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早期空戰史 [打印本頁]

作者: Marts    時間: 2013-12-18 00:36     標題: 早期空戰史

  自從萊特兄弟1903年第一次進行了有動力的飛行後,時間僅之過了70多年人類就突破了平流層,進入到了外層空間。時至今日,世界上沒有哪個表面能躲過衛星的窺視。達芬奇的夢境和設想成為了現實。
  人類是一種好戰的生物,從實現空中自由飛翔的美麗夢想到讓死神上天僅僅用了八年。而首次真正的空戰則只是三年後的事。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蒸汽機、電動機、內燃機等動力裝置相繼問世,氣球的動力來源得到了解決。於是,人們全面展開了對能飛的氣球飛艇的研究。1852年,法國工程師吉法德進行了研究。同年9月,吉法德進行了首次試飛並獲得成功。
  其後的多次試驗發現軟式飛艇存在不少問題,飛艇的氣囊不僅難以保持外形的恆定,而且容易破損。於是,有人想法在氣囊內固定了一個環形龍骨並獲得成功。這就是半硬式飛艇。後來,德國一名飛行愛好者用木質材料為飛艇氣囊製作了一個外部支架,將氣囊固定在支架內保持外形,從而製成了硬式飛艇。這個改進不但徹底解決了保持氣囊外形的難題,而且也利于飛艇的搬運。這種結構逐漸成為以後的標準飛艇樣式。1885年底,德國工程師本茨與戴姆勒聯合發明了實用的汽油發動機,使人類擁有了推力更大的動力裝置。從此以後,飛行器的發展越來越快。
  1898年,德國的齊柏林首次設計和製造出了硬式飛艇。這種飛艇使用結構完整的骨架保持氣囊的外形,採用活塞式發動機作動力,因而飛行性能好,裝載量大。1900年,齊柏林駕駛他那龐大的硬式飛艇成功飛越了康斯坦茨湖,引起轟動。1903年,法國的勒博迪兄弟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實用的飛艇。這艘飛艇在同年11月12日一次飛行了61公里。
  此後,氣球與飛艇的發展進入了極盛時期,在軍事和交通運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軍事方面,德、法、俄、英等國相繼組建了飛艇部隊,把飛艇引入了戰場。例如在1911年的意大利—土耳其戰爭中,意大利首次使用了3艘飛艇對土耳其進行偵察和轟炸;1914年8月5日,德國使用品柏林飛艇大規模轟炸法國要塞城市列日;一年以後,德國又出動5艘LZ-38型齊柏林飛艇橫跨英吉利海峽轟炸倫敦;炸死7人,炸傷30多人,在英國人中造成了齊柏林大恐慌。在運輸方面,德國於1910年6月28日在法蘭克福與杜塞爾多夫之間建立了一條定期飛艇空中航線。在這條航線上飛行的是LZ-7型齊柏林飛艇,它可載24名旅客和12名空勤人員,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70多公里。1912年,一艘齊柏林飛艇還用20天的時間實現了人類首次環球飛行。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有動力、可操縱持續飛行試驗。試驗中,飛機成功地飛行了約260米距離。新聞界對萊特兄弟的突破進行了廣泛的報道。但這一成功並未引起美國政府及公眾的重視和承認。歐洲國家對此則乾脆表示難以置信。在萊特兄弟飛行成功9天以後,蘭利研製的一架飛機在試飛中失事,這一事件更加影響了飛機的推廣。美國人普遍對研製飛機的行為進行了攻擊,認為這太浪費納稅人的金錢。萊特兄弟對幾年努力的心血得不到承認備感失望,甚至一度想與飛機告別。
  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後,萊特兄弟決心把研製工作繼續下去。他們堅信,遲早有一天他們的成果會得到公正的評價。為了不至於引起公眾的批評,萊特兄弟將研製工作轉為秘密進行。1905年,他們製造出了一架能夠在空中停留半個多小時的飛機。萊特兄弟打算把飛機贈送給美國政府,但當局仍然對他們的成就不加理睬。心灰意冷的萊特兄弟在萬般無奈中只好暫時中止了對飛機的研究。
  在萊特兄弟的成就促進下,歐洲特別是法國的飛行事業在1909年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這一年的8月,法國蘭斯主辦了一次盛大的飛行集會,歐洲的飛行員們相繼創造了多種飛行記錄。然而,給世界帶來強烈震撼的還要數法國飛行員路易·布萊裡奧。他駕駛一架飛機成功飛越英吉利海峽,降落到了大不列顛國土上。這個事件不僅給世界公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使英國人大為吃驚:他們意識到了某種突如其來的危險。飛機的發展使他們預感到單純憑借海上防禦力量今後已不可能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了。
