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原始佛教的分裂--上座部與大眾部
[打印本頁]
作者:
mycc
時間:
2014-1-8 23:17
標題:
原始佛教的分裂--上座部與大眾部
佛教從原始的和合一味演變到部派林立,主要是由於佛教所處時空改變所致。佛教由恆河中、下游逐漸向外弘化,因各地的風俗、語言、師承等文化背景不同,在戒律和教義的因應調適上自然產生差異。而原有多聞、持律、頭陀等根性差別者,在距佛日遙後,經輾轉傳授、修習,彼此間的差異就更顯著了,於是僧團開始分化。
原始佛教分部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天(摩訶提婆)比丘提出所謂「大天五事」,以明阿羅漢尚未究竟解脫。大天五事的內容為:
1、阿羅漢仍不能抵制天魔誘惑,尚有夢遺等事。
2、四果聖人仍有不染之無明。
3、四果聖人對於佛法尚有不通解處,並非徹悟。
4、小乘證果,必須由他人印證。
5、聲聞道果必由聲現起。該五事的提出,在教團中引起了很大爭議。
原始佛教分部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跋耆比丘提出所謂「跋耆十事」,以明持戒不可過分執著。跋耆十事的內容為:
1、可蓄鹽於角器中。
2、如未吃飽,可在午後定時內繼續進食。
3、一食後可至另一聚落再食。
4、同一教區的各群比丘,可在各居處行布薩。
5、羯磨眾議時,雖人數不足,仍可舉行羯磨。
6、行者可隨順和尚的常習。
7、可飲用未經去脂的牛奶。
8、可飲用未發酵或半發酵的椰汁。
9、制坐具可不帖邊,大小隨意。
10、可接受金銀以充傳法所用。該十事的提出,在教團中也引起了很大爭議。
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提出,以及其所引起的爭論,使教團迅速分為兩大部份,即反對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一部,和支持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一部。
釋尊滅後百餘年,耶捨長老組織七百人,進行了繼迦葉等比丘結集經典後的第二次經典結集。此次結集主要以律典為主。耶捨長老等上座比丘,強行通過了以跋耆十事為非法的決議。引起了大眾比丘的不滿。於是,支持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一方,也組織了達萬人的結集,定跋耆十事為如法。從此,教團正式分為二大部派,即反對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上座部佛教,和支持大天五事和跋耆十事的大眾部。
大眾部後來又演變成為今天的大乘教
大乘的確立和分宗
1)大乘教確立的基礎:隨著大眾部的整體發展,信眾不斷增多,持大乘知見的弟子也越來越多。被譽為「菩薩團」的居士教團,在公元前後已在印度普遍存在。菩薩團在「佛教」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其中包括結集了《華嚴經》、《維摩經》、《般若經》、《法華經》等大量大乘教經典。公元二世紀,馬鳴菩薩出世,大弘大乘教教義,為大乘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的主要著作有《大乘起信論》等。
2)大乘教確立的時間:大乘教的正式確立,始於公元三世紀。
3)龍樹建立大乘教:公元三世紀,龍樹大師正式建立了大乘教體系。龍樹大師造了大量的大乘論典,主要包括:《中論》、《大智度論》、《十二門論》、《回諍論》、《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等。因此,龍樹大師有"千部論主"之稱。龍樹大師的著名弟子提婆,對大乘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主要著作有《百論》。
4)大乘教的分宗:公元四、五世紀間,無著、世親建立了大乘唯識宗教,從原來的大乘教中分離出來。
自此,大乘教正式分為大乘中觀宗、大乘唯識宗兩大根本宗系。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