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李氏朝鮮

李氏朝鮮

  李氏朝鮮{??}(1392年—1910年),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王朝之一,君主的本貫是全州李氏。因君主姓李,所以在中國大陸和日本等地被稱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正式國號朝鮮國。李朝建都於漢陽(即今日首爾漢江以北地區)。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餘年,其大部分時間內先後作為中國明清兩朝的重要的朝貢國。1896年,朝鮮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李氏朝鮮滅亡。目前朝鮮和韓國的一些學者認為李氏朝鮮是日本殖民時創造出來羞辱朝鮮王朝的用語,應該使用朝鮮王朝的名稱,但此名稱易被混淆,少被接受。
  
  李氏朝鮮的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於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
  
  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的三品堂下官及其夫人李朝的政治結構採用中央集權制。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後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李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定。
  
  李朝的官職仿照中國,分為正從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1896年以後修改職官制度,敕任官為正一品至從二品,奏任官為正三品至從六品,判任官為正七品至從九品。武將制度,大將為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
  
  在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稱「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舍人等職官。
  
  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稱判書,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檢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兩府)。此外還有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
  
  宗親、忠勳機構有宗親府、忠勳府、儀賓(相當於駙馬)府、敦寧府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於中國的國子監)。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院、尚衣院、司僕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內侍院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賢庫等機構。
  
  武職機構有五軍營、內三廳、訓練院、世子翊衛司、扈衛廳、捕盜廳、鎮撫營、管理營、龍虎營等。首長稱大將、中軍、使等。
  
  外職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
  
  李朝實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武官外職包括兵馬節度使、三道水軍統禦使(均為從二品)、兵馬/水軍節制使、兵馬虞侯、水軍虞侯、兵馬/水軍僉節制使、兵馬/水軍同僉節制使、兵馬萬戶、水軍萬戶等品級。中央外派官職有觀察使、中軍、察訪等。
  
  行政區劃
  
  朝鮮八道示意圖朝鮮歷代都把全國分為八道,俗稱朝鮮八道。朝鮮時代的八道如下: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甯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鹹鏡道(甯安道),含鹹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鹹興府。
  
  道之下設州、府、郡、縣。 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甯安道(鹹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除了行政劃分以外,古代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關北(鹹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
  
  高宗時期,曾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後來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慶尚、鹹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
  
  在日據時代,朝鮮全境歸朝鮮總督府管理,朝鮮總督府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為13道,218個郡,2202個面、28,498個裡。
  
  政治歷史
  
  士禍
  
  朝鮮李朝世祖的手跡從十五世紀後半葉的成宗時代開始,朝鮮的統治結構逐漸擴張。官僚階層日益增多。俗稱「兩班」的文武官僚階層人數增多。以協助世祖篡位的武將勳貴權臣為主的勳舊派,同與儒生和士大夫為主的「士林派」首先發生黨爭。
  
  燕山君被廢黜後,士林派取得了勝利。士林派隨後又不斷發生內訌和分裂,包括明宗時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時的東人黨(嶺南學派)和西人黨(畿湖學派)。東人黨在政治鬥爭中得勢後又分裂為以李滉(李退溪)為首領的南人派和曹植為首領的北人派。北人派由於擁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得勢。朝廷中的北人黨又分裂為以李爾瞻為首、主張擁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慶為首、主張擁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後受到打擊,柳永慶被賜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濁小北,而大北派則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則分裂為清南和濁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的政變中得勢,又在顯宗時期分裂為老論派(元老派)和少論派(少壯派)。南人派在肅宗時因依附張禧嬪而得勢。總之,李朝的中期和後期,是在混亂而無休止的黨爭中度過的。
  
  除了兩班和士林的黨爭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繚亂。先後發生過第一次王子之亂(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亂(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廢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廢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變動。每一次政變都會帶來被稱為「士禍」的誅戮和貶斥。
  
