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南宋偏安符合人民的利益 [打印本頁]

作者: obavia    時間: 2014-3-8 01:07     標題: 南宋偏安符合人民的利益

  南宋的偏安往往歸咎於秦檜殺了岳飛,與金人媾和。而後來的南宋皇帝昏庸無能,不思進取,打壓愛國人士。可是真的歷史是這樣的嗎?歷史可不是道德教材,很多都是以實力說話的。
  南宋政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相當的疲憊窘迫。其國土面積只有北宋的一半多一點,人口大幅度下降。京西路在北宋神宗年間有80萬戶,到南宋嘉定年間,僅有6千多戶,不足原來的1%。北宋晚期,物價一般維持在米每石四五百錢的水平,大約相當於今天每斤一元人民幣。到南宋初年,米價最高時達到過每石三萬錢,大約相當於今天每斤大米六百元人民幣。紹興十年南宋政權相對穩定後,米價仍然高達每石二千錢,相當於今天每斤大米四元多人民幣。當時一個5口之家的平均月收入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五六百元。人民生活很困苦。
  當時,南宋的國家常備正規軍大約保持在40萬人。發生戰事時還要增加很多。國家財政收入平均在每年四千五百萬貫左右。而供養這支軍隊的費用,和平時期大約在兩千四百萬貫。這給政府財政造成很大的壓力。
  面對當時政府的窘境,財政的緊張,宋金「紹興和議」每年宋朝給金朝25萬兩白銀,25萬匹絹這一條件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如果繼續開戰的話,南宋將面臨著巨大的軍費開支,以及冒著戰敗亡國的風險。這樣就不難理解趙構選擇議和的原因了,當然其中還包括其私心。不過總的來說議和對於南宋百姓來說未必不是好事,這樣他們可以修養生息了。
  至於為什麼南宋一直偏安呢?後來經濟狀況不是變得很好嗎?以軍事實力來說,南宋根本不是金朝的對手。在南宋後來的100多年裡,至少主動發起過兩次大規模的北伐戰爭,均是以慘敗而告終的。而南宋經濟恢復之後,財政收入高達一億兩白銀,而「嘉定和議」每年給金朝白銀50萬兩,絹50萬匹。這些不過占財政收入的1%。用1%的財政收入去換取和平,雖然看起來很恥辱,但在南宋的軍事實力不及金朝的情況下,還是一件很務實的事。
  而且南宋的百姓未必希望進行統一戰爭。中國歷史上各政權長期實行力役制,無論是勞役還是兵役,都要在全國範圍內徵調。對於距離遠的邊疆服役負擔是很重的,甚至路途時間會超過實際服役時間。而由於南宋偏安,那百姓要服役的地區就比北宋時的距離短了不少。南宋時中國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的環境遠比北方要優越,百姓對收復北方怎麼會有興趣呢?按照中國古時的朝廷政策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也就是從富裕的地方徵收重稅,然後用這些錢來救濟山區,受災的地區。南宋的百姓當然不希望自己被征以重稅。
  而且南宋的疆域減小,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距離要大大減小,這樣「天高皇帝遠」就很難了。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