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陰陽」與風水 [打印本頁]

作者: womanroom    時間: 2013-7-6 02:06     標題: 「陰陽」與風水

(一)、「陰陽」的內涵及發展:

  也許大部分的人會認為我國的「陰陽」概念來自于《周易》,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說法,亦即太極是萬物之本源,在由太極分陰陽,並由陰陽兩儀的相互作用而衍生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組成的四象。不過,在周朝以前的殷商朝代所出土文物的卜辭裏,在已知的甲骨文裏,雖然沒有發現「陰」字;但是「陽」字則有兩個出處,而代表陰陽符號的卜辭卻是不少。即使已經失傳的《夏易》《連山》其二字也被解為:「連,陰陽符號交替變化;山,陰陽符號交替變化組成卦象。」;《商易》的《歸藏》則是:「歸,太陽歸來;藏,太陽回去。」;所以,由此可以推斷我國陰陽兩儀的概念應該是往前推至遠古時代的先民們。

  「陰陽」一詞首見於《詩經.公劉篇》:「...既景乃崗,相其陰陽。」,此種陰陽,就是自然日照的陰陽現象;許慎《說文解字》:「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因此可以斷定我國陰陽概念的萌生,應該是來自古先民們對於天象的觀察,而古先民對於天象的觀察,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日與月的運行。遠古先民已經知道利用日照時間的長短來劃分陰與陽,利用日照的正反面來劃分陰與陽;也就是先觀察太陽與月亮的出沒日夜交替的轉換來分陰陽,《易傳.系辭上》有言:「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而日月的迴圈變化,「往復消長」的現象,就是我國陰陽哲學發源的主要依據。而這種「往復消長」規律的變化,先民們發覺太陽的陽氣至盛時期在夏至,並也發現夏至以後陽氣由盛轉衰,而隨著陽氣轉衰,相對的陰氣而漸盛,這種現象,到了冬至又是一段陰陽交替的另一個迴圈,而這種「陰陽交替」的自然現象,無論是每日或是每年的陰陽變化;如《國語.越語下》所言:「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周語上》:「陽氣俱增,土膏其動。」、「陰陽分佈,震雷出滯。」以及「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等。就是說明了古來的先民們也認為因為自然的「陰陽交替」現象是一種自然的綱紀,而這種迴圈的綱紀就是萬物之源,因而在每年陰陽更迭的節日裏皆有一定規模祭祀天地的儀式。而這種大自然陰陽的更替,就是我國《周易.系辭》:「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哲學觀念。也是我國自古以來所謂「天道迴圈」的哲學思想。

  春秋戰國以來,雖然諸子百家爭鳴,但是陰陽的天道觀念似乎沒有被任何一家學說排斥;除了《周易》太極生兩儀的陰陽概念外,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更進一步解釋:「易以道陰陽。」,說明了因為陰陽的相互作用,而生萬物;儒家荀子也與莊子的思想共鳴,也認為天地間的陰陽二氣交感和合,而產生天地萬物;《荀子.天論》:「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星之墜,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大化,物之罕至者也。」;《禮紀.禮運篇》中也有記載:「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其他各家的解釋,亦似乎離不開陰陽交感而生萬物的原則;如《墨子.辭過》:「...凡回于天地之間,包于四海之內,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雖至聖不能更也。...」、《天志中篇》:「...是以天之為寒熱也節,四時調,陰陽雨露也時,五穀孰,六畜遂,疾菑戾疫凶饑則不至。 ...」;《管子》:「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呂氏春秋》:「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重己》:「...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周易大傳今注》:「...借為氤氳,陰陽兩氣交融也。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交融,則萬物之化均偏。」...等。