  宗教
  
  在與政治有關的宗教政策方面,由於高麗末年時朱元璋曾批評高麗因為尊釋輕儒,會導致亡國,所以朝鮮立國後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採取崇儒廢佛的政策,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時亦受到大臣的廢佛壓力。廢佛時,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並對僧侶徵收重稅。與此同時,高麗時期僧院的飲茶傳統也被禁止,茶道從此在朝鮮失傳,民間則以麥茶作為替代飲料。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鮮。在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用朝鮮政府對西洋天文曆法和天文儀器感興趣的機會,同來京的朝鮮使臣交往,傳教士的博學多聞、教堂的莊嚴崇高、基督教教義表述的新奇觀念,也隨著這些交往傳給了朝鮮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鮮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彼得)。他回國之後開始了秘密傳教活動,朝鮮的天主教徒組織的地下教會、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鮮的教會屬於自發性質,沒有經過教會任命的神職人員,教徒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義。但朝鮮嚴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區主教決定派遣相貌與朝鮮人相同的中國傳教士進入朝鮮。1791年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國境,隨即開始了傳教活動,入教信徒有兩班顯貴,也有卑賤的士卒。朝鮮政府將天主教視為邪教,不斷逮捕處決教徒,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後,更是加緊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為了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決定向朝鮮政府自首,於1801年4月19日在漢城就義。此案被稱作「辛酉邪獄」,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樸趾源、樸齊家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韓國學者認為,周文謨在朝鮮的活動已經超出了宗教的範疇,通過他的活動,十八世紀末的朝鮮社會在瞭解和吸收歐洲外來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直到19世紀末開國時為止,李朝的統治者都一直對其採取打擊和壓迫的政策。
  
  後宮專政
  
  由於李氏朝鮮是中國的冊封國,所以在1896年終止冊封關係之前,其國王不能自稱皇帝。其配偶相當於中國的皇后,但是稱為王妃。皇太子稱為世子,皇太后稱為王大妃,太皇太后稱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還有嬪、淑儀、淑容、貴人這些等級。按照李朝的傳統,年幼的國王在不能親自處理政務前,由王大妃攝政,稱為「垂簾聽政」。成宗、明宗、憲宗、高宗時的王大妃都曾經垂簾。此外,中宗時的敬嬪樸氏、肅宗時的禧嬪張氏都曾經用自身的影響干預朝政。
  
  隨著女人掌握政權而來的,是王朝後期的外戚門閥勢道政治。清州韓氏、青松沈氏、安東金氏、豐壤趙氏、驪興閔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勢的家族。
  
  科學和文化
  
  語言
  
  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創立朝鮮民族文字訓民正音
  
  天文曆法與地理學
  
  王宮內的科研機構發明了渾天儀、渾象儀、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精密儀器。宮廷曆法機構編寫了《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家曆象集》等書籍。
  
  世宗時代,編纂了八卷本《地理冊》,按照一定的體系詳細敘述了朝鮮各州郡的歷史變遷、名稱由來、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橋樑、津渡、驛站、按姓氏分類的居民構成、牧場、土產、手工業種類、土地的肥瘠、田結數、租稅、供納、運輸、四季氣候、風俗和路程,相當於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書。與此同時編纂了各地的地方誌,此後又編寫了《東國輿地勝覽》、《東國輿地備考》等地理書籍。地圖方面,先後編纂了《八道州郡圖》、《八道山川圖》、《八道圖》、以及按照比例尺繪製的《大東輿地圖》。
  
  文學 音樂
  
  李朝時期,出現了金時習、鄭澈、林悌等著名詩人,出現了《熱河日記》、《壬辰錄》、《金鼇新話》、《謝氏南征記》、《九雲夢》等小說和文學作品。在十七世紀,還出現了《[[春香傳]]》、《洪吉童傳》、《沈清傳》等用朝鮮文字寫成的小說。通俗詩歌和小說的興起,促使人民注意社會的種種弊端,鼓勵人民參加社會改革。
  
  朝鮮宮廷音樂機構創作了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朝樂大曲,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
  
  實用科學
  
  朝鮮王朝時期實用的發明創造活動同樣非常活躍。宮廷和民間編纂了象著名的醫學書籍《東醫寶鑒》、《醫方類聚》,農業書籍《農家集成》、《農事直說》、《農桑輯要》、《四時纂要》、《本國經驗方》等重要書籍,製造並改進了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高麗時期發明的銅活字印刷技術和排版術得到廣泛應用,1403年在漢城設置了鑄字所。此外,在著名的高麗青瓷的基礎上,朝鮮王朝時期還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朝鮮白瓷。朝鮮王朝在螺鈿、漆器、金屬、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繡、砂器等工藝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獨特色彩的寶貴遺產。
  
  醫學
  
  醫學方面,朝鮮參考[[中醫]]理論,創造了朝鮮的醫學理論,按科對疾病加以分類,建立了治療大綱,並首度提出了預防醫學的概念。宮廷和民間編纂了許多著名的醫學書籍,如《[[東醫寶鑑]]》、《醫方類聚》、《鄉藥集成方》、《本國經驗方》。
  
