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MIG-1.44戰鬥機 (計劃1.44)

MIG-1.44戰鬥機 (計劃1.44)



1.44性能諸元:
乘員:1
長度:19平方公尺(63英尺)
翼展:15米(50英尺)
身高:4.50米(15英尺)
空重:18,000公斤(40000磅)
一般承載重量:28000公斤(62,000磅)
最大/起飛重量:35,000公斤(77000磅)
動力裝置:2×AL-41F渦輪扇增壓發動機,176公斤/牛頓米(39680磅)
最大速度:3.0馬赫(3,185公里/小時,1979英里每小時)
範圍:4,000公里(2,500英里)
實用升限:17000公尺(70720英尺)
固定武裝:1門GSh-30-1型30mm機砲(備彈250發)

MIG-1.44戰鬥機(俄羅斯語:Изделие 1.44)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為因應俄羅斯空軍所提出的第四代戰機計畫 MFI所研發。  
該機採用三角翼及雙垂直尾翼的鴨式氣動佈局和可調式S型進氣道,機體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和可降低紅外特徵的技術,機身表面和進氣道內也採用了吸波塗層。
其他業者是這麼說的,相關技術有延伸到中共J-20改良版,當然現在該計劃已經漸入尾聲了,所以我們還是緬懷一下吧。


設計特點:

氣動設計
1.44戰鬥機採用第四代的近距耦合全動式前翼、無尾翼三角翼、機腹多波係可調式進氣道、雙發動機、雙垂直尾翼的氣動設計;主翼前緣後掠52°,有前緣可動襟翼,後緣平直,佈置有襟翼和副翼;全動式前翼前緣後掠58°,後緣後掠23°,鴨翼前緣根部有鋸齒設計;帶有垂直安定面的雙垂尾外傾15°,安裝在主翼向後延伸的尾桁上;尾桁末端和腹鰭都具備可動偏轉翼面。

匿蹤設計
其機體大量採用複合材料和最新紅外線訊號抑制技術,其曝露在機腹的進氣道採用獨特的設計和吸波塗層。
由於其機尾採用向外傾斜垂直尾翼,垂直安定面外傾角大、面積小,提高了垂直尾翼的效能和隱身性能。
此外,其機載武器可全部內藏在機腹彈艙內,降低了雷達反射面積,1.44戰鬥機的座艙蓋呈現暗黃色,是採用了金屬鍍膜處理,用於遮擋住雷達波,使其無法進入座艙內。

動力設計
1.44戰鬥機採用前蘇聯留里卡-土星公司在AL-31F和AL-37發動機基礎上研製的AL-41F
發動機,該發動機可以使1.44戰鬥機在不開啟後燃器的狀態下進行長時間超音速巡航飛行,
發動機機推重比高達1【前蘇聯軍標】,最大後燃推力175千牛頓,燃燒室出口溫度達到了
1910K,並且加入了向量推力噴嘴系統,採用俯仰偏轉幅度-15°-15°、航向偏轉範圍-8°-8°的
三維軸對稱向量推力尾管,其高空最大巡航速度達2.6馬赫(2500公里/時),超音速航程達2000
公里,亞音速航程超過4000公里。

氣動複雜
1.44戰鬥機是一款典型的複雜氣動、線傳控制的驗證原型機,全機可動翼舵面多達18處,尤其是腹鰭和尾桁都設計了可動舵面,限制了向量噴嘴的控制能力,顯示出1.44戰鬥機的主翼俯仰控制能力不足,垂直尾翼航向控制能力有限,尤其是大攻角機動時必須依賴腹鰭進行航向控制,後機身兩具發動機窄間距佈置,噴嘴彼此相鄰,而噴嘴外側緊靠著尾桁,導致了發動機的三維向量無法在航向方向偏轉上發揮作用。
前翼上的鋸齒也是一種落後的氣動設計,主要用於改善前翼渦流的非線性特性,降低飛行控制軟體的編寫難度。
匿蹤能力有限雷達艙、座艙和進氣道是隱身設計關鍵,1.44戰鬥機作為驗證原型機並未設計雷達艙,無法達到四代機的匿蹤設計要求;座艙罩採用金屬鍍膜;進氣道採用的是帶有可調唇口的多波係可調式進氣道,相較於三代機的設計水平,幾乎毫無匿蹤效果。

全機的雷達回波設計中沒有採用平行法則,如前翼前緣、後緣,主翼的前緣、後緣以及垂直尾翼的前緣、後緣,沒有一個角度是彼此平行的,加之前翼鋸齒、尾桁舵面和腹鰭舵面的存在,整機存在多達十幾個波瓣,雷達反射面積與三代機完全一樣。

該機迎頭RCS【雷達散射截面】大致在2m2~5m2左右(F/A-22迎頭RCS是0.001m2量級),全向RCS則和與無掛載的三代機一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