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正月裡為什麼不能剃頭的傳統
[打印本頁]
作者:
ciaul
時間:
2014-2-2 00:43
標題:
正月裡為什麼不能剃頭的傳統
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裡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夏歷第一個月裡,任憑男孩毛髮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多嚇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繫於外甥的頭頂之物。直至夏歷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外甥的頭髮因何與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實在費思索。社會學家考證人類是從母權社會一步一個跟頭斗才到父權社會的。在女人說了算的母系氏族社會,娘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覷。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將「剃髮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席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髮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朝廷以死要挾漢人歸依滿人的髮式,使漢人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寧死也不剃髮,甚至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漢人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髮。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意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韃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拚死鬥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意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發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大量接納漢族士大夫參加政權,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高官顯位,都是滿漢各半。在這「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面下,滿漢民族矛盾逐漸減弱,日久天長,漢人也奉「滿清」為正統了,剃髮漸成習慣。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江蘇淮陰等地民俗說這個傳說始於秦始皇贏政,為避諱,民間就把每年的第一個月改稱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頭」的習俗,否則就有血光之災。而四川建始縣人說,正月不剃頭,否則叫「正無發(法)」。
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人正月也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他們「媽媽例兒」(也寫作「媽媽論兒」,即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也認為「正月裡剃頭妨害舅舅」。可見這是人類古俗的孑遺,不過在民族矛盾加劇時卻賦予了新的內容,以舊俗假托故國之思罷了。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