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西晉王朝
[打印本頁]
作者:
Jeffrey
時間:
2014-4-23 00:42
標題:
西晉王朝
西晉(266~316),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名,乃於266年由晉武帝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這朝代為時僅五十二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三十七年。公元280年6月12日,西晉滅東吳,三國時代結束。
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這就是歷史上的西晉。公元311年,劉聰領匈奴軍隊攻佔了西晉的都城洛陽,俘獲晉懷帝,西晉軍隊則在長安擁立愍帝,延續西晉政權。五年後,即316年,劉曜又率領匈奴軍攻破長安,愍帝獻城投降,西晉結束。第二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續建了晉朝,史稱東晉。
西晉的歷史僅有五十二年,但它卻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當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機。西晉繼續沿用曹魏時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選官法,但卻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工具,形成了等級性的士族門閥制度。西晉還以法令確定官僚貴族的經濟特權,即官品的占田權和隱客制。西晉雖然只有五十二年,但中間卻有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反映出統治集團內部的激烈矛盾。
西晉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醫王叔和著有《脈經》,地理學家裴秀編有《禹貢地域圖》,史學名著《三國誌》即由西晉時的陳壽所著。
曹魏後期,政治日益腐敗,階級矛盾越來越尖銳。與此同時,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以曹爽為首和以司馬懿為首的兩個集團的對立和鬥爭。司馬懿,河內溫縣(河南溫縣)著名的士族。曹操開始起用他,至曹丕時地位逐漸顯要。明帝時,他是指揮對蜀作戰的主將。238年,他又率兵平定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成為魏國有聲望的大臣。明帝死,年幼的曹芳繼位,司馬懿為太尉,與宗室大臣曹爽受遺詔共同輔政。曹爽上表推舉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將他架空。司馬懿表面稱病,不預朝政,暗中卻在佈置力量,伺機消滅曹爽集團。
249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陽城南拜謁明帝陵,司馬懿乘機在洛陽發動政變,奪取了朝中大權。251年,司馬懿病死,子司馬師繼續掌權。254年,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為帝。次年,司馬師死,弟司馬昭當政。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於是率數百僕從向司馬昭進攻,結果被殺。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政權完全為司馬氏所控制。
公元263年,司馬昭利用蜀國內部混亂的機會,派鄧艾、諸葛緒、鍾會率大軍分三路攻蜀。時蜀將姜維駐軍隴上沓中(甘肅臨潭縣南),聞鍾會軍已至漢中,諸葛緒至武街橋頭(甘肅成縣西)切斷了他的後路,乃率軍退回劍閣,抵抗鍾會軍。西路鄧艾軍從隴上輕裝出陰平道(從甘肅文縣經四川平武),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接連攻下江油、涪城(四川綿陽)、綿竹(四川德陽北),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出降,蜀亡。
265年,司馬昭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孫權病死,暴君孫皓繼位,政治極端腐敗。司馬氏滅蜀以後,便在益州大造舟艦,準備伐吳,而孫皓卻漠然處之。279年十一月,晉大舉伐吳,步騎二十餘萬分五路直指建業、夏口、 江陵等地。王浚率水軍自巴蜀順江而下,直逼吳都建業。280年三月,吳主孫皓向晉將王濬投降,吳亡。經過九十年的分裂混戰,至此中國又重新統一。
西晉都城洛陽城是在東漢故城上建立起來的,城池建制與規模基本上與東漢相同。皇城東西寬七里,南北長九里,城牆外為護城河陽渠環繞,城四周開十二門。今翟泉村、金村、保駕莊村、寺裡碑村、龍虎灘村及西城口為城郭四隅。皇城外為居民住宅,分佈著許多里,隨著經濟的繁榮,在城東設馬市,在城南設羊市,市場早放晚收,均有定時。皇城內,宮城坐落在城中偏北的位置,宮城北是芳林園,西有金墉城、洛陽壘、金市,南為官衙公署。皇城十二門,基本上沿用東漢舊城門,略作修葺,門名稱有些變化。
