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三十年戰爭 [打印本頁]

作者: janekao    時間: 2010-6-17 00:10     標題: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是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與德意志諸侯在爭取歐洲均勢的50年(1610~1660)間1618~1648年那一段時間的鬥爭。當時歐洲的政治特點是:在西歐,法國和荷蘭聯合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兩大分支--西班牙和奧地利;在北歐,兩個斯堪的納維亞王國(丹麥和瑞典)爭奪波羅的海海上霸權的鬥爭;在東歐,由於宗教和傳統的因素,波蘭與哈布斯堡王朝結合在一起反對瑞典和俄國。

上述歐洲的這些衝突對於德意志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德意志是一個由於宗教改革而長期分裂的國家。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宗教分裂為三支:天主教、路德宗和喀爾文宗。而政治和宗教的糾紛又隨著王朝的激烈衝突而不斷加劇。德意志皇帝與德意志諸侯之間的衝突大都依靠著外國勢力。大體上是,天主教的皇帝依靠他的親屬西班牙王室,基督教新教和小諸侯則依靠瑞典、法國和荷蘭;天主教的巴伐利亞以及科倫、列日、蒙斯特、帕德博恩、希爾德斯海姆又傾向於法國,反對西班牙。

這個時期的英國對歐洲事務的影響已微不足道,它對歐洲政策搖擺於西班牙、法國和荷蘭之間。當時的宗教問題是與政治、體制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帝國境內宗教各支的分布大致情況如下:整個德意志北部、東北部及中部,除了希爾德斯海姆主教區、富爾達主教區以外,都信仰基督教新教,德意志西北部、西部、東南部除了西部的巴拉丁教區以外,都像哈布斯堡王朝所有領地(奧地利和蒂羅爾、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利西亞、士瓦本的一部分)那樣,信仰天主教。

1608年5月14日德意志新教諸侯結成改革宗同盟;1609年7月10日德意志天主教諸侯也成立了天主教聯盟。除了宗教熱情之外,政治動機也是決定政治聯合的因素。羅馬教皇烏爾班八世和樞機主教黎塞留、馬薩林都堅決反對天主教的西班牙和天主教的德意志皇帝。路德宗的薩克森選侯、里森-達姆施塔特伯爵則一心追隨德意志皇帝。路德宗的薩克森又與天主教的巴伐利亞一起反對西班牙和瑞典。喀爾文宗的黑森-卡塞爾是瑞典的親密夥伴,並與巴伐利亞合作,同法國友好。在爭奪波羅的海的鬥爭中,路德宗的瑞典同東正教的俄國、天主教的波蘭以及路德宗的丹麥發生了衝突,但是後來在德意志境內作戰時,他卻又與法國和俄國結成同盟。參加戰爭的各國都不是出於宗教熱情而參戰的。

三十年戰爭主要經歷了波希米亞和巴拉丁戰爭(1618~1823)、爭奪格勞賓登的鬥爭(1620~1639)、瑞典波蘭戰爭(1621~1629)、丹麥戰爭(1625~1629)和“歸還教產敕令”、曼圖亞王位繼承戰爭(1628~1631)、瑞典戰爭(1630~1635)和布拉格和約、斯摩稜斯克戰爭(1632~1634)、法國和瑞典戰爭(1635~1648)、瑞典-丹麥戰爭(1643~1645)等階段。

1618年,波希米亞和奧地利為了反對皇帝的專制統治和強制推行天主教而舉行起事,開始了波希米亞和巴拉丁戰爭。皇帝斐迪南二世和天主教聯盟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使皇帝統治了波希米亞和奧地利,巴伐利亞選侯成為德意志南部和西北部的主要勢力,西班牙則占領了巴拉丁。對格勞賓登的爭奪長達19年之久,西班牙、奧地利、法國先後侵入。最後西班牙與格勞賓登於1639年9月3日簽訂米蘭條約,格勞賓登依附於西班牙。