  其他
  
  在對外政策方面,朝鮮對明朝採取事大政策。對於日本和滿洲政權則採取敵視的態度。1592年發生了壬辰倭亂,朝鮮遭到日本入侵,並引至光海君被廢。1627年和1636年,朝鮮又先後兩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後金政權入侵。在第二次入侵後,後金(1636年更名為清朝)確立了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1876年,日本與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朝鮮開國。1894年,為了爭奪對朝鮮的控制權,清朝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後,朝鮮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成為獨立國家。1896年,朝鮮國王高宗稱帝登極,將國名改為大韓帝國。但是日本設立了朝鮮統監一職,控制了朝鮮的內政和外交。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會派遣秘使,尋求國家獨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與韓國簽訂《韓日合併條約》,韓國成為日本的一部分,李氏朝鮮滅亡。
  
  歷代君主及王后
  
  1.太祖高皇帝 李成桂1335-1408
  
  諡號加尊號--康獻 至仁啟運應天肇通光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 諱旦,字君晉;初諱成桂,字仲潔,號松軒,潛邸時所稱
  
  神懿高皇后 安邊韓氏—原封為節妃,定宗1398年即位,加封尊號神懿,1897年承仁純聖神聖王后
  
  神德高皇后 谷山康氏--原封為顯妃,順元顯敬
  
  2. 定宗大王 李芳果1357-1419
  
  諡號加尊號--恭靖 懿文莊武溫仁順孝, 諱? 字光遠 初諱芳果
  
  安定王后 慶州金氏—原封德媛,之後被封為德妃,1400年太宗繼位後,封為順德王大妃,溫明莊懿
  
  3.太宗大王 李芳遠1367-1422
  
  諡號加尊號--恭定 聖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文武叡哲成光孝, 諱芳遠,字遺德
  
  元敬王后 驪興閔氏1365-1420,徽號—元敬章德昭烈,原封貞嬪,1400年封為靜妃,世宗繼位後封為厚德王大妃,厚德為尊號
  
  扶幼執政—其兄長支持大兒子讓甯大君,太宗晚年生重病懷疑王妃與其妻舅將扶幼執政,曾釀起要廢妃,之後太宗要求大兒子讓甯大君內禪四弟世宗
  
  4.世宗大王 李祹1397-1450
  
  諡號加尊號--莊憲 英文睿武仁聖明孝, 諱祹,字元正
  
  昭憲王后 青松氏 原封為三韓國夫人,1408世宗冊封為世子後,封為敬嬪,1418年世宗繼位後封為恭妃,1432年世宗規定王之正室均以王妃稱之,不再加上**妃,同時也以中宮殿稱呼王妃殿,尊號--宣仁齊聖
  
  5. 文宗大王 李? 1414-1452
  
  諡號加尊號--恭順 欽明仁肅光文聖孝, 諱?,字輝之
  
  顯德王后 安東權氏—1418-1441年,1431年是為當時世子魯山君(之後為文宗)之承徽,1433年封為良媛,1437年封為純嬪,1441生下端宗後因產後病死亡, ,尊號仁孝順惠
  
  文宗死後,當時宮中最大者為世宗的嬪妃—惠嬪楊氏,以及文宗的寵妃-貴人洪氏與粱氏,政策決定權曖昧不明,世祖(首陽大君)發起癸酉靖難,開始確定議政府,使相權縮小,中央集權強化,王權加以強化,並且斥佛倡儒(文宗與端宗都有傾佛傾向),確定戶籍制度還有國防軍事制度
  
  6. 端宗大王 李弘暐 1441-1457
  
  諡號加尊號--純定 安莊景順敦孝, 諱弘暐
  
  定順王后 礪山宋氏,1440-1521,由於個性勤儉恭順,所以死後第二年端宗本來要選妃因而取消,1455年世祖原本還追封為懿德王大妃,但是成三問與樸彭年等所謂死六臣發起端宗復位運動,使得1457年世祖降端宗為魯山君,王大妃也被降為夫人,1698年肅宗年間復位
  