西晉時期辟雍和明堂的考古發掘:曹魏和西晉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晉武帝三臨辟雍碑及其碑座。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明堂在開陽門外大路的西側,平城門外大路的東側,東距辟雍約150米。遺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240米,其中有一直徑為62米的圓形台基,為主體建築之所在。明堂的這種形制,正與《水經注》「尋其基構,上圓下方」的記載相符。西晉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應在東漢明堂的舊址之上。靈台在平城門外大路的西側。東距明堂約80米。遺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東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築圍牆,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約50米見方,殘高約8米。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兩層。下層是迴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鋪砌的「散水」。上層比下層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間,用長方磚鋪地。東面房屋壁面塗青色,西面塗白色,南面塗紅色,北面塗黑色,是按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學說設計的。曹魏和西晉,都沿用東漢的靈台。西晉末年的戰亂,使靈台受到嚴重破壞,北魏時遂廢棄不用。
西晉王朝門閥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層。它萌生於後漢,形成於魏晉。曹丕為代漢作準備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後來逐漸成為世家官僚壟斷選舉的工具。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馬氏對他們採取籠絡和放縱的政策。司馬炎建國後,繼續實行這一政策。因而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門閥士族擁有特權並與庶族保持著嚴格界限。政治上,他們累世做職閒望重的高官;經濟上,按官品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人口,並且不向國家納租服役;社會地位高人一等,不與無特權的庶族(又稱寒門)聯婚和同乘共坐。為了保護自己的特權,他們特別注意門第。他們壟斷政治,排斥庶族寒門。庶族即使做官以後,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視。至於那些不願巴結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滯,永無晉陞的希望。
在曹爽當政時,有人指出如不分封宗室諸王,政權可能轉入他人之手。以後,司馬氏果然輕易地奪取了曹魏的政權,這件事在統治階級中造成很大影響。因此,西晉建國不久便分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並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開始是允許諸王自選國中長吏,繼而又以戶數多少把諸王分為三等,並開始置軍。又逐步地使諸王都督各州軍事,這樣,諸王不僅掌握了封國中的軍政大權,而且控制了相當多的軍隊。西晉分封宗室的目的是藩衛皇室,但後來隨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發展,諸王大部捲入了爭奪中央統治權力的鬥爭,反而削弱了中央的統治。
西晉時期,皇室極其腐朽。開國皇帝司馬炎就是一個荒淫君主,「後宮殆將萬人」。世家大族則貪暴恣肆,奢侈成風。如何曾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大族王愷、石崇互比奢侈,王愷用米漿洗鍋,石崇用白蠟當柴;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石崇用錦作步障五十里;王愷塗牆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司馬炎暗中支持王愷,賜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樹;王愷拿到石崇面前誇耀,石崇順手把它打碎,然後叫人拿出三四尺高的珊瑚樹六七株,任他挑選。大臣傅鹹上疏說「奢侈之費,甚於天災」,請求皇帝制止,但司馬炎無動於衷。官僚們不僅奢侈成性,而且公開搶劫、殺人。如石崇做荊州刺史,「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
司馬炎死,惠帝即位,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終於爆發了「八王之亂」。所謂「八王」,一般指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河間王顒、成都王穎、長沙王乂和東海王越。他們為爭奪中央統治權,先是同外戚楊、賈兩家鬥爭,而後宗室諸王兵戎相見,直到西晉滅亡前夕。306年,東海王越入朝專政,以後又毒死惠帝,諸王力量消耗殆盡,「八王之亂」才告結束。五六年的混戰,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
曹魏推行的大規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漸遭到破壞。到264年,魏元帝下詔罷屯田官,將典農官分別改為太守、令長。次年,晉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廢除。民屯廢止以後,貴族、官僚爭相侵佔田地,隱匿戶口。原來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門,或游食商販,加上服役為兵者,有一半人不從事農業生產。因此,農業荒廢,國庫空虛,百姓窮困。針對這種情況,滅吳以後,西晉採取兩項重大措施:罷州郡兵以歸農;頒布占田制。
