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義大利語: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構成)是一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斯,後擴展至歐洲各國。「文藝復興」一詞亦可粗略地指代這一歷史時期,但由於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故「文藝復興」只是對這一時期的通稱。
這場文化運動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在繪畫方面直線透視法的發展,以及逐步而廣泛開展的教育變革。傳統觀點認為,這種知識上的轉變讓文藝復興發揮了銜接中世紀和近代的作用。
儘管文藝復興在知識、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面都引發了革命,但令其聞名於世的或許還在於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以及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博學家做出的貢獻。
一般認為,文藝復興始於14世紀托斯卡納的佛羅倫斯,但對此尚有質疑之聲。就這場運動的起源和特點而言,多種理論已經提出了各自的見解,但其關注的焦點不盡相同:其中包括有當時佛羅倫斯的社會和公民的特點;當地的政治結構;當地統治階級美第奇家族的贊助;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大批流入義大利的希臘語學者(英語:Greek scholars in the Renaissance)及書籍。
史學上關於文藝復興的內容很多且頗為複雜,而「文藝復興」作為詞彙的作用,及其作為歷史過渡期的意義,都引發了史學家的諸多爭論。文藝復興能否被稱作是中世紀後的文化「進步」,一些史學家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他們認為,這個階段只是對古典時代抱持悲觀與緬懷的時期。
而另一些人則關注兩個時代之間的連續性。
實際上,現在已有人提出不應繼續使用這個詞彙,因為他們認為「文藝復興」一詞只是現代主義(英語:Presentism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analysis))的產物,是使用歷史來驗證和發揚當代理想的工具。
「文藝復興」一詞也被用於其他歷史或文化運動,卡洛林文藝復興和12世紀的文藝復興就是這樣的例子。
概述
文藝復興
主題
建築
舞蹈(英語:Renaissance dance)
文學(英語:Renaissance literature)
音樂
美術(英語:Renaissance painting)
哲學(英語:Renaissance philosophy)
科學(英語: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Renaissance)
技術(英語:Renaissance technology)
戰爭(英語:Early Modern warfare)
區域
英格蘭(英語:English Renaissance)
法國(英語:French Renaissance)
德國(英語:German Renaissance)
義大利
荷蘭(英語:Renaissance in the Low Countries)
北歐(英語:Northern Renaissance)
波蘭(英語:Renaissance in Poland)
西班牙(英語:Spanish Renaissance)
基於中世紀後期義大利的獨特政治結構,部分學者推理說:當地與眾不同的社會氛圍為義大利出現罕見的文化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在近代早期,義大利並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而是由一些城邦和領地組成:控制著南部的拿波里王國,位於中部的佛羅倫斯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Florence)和教宗國,分別位於北部和西部的熱那亞與米蘭,以及位於東部的威尼斯。15世紀的義大利是歐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
許多義大利城市就建立在古羅馬建築的廢墟之上;從表面上看,這就將文藝復興的古典性及其發祥於羅馬帝國心臟地帶的事實聯繫在了一起。
歷史學與政治哲學家昆廷·斯金納(英語:Quentin Skinner)指出,弗賴辛主教奧托(英語:Otto of Freising)(1114年-1158年)在12世紀來到義大利時,曾注意到這裡出現了一種新的政治和社會組織形態,並觀察到義大利似乎已開始脫離封建制度,將商人和商業作為其社會基礎。
與此相關的,是壁畫《好政府與壞政府的諷喻》(Allegory of Good and Bad Government)所表達出的反君主制思想;這幅著名的早期文藝復興壁畫位於錫耶納,由安布羅焦·洛倫采蒂(英語:Ambrogio Lorenzetti)繪於1338年至1340年;他通過這幅畫傳達出了對公平、公正、共和與善治的強烈渴盼。儘管受到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牽制,但這些城市共和國依舊不懈地追求著自由的理念。
斯金納指出當地有很多人都在極力維護自由,例如馬泰奧·帕爾米耶里(英語:Matteo Palmieri)(1406年-1475年)不僅歌頌了佛羅倫斯藝術、雕塑及建築方面的天才藝術家,還對「同時在佛羅倫斯出現的道德、社會及政治哲學的繁榮」發出了讚美之辭。
即使是義大利中心以外的城市與城邦,亦因其商人共和國的政體而備受關注,譬如當時的佛羅倫斯共和國;而其中最為出色的當屬威尼斯共和國。
儘管這些政體在實際上仍是寡頭政治,與現代的民主也鮮有類似之處;但他們確實具備了民主的特徵,其響應型政府亦已具備了參與治理的形式及對自由的信念。
這些城邦提供的相對政治自由,有利於學術和藝術的進步。
同樣的,威尼斯等位於重要貿易中心的義大利城市,也成為了智慧交匯的樞紐。世界各地的——尤其是累范特地區的——商人帶著各自的觀點來到這裡。出產優質玻璃(英語:Venetian glass)的威尼斯,在這時成為了歐洲與東方的貿易門戶;而佛羅倫斯則成為了紡織業的中心。商業活動為義大利帶來的巨大財富,讓藝術家得以創作大型的公共及私人藝術作品,同時也讓個人擁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用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