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紐約時報》發行人阿道夫·奧克斯將該報的總部遷到第四十二街,當時稱為Longacre廣場上的一座新建大樓裏。奧克斯成功游說時任市長的小喬治·B·麥克萊倫(George B. McClellan, Jr.)在當地設立地鐵站,並在1904年4月8日將Longacre廣場正式更名為時報廣場。只在三星期後,第四十六街與百老匯交界的一間銀行的外牆,就出現了廣場上第一張廣告。
時報廣場快速發展成為聚集劇院、音樂廳、以及特色酒店的文化集中地。「時報廣場迅速成為了紐約的市集,一個人們聚集、等待、和慶祝大事的地方,無論是棒球世界大賽還是總統選舉的時候。」詹姆斯·特勞布(James Traub)在《魔鬼遊樂場:時報廣場利樂一世紀》(The Devil's Playground: A Century of Pleasure and Profit in Times Square)中寫道。埃爾文·柏林(Irving Berlin)、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查理·卓別林:這些都是1910年代和1920年代跟時報廣場有密切關係的名字。
隨著1930年代大蕭條到臨,廣場氣氛出現轉變。時報廣場充斥著色情表演場所、通宵放映性愛映畫的電影院、以及售賣廉價旅遊紀念品的商店。傳媒人達蒙·魯尼恩(Damon Runyon)所著的故事集《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反映了這時的轉變。以後的數十年內,時報廣場被很多人視為危險的地帶。時報廣場繼而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成為紐約市危險與敗壞的象徵。有很多題材黑暗而具影響力的電影,如《午夜牛郎》和《計程車司機》等,其中不少情節都在時報廣場取景。而區內的不良電影院放映低級電影,更是等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