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四時八節 [打印本頁]

作者: athaniel    時間: 2013-9-4 00:54     標題: 四時八節

【四時八節】的制定,源自於中國古人對大自然變化的觀察。古人認為,寒暑的往來、植物的榮枯、動物的鳴蟄、雷電的產生、候鳥的來去等自然現象,是有規律按周期產生的,所以古人用以來標識時間。

【四時】指春夏秋冬。這個概念可追朔到殷 商時代,因為甲骨文(殷商)中已有了「季」和「春、夏、秋、冬」的字樣。

「四季」的劃分正表達了我國的氣候特點。

【四季】劃分之法最先確立的是「二至」,接著是「二分」。
古代的中國人們注意到氣侯寒暑之際,所見到當時中午太陽的位置高低亦不相同,夏季烈日當空,樹木房舍的陰影較為短小;而冰封雪凍的隆冬,樹木房舍的陰影似乎較長,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物體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長短也跟著變化。人們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看見太陽東升後,竿影由東邊移向西北;到中午時影子在正北方且較短;太陽西下時,陰影逐向東北偏。依據全年觀測所得的結果,發現夏天太陽位置較高影子也短,冬天太陽位置較低影子也較長,因此取中午節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或簡稱「長至」。取竿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或簡稱「短至」。「至」就是「到頂」的意思。

【立竿測影】以觀寒暑季節,大概在殷 商時古代人們已知使用。
人們制定冬夏至以後,在春秋雨季又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這兩天為「春分」和「秋分」。「春分」、「秋分」及「夏至」、「冬至」這個「二分二至」的觀察氣象現象在《左傳》中已有記載。

【二至二分】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四季「中點」的日子,因此古人稱這些「中點」分別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合稱「四仲」。
【二分二至】的劃分最先確定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有了二分二至以後,雖有利於農事的安排,但一年裡氣侯變化很大,而二分二至相隔時間很長,無法滿足農民生產上的實際需要,因此後來又陸續制定了一些節氣。

繼四季「中點」之後,古人按推測又增加了「四立」,「立」即「開始」之意,一年四季的「開始」謂之「四立」、即從「四仲」日向前後外延四十五天或四十六天,就可以得到四季「開始」的日子,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又叫「四立」。

「四立」和「二分二至」稱為「分至啟閉」,亦稱「八節」,加上春夏秋冬的四時,合稱【四時八節】

四時:


春【春分﹍春節】

夏【清明﹍端午】

秋【中秋﹍秋分】

冬【立冬﹍冬至】

每季共有陰陽和諧的節日:
陰【春節﹍清明﹍中秋﹍冬至】
陽【春分﹍端午﹍秋分﹍立冬】


八節:春節、元宵節(上元)、清明節、端午節、鬼節(中元)、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臘八節合稱。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