  航空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各國軍事當局認識到了航空氣在軍事領域裡的發展前景,歐洲的各個強國開始搜羅各種各樣的飛機以供陸軍使用。不過,這時的飛機還主要用於偵察,飛機的研製工作大多也由私人進行,因而進展相當緩慢。在德國,人們的興趣還主要集中在體積龐大的齊柏林飛艇上,因為此前公眾的捐款使齊柏林得以繼續以飛艇先驅者的身份從事研製工作,並最終向德國人證明了這種飛艇的實用價值。在另外兩個航空大國法國和英國,飛機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但是,軍人們已經急不可待地要把這件新式武器用於戰爭了。儘管飛機此時還存在許多問題,甚至還經常帶來一些災難性的後果,但職業本身就充滿危險的軍人卻顧及不了那麼多。於是,飛機在意土戰爭中首次露面了。
意土戰爭中,意大利航空隊在的黎波里的成功初步顯示了飛機的威力,預示了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從而引起世界各國軍方的矚目和效仿,並極大地促進了軍事航空業的發展。至1913年初,航空大國真正的航空部隊已初步組建起來,並建立了各種規模的飛機製造廠,開始了軍用飛機的研製歷程。英國皇家飛機製造廠生產的"BE·2"型飛機,便是軍方對飛機的興趣日趨濃厚的產物。不過,當時許多私人品業謀求改進的還是與比賽相關的飛機性能,而且由於軍方還沒有為飛機規定明確的作戰任務,從而在訂購飛機時對規格的要求也就沒有形成一定的規範。除了要求容易駕駛以及能夠為陸、海軍執行偵察、搜索任務以外,軍方對飛機性能別無他求。因此,這一時期飛機的型號和部件還根本談不上什麼標準化。因此,這一時期飛機的型號和部件還根本談不上什麼標準化,在飛機軍械以及投彈方面的實驗工作做得也很少。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第一架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成功飛行的歷史僅有11年。飛機的性能雖比誕生之初有了很大改進,但還存在許多弱點。飛機的載重量、飛行速度、航程還很小,飛機的操作、安全性能也較差。氣候往往對飛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尤其重要的是,許多軍隊指揮官還不具備洞察飛機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的戰略眼光,他們賦予飛機的主要任務也僅僅局限於偵察、搜索。軍人們目光短淺的結果是沒有在組織工作方面為建立航空兵奠定必要的基礎。由於飛機是一種新出現的武器,高級指揮員們大多對此持懷疑態度,中級指揮員又不具備進行飛行管理所必備的經驗,因此,當時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將擔任航空勤務的低級軍官提升至相當高的指揮崗位。這樣做又引出了許多新矛盾。
  儘管這些初級軍官瞭解新的部隊是怎麼一回事,他們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他們既沒有接受過充分利用與其職務相一致的指揮權的訓練,也缺乏理直氣壯地同那些與他們級別相當的其他兵種指揮官打交道的權威。再說,航空兵本身還是一個級別較低的兵種,大部分新上任的指揮官也不願意用手槍和手榴彈等威力並不大的東西去承擔風險。於是,那些富於想像力、充滿激情與積極性的飛行軍官的工作熱情便受到了嚴重打擊。更為嚴重的是,航空部隊的一些高級軍官本身也對自己的作用缺乏理解和遠見。不過,飛機向實戰方向的發展與完善仍在緩慢地進行。德國和法國已經開始嘗試在飛機上安裝機槍,英國和美國也有人私下進行此類試驗。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已擁有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航空部隊。這支空中力量由帝國陸軍航空勤務隊和帝國海軍航空勤務隊兩部分組成,分別從屬於陸、海軍,遂行陸上偵察、情報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務。不過,德國擴大航空部隊的重點並沒有放在飛機上,而是放在了齊柏林飛艇上。他們指望用這些龐大的飛艇來進行戰術、戰略偵察。然而,德國人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齊柏林飛艇極易遭受損失——為了獲得有價值的情報,飛艇必須下降到可能被炮火擊中的高度,然而飛艇中貯存的是易燃氣體,一旦被炮火擊中,後果不堪設想。