  7.世祖大王 李?1417-1468
  
  諡號加尊號--惠莊 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 諱?,字粹之
  
  貞熹王后 坡平尹氏 1418-1483 1469-1476垂簾聽政
  
  1428與世祖舉行嘉禮—封為樂浪府大夫人,1455封為王妃,1457尊號慈聖,1468開始攝政,1469年睿宗即位時上尊號—欽仁景德宣烈明順徽懿,當時睿宗14歲,其與睿宗同位攝政,1471年再上尊號元淑慎惠神甯,睿宗死後,欽選睿宗之二侄子(德宗之子)者乙大君為繼位者, 是為成宗,繼續垂簾聽政直到1476年成宗親政
  
  8. 德宗大王(追諡) 李暲1438-1457
  
  諡號加尊號--懷簡 宣肅恭顯溫文懿敬,諱暲,字原明;初諱崇
  
  昭惠王后 清州韓氏—1437-1504,歷史上多稱她為仁粹大妃,1455封為世子嬪粹嬪,1470年成宗即位後封為仁粹大妃,晚年因為燕山君調查其生母尹妃被廢之事,而在病床上遭其孫子燕山君羞辱迫害
  
  9.睿宗大王 李晃 1450-1469
  
  諡號加尊號--襄悼 欽文聖武懿仁昭孝,1457年,8歲被封為世子,20歲死去, 諱晃,字明照, 初字平甫
  
  章順王后 清州韓氏 1445-1461,當時重要門閥韓明澮之女,1460年行嘉禮,封為世子嬪,備受世祖疼 愛,1460年生下仁城大君(仁城大君五年後死去),1461年生下公主後死去,其與成宗第一王妃恭惠王妃是親姊妹
  
  安順王后 清州韓氏 ~1498年 1462年封為王妃,1466年生齊安大君,原為繼承王位的第一順位人選,但因世祖貞熹王后反對,加上成宗之生母昭惠王后運用計謀而變成8歲的成宗繼位,1472封為仁惠大妃,1497年燕山君加封為明懿王大妃,1590上尊號章聖,1604年又上尊號徽徽,貞憲,
  
  10.成宗大王 李?1457-1494
  
  諡號加尊號--康靖 仁文憲武欽聖恭孝, 諱?
  
  恭惠王后 清州韓氏 1456-1474年,1467年封為世子嬪,1469年成宗即位成為王妃,1474年死後上尊號 恭惠,1498年加封尊號徽懿慎肅
  
  廢妃鹹安尹氏 1474年恭惠王后死,燕山君之生母淑儀尹氏成為繼妃,1479年因為成宗寵妃嚴淑儀與鄭淑儀讒言以善妒被廢,1480年被賜死,(其與成宗之生母仁粹大妃不和而遭排斥),
  
  貞顯王后 坡平尹氏 1462-1530,原為成宗之淑儀,1480年成為王妃,1497年尊號慈順,1504加上尊號和惠,1506年支持反正大臣廢燕山君,中宗(其子大君繼位)是為中宗反正,1530年死後又加尊號昭懿欽淑
  
  11.燕山君 為廢出,無祖位名與廟號 1476-1506
  
  1496年追崇生母尹氏為大妃
  
  其夫人居昌慎氏,父親為慎承善,兄長為慎守勤,與成宗之第一王妃端敬王妃為親姑侄關係
  
  12.中宗大王 李懌1488-1544
  
  諡號加尊號--恭僖 徽文昭武欽仁誠孝, 諱懌,字樂天
  
  端敬王后 居昌慎氏 1487-1557,1499年封為晉城君府夫人,1506年中宗剛即位被封為王妃.因其父為燕山君之義兄又是國舅,而被廢位,1739年王妃名號才復位
  
  章敬王后 坡平尹氏 1506年封為淑儀,1507年封為王妃,1511年生孝惠公主,1515年生仁宗因為產後病死去,徽號淑慎明惠,1547年明宗加封尊號宣昭懿淑
  
  文定王后 坡平尹氏 1501-1565年,1517年7月19日入宮冊封為王妃

科學和文化
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創立了朝鮮民族的文字訓民正音。王宮內的科研機構發明了渾天儀、渾象儀、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精密儀器。宮廷曆法機構編寫了《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家曆象集》等書籍。宮廷音樂機構創作了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朝樂大曲,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