1621年爆發的瑞典波蘭戰爭經法國調停,雙方簽訂了阿爾特馬克休戰協定,利沃尼亞和普魯士的海港為瑞典所有。1625年開始了丹麥戰爭,由英國和荷蘭支援的丹麥軍隊在1626年4月的德紹戰役和8月的盧特戰役中被瓦倫斯坦率領的帝國軍隊和天主教聯盟的軍隊徹底擊敗,從而使皇帝的聲望倍增,他於1629年3月6日頒布了“歸還教產敕令”,規定基督教新教諸侯應將1552年以後所侵占的土地全部歸還天主教諸侯。

在此之前,1628年開始了曼圖亞王位繼承戰爭。1627年12月26日曼圖亞和孟斐拉大公溫琴佐二世貢扎加死後,王位繼承問題引起了哈布斯堡王朝同法國的直接衝突。貢扎加的合法繼承人查理˙德˙訥韋爾得到法國支持,但被皇帝否認。西班牙向皇帝提供軍事援助。1629年3月法國在蘇薩戰役中獲勝,法國首相黎塞留也在國內戰勝了親西班牙的一派,得以將法國的代理人安置在曼圖亞王位,衝破了奧地利西班牙壟斷義大利的局面。

1630年7月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率軍在波美拉尼亞灣登陸,開始了瑞典戰爭。他的目的是中止實行“歸還教產敕令”。他與法國訂立巴爾瓦烏德條約,由法國為他提供軍費。戰爭初期古斯塔夫˙阿道夫長驅直入,直抵慕尼黑。但當瓦倫斯坦重任帝國軍隊首領後,古斯塔夫˙阿道夫便節節敗退,被驅逐出德意志南部,並在呂苓戰役中陣亡。1633年4月的海爾布隆條約鞏固了瑞典和德意志諸侯(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除外)的同盟。但1634年9月瑞典軍隊在內德林根的失敗導致了海爾布隆聯盟的解體,大多數德意志諸侯脫離了瑞典陣營。1635年5月30日的布拉格和約調解了皇帝和所有“歸還教產敕令”對立者之間的關係。從此瑞典在戰爭中就處於從屬地位,領導權落入法國手中。

在1632年的斯摩稜斯克戰爭以前,從1628年起,古斯塔夫˙阿道夫和黎塞留一直想同俄國、土耳其、特蘭西瓦尼亞、克里米亞的韃靼人以及烏克蘭的哥薩克建立聯盟,以便在東部邊界牽制皇帝和波蘭。不久,俄、瑞即進行軍事合作:1632年秋,俄國侵入波蘭,包圍了斯摩稜斯克;瑞典向東推進,準備從普魯士的基地發起進攻。1634年6月因俄國中部爆發農民起義,迫使沙皇與波蘭訂立了波利楊諾夫和約。

1635~1648年是法國和瑞典參加戰爭的時期。1634~1635年間,在德意志的瑞典陣營幾乎全部瓦解,黎塞留被迫放棄了不干涉政策,於1635年2月與荷蘭、4月與瑞典簽訂了攻守同盟,5月向西班牙宣戰。此後他又與薩伏依和帕爾馬結成同盟,並斡旋於瑞典和波蘭之間,最後使他們簽訂了為期20年的斯圖姆斯多夫休戰協定。他還充分利用尚在為瑞典服務的德意志將領,使伯恩哈德接受法國的軍餉。1636年瑞典在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又重新建立了霸權。1637年法國軍隊進入德意志南部。1638年伯恩哈德奪取了萊因費爾登、弗萊堡、布雷薩克等要塞。

1640年加泰羅尼亞和葡萄牙都爆發了革命,使西班牙在尼德蘭的處境更加困難。1643年5月19日在羅克瓦會戰中,法國戰勝了西班牙。在1643~1645年爆發的瑞典丹麥戰爭中瑞典獲得勝利,丹麥割地求和。瑞典軍隊在布萊登費爾德擊敗帝國軍隊(1642.11.2)和攻克布拉格的小鎮區(1648.7.26)是戰爭後期的大事。三十年戰爭最後以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終。和約使瑞典、法國及其盟友得到大片領士,承認荷蘭和瑞士的獨立,確認德意志諸侯的主權,加強帝國議會的權力,削弱皇帝和選侯的權力,規定天主教徒、路德宗信徒和喀爾文宗信徒享有平等的權利。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