  在德國擁有的所有飛機中,大約半數為"鴿"式單翼機,這種飛起來十分平穩的飛機由奧地利人埃特裡希研製成功並根據合同在德國生產;其餘飛機是拉進式雙翼機。當時,德國航空兵的基本戰術單位是飛行小隊,每個飛行小隊由6架飛機組成,整個航空兵共有41個小隊。這些戰術單位中的34個被分配給集團軍和軍一級的指揮官運用,其餘7個編成獨立的航空中隊,由陸軍航空督察處實施單獨的行政領導。
  規模僅次於德國航空兵的是法國陸軍航空兵。法國陸軍航空兵受法國總參謀部航空處領導,基本戰術單位是飛行中隊,飛行中隊的編制因飛機種類而異。AE鋐1中雙座機飛行中隊由6架飛機組成,單座機飛行中隊則由10架組成。在威爾伯·萊特於1908年應邀前往歐洲之前,法國人設計生產飛機的指導思想主要是:飛機必須可以自由飛行,駕駛員的職責不過是操縱它,就像司機駕駛汽車一樣。那些笨重平穩的雙座飛機就是根據這個指導思想研製的。自威爾伯在巴黎的表演取得極大成功後,萊特兄弟更富有挑戰性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一批法國人,並由此產生了全新的設計觀點。
  這些人認為:真正的飛行只能是由一架基本上不穩定的飛機完成的;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飛行員必須像騎師駕馭駿馬那樣去操縱飛機,使其順應自己的意志。那些靈活性較強的單座飛機正是這種設計思想的產物。此外,影響設計思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發動機的種類。當時,較重型的的飛機傾向於採用水冷式直列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功率相當大。而輕型飛機傾向於採用品缸旋轉式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汽缸圍繞曲軸成星形排列,曲軸一端固定在機身上,螺旋槳則安裝在旋轉的曲軸機匣上。這樣的設計使發動機結構簡單而緊湊,體積大大縮小,重量也大大減輕。安裝這種發動機的飛機飛行性能因而也得到改善。與此同時,英國人也逐漸注意到了發展航空兵的必要性。1912年,英國成立了皇家飛行隊,下屬陸軍航空聯隊和海軍航空聯隊各一個。不久,英國又成立了皇家航空勤務隊,作為一支獨立的航空部隊隸屬於海軍。這樣,英國的航空兵就由皇家飛行隊以及皇家海軍航空勤務隊兩部分組成。英國航空兵的基本戰術單位是中隊,每個中隊由3個小隊組成,每個小隊編制4架飛機。在中隊之上是聯隊和旅。至一戰爆發,英國航空兵共有飛機56架。然而,英國飛機的種類極為複雜,為數不多的飛機竟包括了近10種型號。而且,英國人從來就沒計劃過把相同型號的飛機編在一起,而是常常把快速單座飛機與五花八門的低速飛機混合編組,極大影響了飛機性能的有效發揮。更為嚴重的是,英國飛機的生產規模還過小,必須依賴法國生產的飛機來滿足其需要。這意味著皇家飛行隊在戰時將不得不受制於法國的飛機生產能力,只有在法國滿足了自身的需要後,英國的空中力量才有可能得到補充和加強。直到1916年,英國的飛機製造業才開始基本滿足皇家飛行隊不斷增大的需要。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儘管航空兵還處於相當幼稚的時期,但是,飛機已經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它的非凡作用與廣闊的發展前景。飛機上的武器裝備也逐漸由手槍、手榴彈發展成為機槍、炸彈。其後的戰爭實踐證明,飛機的參戰使戰爭的整個作戰樣式、戰場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人類的殘殺也從地上海上一下子飛到了空中。
  1914年8月,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災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在當時是一種令人無法預料的新型戰爭:龐大的軍隊、密集的士兵、彼此相隔數碼對峙幾月甚至幾年的戰線……戰前人們誰也不會料到飛機會在這次戰爭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事實卻向人們證明:空中作戰的許多樣式是在這場戰爭中播下的種子,從此以後,空中作戰思想就開始縈繞在世人的腦海中,並進而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面貌。
  幾百年以來,騎兵一直把自己視為陸軍的眼睛,因為它可以搜索敵人,並將敵情報告給司令部。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卻使騎兵受到了"威脅",因為一架飛機在幾百英尺的高空可以完成同樣的偵察任務,而且飛行員在幾分鐘內即可將獲得的情報送交司令部。