李朝時期實用的發明創造活動同樣非常活躍。宮廷和民間編纂了象著名的醫學書籍《東醫寶鑒》、《醫方類聚》,農業書籍《農家集成》、《農事直說》、《農桑輯要》、《四時纂要》、《本國經驗方》等重要書籍,製造並改進了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高麗時期發明的銅活字印刷技術和排版術得到廣泛應用,1403年在漢城設置了鑄字所。此外,在著名的高麗青瓷的基礎上,李朝時期還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朝鮮白瓷。李朝在螺鈿、漆器、金屬、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繡、砂器等工藝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獨特色彩的寶貴遺產。

李朝的文學、繪畫、詩歌、音樂、舞蹈也非常興盛。在十七世紀,出現了《春香傳》、《洪吉童傳》等用朝鮮文字寫成的小說。通俗詩歌和小說的興起,促使人民注意社會的種種弊端,鼓勵人民參加社會改革。

李朝採用儒教思想治理國家,忠、孝被認為是最大的美德。在官方的許可下,一些引退的士大夫和有學問的大學者在家鄉建立了書院,並在全國得到推廣。書院享受免稅的待遇,並有自己的田產。但是到王朝末期,書院已經成了儒生發洩對政權不滿的地方,因此很多書院被下令關閉。

十七世紀以後,李朝社會逐漸衰落,教育陷入停滯,官方教育的主要內容--儒學中的朱熹性理學派脫離了實際生活,陷於空談。這時出現了實學派的思想。新出現的實學派學者認為,人民的生活狀況比士大夫所極為珍視的合法性和禮制問題更加重要,"若農民民不聊生,任何國家都無法生存,而即令沒有君主,人民卻能照樣興旺發達。"這就是構成實學基礎的新潮思想。

肅宗時期的學者柳馨遠在他的《蟠溪隨錄》中提出了下列措施:(1)建立一種利益能由大家公平分享的土地制度;(2)實行推薦制,代替科舉制;(3)為所有人確立均等機會;(4)改革政府機構;(5)採用新學。他的建議沒有為官方所接受,但是他的改革派思想卻成了實學的主流。 他把重點放在農業上,因為他所建議的改革能否成功,取新局面於農業問題的解決。與官府無關的學者預感需要從事實學。官府系統則一心進行內部爭權鬥爭,同時各派在對新儒教禮制的不同解釋上發生衝突。到英祖、正祖朝,朝鮮出現了柳得恭、李德懋、洪良浩、樸趾源、朴齊家、洪大容、丁若鏞等實學大家,擺脫了已經變成僵死教條的朱子學說的束縛,主張向當時的中國學習利物厚生的學問。朝鮮出現了最初的民族意識、民本意識、改革意識和人道主義思想。除了提出理論之外,實學派在農業、醫學、數學、築城學、工程學、天文學、地理學等方面,也通過當時的中國吸收西洋的先進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top

經濟
李朝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稅收。稅收以貢米為主,雜以少量地方土特產,很少徵收貨幣地租。因此農業成為經濟的關鍵。在土地問題上,李朝確立了高麗末期開始的科田制,廢除了貴族佔有大片土地的現象,並解放了大批奴婢。世祖時期,在1466年制定了職田制,田地只授予在職官員,在其去職後由國家收回,以提高國家的稅收,防止兩班貴族對土地的兼併。隨著開墾荒地和農具的改進,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貨幣的機能逐漸提高。因此,不僅各地商業日益發達,對外貿易也進入正常的軌道。

十七世紀後,私營的手工業場取代了官營的工廠,刺激了為出售而生產貨物的手工業發展。商業活動的增加還促進了商業性農業的興起,而商業性農業的興起又促使農村生活開始性發生變化。朝鮮的宮廷用度、百官俸祿都來自田稅米穀,此外一切恒常及臨時使用之物,如絲綢、藥材、馬匹、衣料、紙張、菜蔬等等均責之于土貢。英祖之前的幾代國王對此制度進行改革,採取切合實際的政策,允許邊遠地區將貢物折成米,然後用米納稅,交到附近的港口,稱之為貢價米。在山區允許繳納土產來代替糧食。貢價米發到各個衙門手中,由其自行採辦所需物資,或者交人承包採購。承包者即為"貢人",後來發展成朝鮮商人的主力。

