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明末甲申國難
[打印本頁]
作者:
fiminsu
時間:
2014-3-13 00:59
標題:
明末甲申國難
甲申國難,是指公元1644年,李自成、張獻忠、明朝、清朝軍隊互相交戰引發的一系列事變。因1644年為甲申年,故稱為「甲申之變」,又因這年百姓多有死傷,故又稱「甲申國難」。李自成大順軍在1644年入主燕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滅亡,全國各地不少漢人亦與崇禎皇帝一起自殺。不久後清軍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引領下入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正式入主中原。
崇禎甲申年(1644.4.21)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大順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游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砲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夜半,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 ...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楨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煤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皇帝「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於田貴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滿二萬,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京城秩序尚好,店舖營業如常,「有二賊掠緞鋪,立剮於棋盤街。民間大喜,安堵如故」。但從二十七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牽魏藻德、方岳貢、丘瑜、陳演、李遇知等,勛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楨、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餉。」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於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留守北京者為劉亮與李侔。
在李自成的大順軍包圍北京城時,崇禎皇帝召鎮守山海關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前來勤王,但吳三桂抵達河北豐潤時,北京城已被大順軍攻陷,崇禎皇帝自殺,吳三桂於是引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而作罷。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多爾袞複信吳三桂,許諾封他為清朝平西王,變合作關係為受降關係。
而在京的李自成,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於是發兵二十餘萬,四月十三,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四月廿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李自成卻以為上了吳三桂的當,他認定吳三桂「引狼入室」,於是殺了吳三桂的全家。吳三桂為報殺父之仇,放清軍入關追剿李自成的部隊。多爾袞率4萬多滿洲八旗、近兩萬蒙古八旗、約3萬漢軍八旗以及孔有德等統率的約兩萬天祜兵、天助兵,加上包衣、外藩蒙古兵、朝鮮軍合計12萬清兵入關,在一片石之戰中聯合吳三桂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清世祖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清軍開始入主中原。
這時吳三桂轉成為清軍先驅,率軍攻打陝西、四川等地的李自成、張獻忠餘部。之後會同清軍將領多鐸等進攻南明治下的雲南、貴州等地,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亦為吳三桂處死。吳三桂受命鎮守雲南,兼管貴州,形成割據勢力。但後來康熙帝議撤藩時吳三桂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一起起兵反清,史稱三藩之亂。清軍最終攻陷雲貴,其孫吳世璠自殺,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結束。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