占田制包括下列內容:
其一,戶調式:凡是丁男(男、女16歲以上至60歲為正丁)立戶的,每年交納戶調絹三匹,綿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男女15歲以下至13,61歲以上至65為次丁)立戶的,納半數。邊郡民戶的戶調,納規定數目的三分之二,更遠的納三分之一。
其二,農民的占田和課田:男子一人有權占土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這是應種土地的限額,不是實際授與的地數額。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畝、次丁男有二十五畝、丁女有二十畝要課稅,這叫課田。每畝課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佔足,均按此定額徵收。
其三,士族地主占田、蔭客和蔭親屬等特權:一品官有權占田五十頃,以下每品遞減五頃,至九品占田十頃。貴族官僚還可以蔭親屬,多者九族,少者三族。從一品官到九品官還可以蔭佃客十五戶到一戶,蔭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從占田制的內容看,它是一種既保證政府收入,又保護士族特權的一種土地制度。占田制並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將地主的田地授與農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壞的前提下,允許農民占墾荒地,占田制中對於官僚士族占田、蔭客、蔭親屬等特權的規定,其主要精神不在於對官僚士族的特權加以限制,而在於確認和保護他們已佔到大量土地和戶口的既成事實。與曹魏時期的自耕農相比較,戶調增加了二分之一,田租增加了一倍。但實際上還不止於此。因為曹魏的田租是校畝計征,占田制的田租是按丁徵收,丁男、丁女、次丁男不管是否佔足規定的課田數額,都必須按法定的課田數交租。
不過,在占田制的規定中,也有一些積極因素。首先,與屯田制下農民相比,占田制下農民的負擔顯然有所減輕。特別是解除了屯田制下軍事管制的強迫勞動,有助於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次,占田無年齡之分,課田有年齡、性別的區別,占田數又高於課田數,這些規定可以鼓勵人們去占田墾荒,有利於擴大耕地面積。《晉書·食貨志》云:「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均平,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這雖有誇大之處,但多少反映出佔用制實行後,太康年間的繁榮情況。
西晉末年,由於晉王朝的腐朽統治,北方少數民族紛紛起來反抗西晉王朝的統治。東漢以來,分佈在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已陸續向內地遷徙。魏晉時期,漢族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和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經常招引和強制他們入居內地。各少數族人民內遷後,在漢族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地由遊牧生活向定居的農業生活過渡。魏晉時,西、北各少數族人民向內地遷徙的活動,更加頻繁,而且種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五族,史稱為「五胡」。
當時,在內地不少地方,少數民族人數相當多,如西晉時,關中戶口百萬,其中少數民族佔了一半左右。各族內遷以後,與漢人雜處,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魏晉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服力役,「服事供職,同於編戶」。西晉占田制明確規定了他們的租調負擔。漢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數民族人為奴婢、佃客。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統治者「怨恨之氣,毒於骨髓」,因而反抗不斷地發生。西晉後期,先後爆發了齊萬年、李特、張昌、王如及杜弢等領導的大規模起義,其中李特之子李雄還在四川建立了「成漢」政權。
在各地流民不斷起義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也相繼起兵反晉,其中劉淵、石勒起兵最早。
劉淵字元海,匈奴左部帥劉豹之子,漢化程度很深。劉豹死後,他代為左部帥,惠帝時為五部大都督。當李特、張昌先後舉兵反晉,宗室諸王混戰於北方之際,匈奴貴族共推劉淵為大單于。304年,劉淵開始起兵。很快發展到五萬人,定都於離石(山西離石),建國號「漢」,自稱漢王,「胡」、漢各族很多人歸附他。他在軍事上也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攻佔了太原、平陽(山西臨汾)等地,向南遷都於蒲子(山西隰縣)。
石勒出身羯族,居上黨武鄉。曾被賣為家奴。劉淵稱漢王時,他參加起義。308年,劉淵稱帝,遷都平陽。接著派王彌、劉曜等率大軍進攻洛陽。310年,劉淵死,子劉聰殺兄自立為帝。次年四月,石勒在苦縣(河南鹿邑)寧平城消滅十餘萬晉軍,晉軍元氣大傷。六月,王彌、劉曜等攻下洛陽,殺王公以下三萬餘人,俘獲晉懷帝。八月,又攻下長安。後來,晉將賈匹等在關中漢人的支持下奪回長安,迎司馬鄴為帝,是為愍帝。
316年,劉曜圍長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