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簡稱HSBC和滙豐)為滙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屬於滙豐集團的創始成員以及在亞太地區的旗艦,也是香港最大的註冊銀行,而該行又稱獅子銀行,以及香港三大發鈔銀行之一(其他兩個是中國銀行(香港)和渣打銀行),總部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現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各附屬公司主要在亞太地區設立約700間分行及辦事處。
一間位於香港土瓜灣的滙豐分行
滙豐銀行觀塘裕民坊分行
位於九龍灣臨興街的滙豐金庫
歷史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由原來由蘇格蘭人湯馬士·修打蘭(或譯蘇石蘭,Thomas Sutherland)於1864年在香港發起,資本500萬港圓。最初的擔任發起委員會成員的包括寶順洋行(Messrs Dent Co.;委員會主席)、瓊記洋行(Messrs Aug Heard & Co)、沙遜洋行(Messrs Sassoon Sons & Co)、大英輪船(The Peninsular & Oriental Steam)、禪臣(Messrs Siemssen & Co)、太平洋行(Gilman & Co)、 順章洋行(Messr P Cama Co)等十家洋行[1]。1865年3月3日正式在香港創立。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開業後的一個月,在上海的分行開始營業,倫敦分行亦在7月開業,並於三藩市開設代理機構,直到1875年成為提供全面服務的分行。1866年,滙豐在日本橫濱開設分行,成為日本政府的咨詢顧問。1888年,滙豐泰國分行成立,成為泰國第一間銀行,並為泰國發行首批鈔票。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最初是為在華的外國企業(以英資為主)提供金融服務,雖然在成立初期已經在全球建立分行以及代理行網絡,但是主要業務依然是中國以及亞太其他地區。
清末朝廷建淞滬鐵路、左宗棠西征、甲午戰爭等等,都必須向滙豐貸款,使其為朝廷最大的債權人。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原本的名稱為香港上海滙理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1866年英文名稱改為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1881年中文名稱改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滙豐」這兩個字據說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的,取其「滙款豐裕」之意。
新加坡
滙豐銀行於1877年12月在新加坡哥烈碼頭開設第一間分行,以The world's local bank為口號。目前於新加坡有18間辦事處,11間分行,同時包括5間滙豐卓越理財中心及35部自動提款機。主力提供商業、投資、私人銀行、保險及信貸服務。並以品牌「online@hsbc」提供網上理財服務及24小時電話理財,以及新加坡唯一一家海外銀行容許客戶從QuickCash提取現金。
澳洲
主條目:澳洲滙豐銀行
滙豐於澳洲業務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全資附屬公司澳洲滙豐銀行提供,總部位於澳洲悉尼,現時澳洲滙豐銀行有35間分行。業務源自1965年開業的金融公司(HSBC Finance Company Limited),至1985年取得銀行牌照,1986年正式成立澳洲滙豐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