楚,攻破鄢、郢,國都淪喪,屈原絕望,于西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等書籍都說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這種說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秦楚為敵,秦人是站在屈原對立面的。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越來越強盛,長期以來想要併吞六國。秦要統一天下,楚國是主要對手,是巨大障礙。所以,秦必須打擊楚國,使其衰亡才能征服天下。於是,秦國獎勵軍功,作戰殺敵授予爵位,而且封爵較多,包括農民也有一點爵位。所以,秦國百姓都願意打仗立功。秦朝末年,關東六國紛紛爆發反秦起義,而秦國本地幾乎沒有起義。甚至連秦的刑徒、罪犯和奴隸都被組織上前線鎮壓六國起義了。這說明秦人和被征服的六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屈原熱愛楚國,希望楚國強大,打敗秦國;而秦人要征服楚人,與屈原的思想相對立,所以,在當時秦地百姓是不可能用端午節來紀念屈原的。

    秦地端午節風俗與江南不同。江南的端午節要向江中拋扔粽子,使魚鱉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屍體,同時還要龍舟競渡。而秦地地處西北,不是水鄉澤國,自古沒有這些風俗。據記載,漢代,五月五日正當夏至之時,人們蓄採眾藥,並踏百草,插艾為人懸于門上,以蠲除毒氣。又蓄木蘭浴,避邪防病。以後演以為節俗;唐代長安端午節時,主要有四種風俗:吃粽子、將長命縷(又名百索、五彩縷)繫於臂上、互贈扇子以及懸挂艾草。而沒有龍舟競渡之風。古代的這些風俗一直流傳下來。

    半個世紀前,我童年時,端午節前一天,大人已採回艾草懸挂于門上,用其香氣驅蚊蟲。並將雄黃研成末,泡在酒中。端午節天未亮,我還正在睡夢中,母親就用筷子沾雄黃酒點在我的額頭、眉心、鼻孔和耳朵等多處,醒了之後還要我喝一點雄黃酒。意思是毒蟲遠避,邪氣不得進身,夏天不生疫病。之後則佩戴上香包,這也是唐代五彩縷的衍化和流傳。香包既漂亮好看,又香氣馥鬱、驅邪氣。而且,這天一定要吃粽子,或甑糕。另外,漢代端午節蓄採眾藥、踏百草的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祖國醫學認為端午節這一天採的草藥最好,之前的太嫩,之後的太老。而且最好是在端午節太陽沒出來前去採藥,那時陰氣未散、陽氣未來、陰陽交替。據說這時採的有露水珠的草的藥性最好,曬乾研末,為止血的刀劍藥。我按老人所說,做過這種草末,確有止血功能。其實,過去我們家鄉的老人並不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是他們沒文化不知道屈原嗎?不是。因為他們人人牢記正月二十日是紀念女媧氏補天補地的節日。女媧氏距今六七千年了,比屈原早得多。

    慶賀夏糧豐收的節日。陜西關中一帶歷來重視小麥,以夏糧為主,而以秋糧玉米、穀子為輔,所以特別重視夏收。自古以來,夏收十分緊張而且勞累。從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即可知。不過,雖然十分勞累,但農民心中還是充滿了豐收的喜悅。端午節恰好在夏收這一時期,也有一種慶祝豐收的含義在裏面。當人們把好吃的粽子、香噴噴的甑糕送到田間或麥場時,犒賞慰勞之意油然而生。在關中農村,還有出嫁女第一年在夏忙之前給娘家“看忙”、娘家在端午節給女家“追節”的風俗。有的地方是端午節女兒給娘家追節,以前主要是出嫁女第一年追節。這些年,由於經濟狀況好了,許多出嫁女和女婿每年的端午節都要帶上禮物看望父母和岳父母。

    用多元文化的視點看待端午節。除了我國,東亞地區有許多國家也過端午節,各個地區的端午節內容不同,或有些許差異,甚至不同時代的端午節的內涵也不相同。前些年,南韓將端午節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一些國人甚為不滿。其實,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我們應當有更大的包容。因為各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不同,所以應當允許別人“申遺”,而且我國的不同地區也應當將各自的端午節“申遺”,因為這樣才更能表現節日文化的豐富多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