18世紀,朝鮮的國內和國際商業活動量迅速增加,通過經由行會組織擴大的壟斷和批發銷售,出現了資本積累。許多從事貿易的商人集中在漢城。政府核准的商店即領有執照的貢物供應商與街巷小店主之間的傳統分野,被融合到一種壟斷和批發體制的結構之中。臨時商店的設立原來是為了滿足人民在特殊場合(如科舉考試、國王出巡和其他全國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這些店鋪在這種場合過去後,仍繼續向普通百姓供應食品和雜貨。這些店鋪是由小店主在臨時搭起的棚屋裏經營的,他們不管怎樣都依賴批發商。批發商的價格方針對漢城百姓的生活有著直接影響。手工匠往往成為個體生產者。有些人甚至發展成工廠廠主,取得了銷售自己產品的壟斷特許權。在一些情況下,僅僅做經營某些商品的批發商比從事物品生產更有得可圖。在商人和手工匠中,藉對已獲得特許的的商品作少許改進而創立一種新商品來獲得特許證,已成為一種風氣。特許證確保壟斷和受到政府保護。朝鮮義州地區所謂的"灣商"壟斷了來自京畿道和忠清道的商品貿易,還有一些批發商在全國有著人參銷售網。此時朝鮮人參生產已經從單純的採集山參和在山間種植人參發展為大規模的參田,並將採摘的人參蒸幹加工製成紅參,在中國深受歡迎。

到十八世紀的英祖時期,朝鮮和清朝、日本之間的貿易額迅速增長。其中除了中朝邊市貿易的牛、馬、鹽、鐵之外,最重要的是對清朝的人參貿易。人參貿易又稱為八包貿易,每包人參為10斤,朝鮮允許到中國的使團--所謂"燕行"人員-每人攜帶八包。後來因朝鮮邊民越境采參傷害中國地方官員,朝鮮政府停止人參出口,使團按每斤人參25兩白銀計算,可以攜帶2000兩白銀去中國購買商品。後來為了防止白銀過度外流,又折合成價值2000兩白銀的朝鮮貨物,如皮毛、紙張、海產乾貨等雜物。高級官員可以攜帶一個半八包(3000兩白銀)的貨物。由於使團內象譯官等低級官員資本短缺,於是私商趁虛而入,或貸款給譯官,或直接為使團提供包參和包銀,從中國購買商品。他們出售人參和朝鮮其他產品來換取日本的白銀、中國的織物、日用雜貨、金屬品、書籍、藥材、染料,還有朝鮮王室所用的藥材、珠寶、蘇杭綢緞等奢侈品,採購量相當大。一些朝鮮鉅賈為了追求利潤,甚至充當使團的馬夫、奴子,隨同使節團前往中國。

從朝鮮輸送到清朝的商品包括馬匹;貂、水獺、青鼠、豹等毛皮;海參、鮑魚、蝦、魚、海帶等海產乾貨;金、銀、銅、豆錫、生鐵、鋼鐵等金屬;白紙、壯紙、桑皮紙等紙張;人參、胡椒、白礬、幹薑等藥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蘋果、柿、栗等幹鮮果品。從清朝輸入朝鮮的有牛、羊、騾、驢等牲畜;剪刀、鑷子、針、床爐、釜、皮箱、馬鞍、雨傘、木箸、算盤、梳子、紐扣、煙袋、眼鏡、瓷器、毛綿紙、斗方紙、火石、火鐮、筆、墨、硯、銅壺、錫壺、指南針等日用雜貨;各種金屬製品如鏟、犁、鏵、鋸等工具;金、銀、銅製錢等通貨;棉花、棉紗、生絲等紡織原料;各種棉布;各種錦緞綾綢;各種男女成衣、帽子、鞋襪;各種染料;各種食品;各種藥材;各種書籍;乃至於進口珠寶玉石、漆器牙雕、傢俱古董、釵環首飾、自鳴鐘、自鳴琴等西洋玩好、貓狗鸚鵡等珍禽異獸。此外還有清朝嚴禁出口的天文、曆法、地理、歷史類書籍,以及牛角、火藥、硝石、硫磺等軍用品,米、豆、麥等穀物,以及生絲銅鐵等物,主要是由使團私帶和走私進口。

