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晚清軍銜制度 [打印本頁]

作者: rainday    時間: 2013-9-24 00:52     標題: 晚清軍銜制度

  軍銜制度在中國已有近百年歷史。20世紀初,晚清軍隊引入世界通用的軍銜制度。以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幾個時期實行的軍銜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軍銜制度基礎上的發展和沿革。
  清朝在滅亡前,用了六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銜體系。當時,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和清軍戰鬥力的脆弱,在面對列強的戰爭中已暴露無遺。一些大臣、督撫紛紛上書,條陳時務,要求清廷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裝。清朝皇室也痛感中國兵制過於陳舊,已不合時宜。為了維持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必須改革兵制。於是採納眾議,決定傚法西洋,訓練一支新式陸軍,以取代舊式綠營軍隊。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編練新軍。
  清朝的新軍,在編製、裝備和操法上,完全倣傚西方,而在人事制度上,基本上還是採用過去綠營制的一套老辦法。在編練新軍過程中,遇到許多矛盾,對推行新制障礙重重。因此,清政府進一步採取改革措施,繼續在所有方面進行改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移植西歐式軍銜制,試圖通過軍銜制度來改變當時「重文輕武」的流弊,振奮士氣,提高軍隊的社會地位,改變官職與官銜之間嚴重失調的狀況;改革官兵制服與識別標誌,既整肅軍容,亦適應操戰;實行國際上大體統一的銜級制度,以利於國際交往。
  清政府從1904年開始,通過頒布實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歐式軍銜制。1904年12月,清政府練兵處會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軍官制事宜》,建議「參仿八旗官員之秩序,旁采各國軍營之規章」,按照西方軍官軍銜的三等九級制,取代舊的官階制度,建立新軍的階位品級體制,軍官「區為三等,析為九級」。
  1905年3月,練兵處、兵部設計出軍官軍服和軍銜標誌的第一個圖案式樣。8月,練兵處提出軍官授銜的標準、條件、程序和要求。12月經清政府批准,陸軍軍官開始按新官制評定等級,從而形成了當時最早的軍銜等級。
  1909年11月,軍咨處又奏請朝廷在軍階第一等第一級內正都統之上增設「大將軍」、「將軍」兩銜,與正都統同為上等第一級;設立軍士銜三級,即上士、中士、下士;在軍官和軍士之間增設「額外軍官」銜一級。
  1910年12月,陸軍部對軍銜授予及晉陞年限、軍官職務任免、最高服役年齡、軍官考績辦法等,都作了詳盡規定。如規定各級官佐的最高服役年齡為:正都統,65歲;副都統,62歲;協都統,58歲;正參領,55歲;副參領,52歲;協參領,50歲;正軍校,48歲;副軍校45歲;協軍校45歲。又規定,凡正都統榮獲大將軍、將軍稱號者,不受上述年齡限制。這一章程可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軍官服役條例。
  不難看出,如按現在的軍銜稱謂,晚清的「都統」對應將官,「參領」對應校官,「軍校」對應尉官;「正」、「副」、「協」分別對應上、中、少各級。從「正都統」至「協軍校」這九級,分別對應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大將軍」、「將軍」和「正都統」同為一級,是榮譽軍銜,相當於有些國家的元帥。「額外軍官」就是准尉。士兵軍銜稱謂與現在基本相同。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