  偵察是飛機在軍事上的第一個應用領域,也是飛機在大戰初期的核心任務。1914年9月3日,法國的一架偵察機發現德軍已經不再繞著巴黎的西郊向前疾進,而是向東直插這座城市的內部,從而將他們的右翼暴露於外。這一情報使法軍掌握了德軍的弱點。法軍抓住時機,發動了規模巨大的馬恩河戰役,阻止住了德軍的進攻,扭轉了戰場上的不利態勢。
 最早飛機上沒有安裝武器,只是偵查用。你飛過來,我也飛過去,見了面還很有紳士風度的打個招呼揮揮手。不過好景不長,很快空戰的時代到來了。
  人類史上首次空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飛行員安德烈駕駛一架雙翼飛機飛往比利時列日一帶執行偵察任務;與此同時,德國飛行員漢斯也正駕駛飛機前往馬恩河岸執行同樣的任務。兩機在空中迎面相遇,漢斯按照飛行員的規矩紳士般地向對方揮手致意,但安德烈可不吃這一套,反而嘲笑地向他伸出小指頭。這一污辱性的動作令漢斯怒火中燒。
  報復心促使漢斯立刻調轉機頭向安德烈撲去,安德烈也不示弱,駕駛戰鷹往回盤旋,並再次向漢斯晃動一個小指頭。豈有此理!漢斯拔槍射擊,安德烈也舉槍還擊,兩人在空中就鬥在一起。然而兩人卻彈彈虛發,誰也沒法將對方置於死地,很快便興味索然。於是兩人乾脆揮手告別,各幹各的活去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空戰便這樣草草收場了。
  但是,兩個人在空中的這番鬥氣卻讓軍事家們茅塞頓開。漢斯回營後一通訴苦,令德國人大為激動,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架武裝戰鬥機由此誕生了
  1914年10月5日,法軍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機械員兼觀察員路易·凱諾中士駕駛一架瓦贊飛機在己方陣地上空巡邏。這種飛機結構緊湊,有兩個座位,採用推進式發動機。觀察員位於靴形短艙的前部,操縱一挺0.303英吋口徑的能活動的劉易斯式輕機槍。劉易斯式輕機槍是當時最先進的機上機槍之一。這種機槍是美國人艾薩克·劉易斯上校於20世紀初設計的一種輕型氣冷式武器,它有一個內裝47—90發子彈的鼓形彈匣,插在機匣頂部。拆掉槍筒套筒以後,機槍的重量便減輕許多,因此它是一種很好的機載武器。凱諾中士把這挺機槍架在機頭上,機槍的底座是活動的。他擺弄著這挺機槍,懷疑它是否真的有效,很想有個機會試一試。正當他手癢難捺之際,一架倒霉的德國阿維亞蒂克雙座偵察機闖入了他的視野。弗朗茨駕機衝了過去,德機並未急著逃跑,因為飛行員沒看到那挺可怕的機槍。當兩機距離接近時,可怕的機槍吐出了"火舌",驚慌失措的德機一會兒工夫就被擊中墜毀。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用機槍進行的空戰,空中追逐與殲擊的時代由此開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還被廣泛運用於空地協同作戰。在1917年11月20日進行的康佈雷戰役中,英軍派出了1000餘架飛機參戰。這些飛機以低空盤旋的噪音來掩蓋坦克開進的隆隆聲,以對地轟炸和機槍掃射來支援地面部隊的行動,這些飛機還轟炸了德軍的炮兵和指揮部。經過10個小時的激戰,英軍突破了德軍的防線,俘敵8000餘人,繳獲火炮100餘門。11月30日,德軍在1000餘架飛機的支援下實施反擊,收復了失地,俘敵9000餘人,繳獲坦克100輛,火炮148門。這次戰役是坦克、飛機、步兵、炮兵的首次協同作戰,為協同戰役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航空兵的低空強擊戰術也在這次戰役中得到了發展。在這一時期,德國人在飛機配合陸軍作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他們專門生產了有裝甲的J級飛機和輕型CL級飛機用於攻擊地面目標。
  德國的J級"容克"式飛機是現代強擊機的雛形,它的機身全部用鋁合金製造,飛機腹部裝有下射機槍,座艙周圍裝有5毫米厚的鋼板。飛機攜帶有集束手榴彈和手拋輕型炸彈,可有效地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德國還在1918年1月26日頒布的《陣地戰中的進攻》細則中明確了航空兵在諸兵種協同作戰中的具體運用辦法。1918年3月21日,德國航空兵在皮卡迪進攻戰鬥中實施了這一細則。偵察航空兵首先期飛,進行戰場監視和收集情報,使指揮部隨時掌握突擊進程;殲擊航空兵掌握"制空權";強擊航空兵隨即投入戰鬥,對敵步兵和炮兵實施猛烈掃射。第二天,德軍步兵又在30架強擊機支援下,粉碎了英軍第50師和61師的抵抗。第三天,德國強擊航空兵有效地阻止了英軍第5集團軍預備隊的開進,並襲擊了撤退的英軍部隊和輜重隊。這次戰役,積累了豐富的在協同作戰中使用航空兵的經驗。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