除了中朝貿易之外,朝鮮的廛貢商人還作為中日貿易的轉口商,用從日本貿易得來的白銀到中國購買絲等物,再將中國的絲出口到日本換取白銀。朝鮮"貿白絲于清國者,皆入倭館,則輒得大利。白絲百斤,貿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館,則價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絲雖累萬斤,皆能售之"。在英祖時期,開城的商人(松商)在人參批發和出口貿易活動中與漢城、義州的同行(京商、灣商)展開激烈的競爭,在日本和中國之間進行三方國際貿易。他們從朝鮮寺廟裏的生產者那裏大量買進紙張(高麗紙),從東部海岸買進海帶、海參等乾貨,從中部和北部山區獵人那裏買進水獺、豹、虎等野獸的毛皮,從中國進口白絲、錫,從日本進口紅銅、鐵器,這些商品都是用來進行這種三方國際貿易的。此外,朝鮮通過琉球向南洋的轉口貿易也有發展,從南洋進口藥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國都城首裏城(朝鮮稱為海浦)出現了專門航行到朝鮮的琉球貿易船。李重煥在《擇裏志》一書中,李寅文在畫作《取之不竭的江山》中,分別?述和描繪了貿易船隻經常來往于這些邊遠港口的情景。後朝鮮政府規定造參以松商(開城商人)為主,出口則以京灣商(漢城、義州商人)為主。京灣商不僅如前文所說壟斷了國內貿易,而且還代政府收稅、經營銀錢兌換、經紀海外貿易。

朝鮮商人的這種商業壟斷和批發活動造成了對銀和銅的更大需求,促進了採礦業的發展。倭亂之前在政府嚴格控制下的礦山交給了私人經營者。在十七世紀,朝鮮全境有68個銀礦在開採,但是銅礦業不是很發達,因為朝鮮的銅主要是依靠日本供應的。然而在十八世紀,由於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銅,而與清朝的貿易也要求朝鮮大量供應銅,所以朝鮮的銅礦也發展起來了。英祖以通過增加錢幣的鑄造來鼓勵貨幣流通,所以物價不斷上漲,漢城市民如果不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與了商業活動的話,他們的生活會受到威脅。許多兩班和平民不顧自己的身分,也從事某種商業活動。因此漢城在18世紀作為工商業城市有了長足進展。老百姓對諸如刀、文具、煙竹、衣帽、餐具、農具等手工藝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對婦女戴裝飾性假髮的限制實際上消失了。 top

其他
在對外政策方面,朝鮮對明朝採取事大政策。對於日本和滿洲政權則採取敵視的態度。1592年發生了壬辰倭亂,朝鮮遭到日本入侵,並引至光海君被廢。 1627年和1636年,朝鮮又先後兩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後金政權入侵。在第二次入侵後,後金(1636年更名為清朝)確立了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1876年,日本與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朝鮮開國。1894年,為了爭奪對朝鮮的控制權,清朝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後朝鮮宣佈廢除中國的宗主權,成為享有外交獨立地位的主權國家。1896年,朝鮮國王高宗稱帝宣告獨立,將國名改為大韓帝國。但是日本設立了朝鮮統監一職,控制了朝鮮的內政和外交。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會派遣秘使,尋求國家獨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與韓國簽訂《韓日合邦條約》》,韓國成為日本的一部分,李朝滅亡。 top

李朝歷代國王:
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太宗 李芳遠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世宗 李 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文宗 李 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長子
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世祖 李 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睿宗 李 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成宗 李 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 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長子
中宗 李 懌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仁宗 李 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長子
明宗 李 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宣祖 李 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 琿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仁祖 李 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孝宗 李 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顯宗 李 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肅宗 李 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景宗 李 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 肅宗庶長子
英祖(英宗) 李 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正祖(正宗) 李 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莊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純祖(純宗) 李 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長子
憲宗 李 奐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哲宗 李 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莊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恩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高宗 李 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 莊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父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孫,父為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純宗 李 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長子

注:
1、1896年朝鮮脫離中國而獨立,建立大韓帝國,年號為建陽,次年改元光武。1907年改元隆熙。
2、宣祖為明宗的嗣子,正祖為英祖長子孝章世子(真宗)李緈的嗣子,哲宗為純祖的嗣子,高宗為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的嗣子。
3、高宗稱帝後,追上祖先的帝號,追尊太祖康獻大王為太祖高皇帝,孝章世子為真宗昭皇帝,莊獻世子為莊祖懿皇帝,正宗為正祖宣皇帝,純宗為純祖肅皇帝,孝明世子為文祖翼皇帝。之後的兩代韓國皇帝為高宗太皇帝、純宗孝皇帝。
4、1910年韓國被日本吞併後,日本封純宗為昌德宮李王,退位的高宗太上皇為德壽宮李太王,均列入日本皇族。昌德宮李王的王位後被李坧之弟皇太子英親王李垠繼承,1945年日本廢除皇族、華族身份時一併被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