  而真正將陰陽觀念納入主要思想學說的人物,則應當是在戰國晚期出現,將「陰陽」和「五行」兩種思想而構成一套的宇宙哲學理論的思想家~鄒衍,也就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的六家之一及《漢書.藝文志》中《七略》諸子十家「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的陰陽家學說的體系應該是綜合了天文及星曆的天論、九大洲的地理論及陰陽五行的五德終始說的理論等三大部分;《藝文志》中記載:「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可惜的是,陰陽家的著作,幾乎都已失傳,在後來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的帛書中,似乎發現了有關陰陽家的著作,然而僅是極小部分而已。《藝文志》又說:「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然而,這種陰陽家學說,自秦漢以來卻廣為人們所接受;以陰陽哲學理論部份而言,除了諸子百家所共識的宇宙萬物說以外,司馬談《史記.論六家要旨》更談到:「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而這種說法,加上武帝時代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一套陰陽哲學的宇宙觀,諸如《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王道通》:「陽氣暖而陰氣寒;陽氣予而陰氣奪;陽氣仁而陰氣戾;陽氣寬而陰氣急;陽氣愛而陰氣惡;陽氣生而陰氣殺。」,以及《對策》:「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的說法,並套上了「天人感應說」及「天災譴告說」的理論,也因此漢代以來的統治者深信「災異之降,必不空發。」、「咎纖不虛,必有所想。」,而宰相的職責似乎是「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由此可見陰陽家的學說,對於兩漢以來的文化思想的影響。  

  東漢末年以後,陰陽的哲學觀念,受到讖緯的風氣,以及道教崛起的影響,加上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玄學風氣,使得儒、道及陰陽哲學的思想顯得有些變質。然而,對於天道方面的陰陽觀念,以及天人感應的天人觀,卻繼承漢代以來概括性的觀念;《晉書.卷二十七.五行志上》:「夫帝王者,配德天地, 契陰陽,發號施令,動關幽顯,休咎之征,隨感而作...奉乾坤之陰陽,效洪範之休咎,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晉書卷十六.律曆志上》:「...夫神道廣大,妙本於陰陽...」。

  隋唐以來,陰陽的天道觀念依然不變;《隋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一》:「夫陰陽肇分,乾坤定位,君臣之道斯著,夫婦之義存焉。陰陽和則裁成萬物,家道正則化行天下,由近及遠,自家刑國,配天作合,不亦大乎!」;《新唐書.志第十七下》:「推陰陽曆交在冬至、夏至,...若陰陽曆交在立春、立秋,...。若陰陽曆交在春分、秋分之宿,...,若陰陽曆交在立夏、立冬,則月循青道、白道,...。」;然而此時的「陰陽」二字的概念,已經不只在天道、人倫或是哲學之間打轉而已;據《舊唐書.卷七九》記載,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命呂才與學者十余人等,刪定"陰陽書"以正其理;由此可見當時的陰陽觀念已經包含了擇日及其它數術的成份了。

  宋代以後,陰陽理論依然承襲了隋唐時期的思想,陰陽理論在天文的觀念方面並無重大的改變;《宋書.卷九十五 》:「夫陰陽有往復,四時有代序,授子任賢,安全相附,所以休息疲勞,式固長久,成其祿福,...」,《宋書.志第一.志序曆上》:「...及冬至而複,陰陽寒暖風雨之占於是生焉。」。然而,不可否認地,宋代理學的興起,如朱熹仍以「一陰一陽之謂道」論之,而形而上者謂之道,故認為「陰陽」列於「形而上」;另外,陸九淵則受程顥、程頤的思想「陰陽亦形而下者」而以「陰陽」列於形而下等兩種說法的差異。而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則總結了陰陽哲學思辨的成果,把陰陽消長說發展為「太虛本動」說,因而也造成了至今陰陽矛盾的發展觀。他強調天地萬物都在陰陽二者的不斷交替變化中除舊更新。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往來迴圈、複歸其舊的傳統局限,把我國源遠流長的陰陽學說發展到了另一個新的思想理論。

  當然,無論是唐宋時期前的陰陽理論,抑或是以後各家的陰陽觀點如何,陰陽的哲學思想也加諸在風水的理論之中,以我中華民族性的思想而言,亦是在所難免的。

(二)、風水理論中的「陰陽」哲學思想:

  「陰陽」二字其實也是早期的風水學的名詞之一,其源由應是《書經》所說:「蔔惟洛宅」,以及《詩經》:「相其陰陽」的句子,加上秦漢以來諸如《漢書.晁錯傳》之說:「...相其陰陽之合,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營邑立城,...」之類的說法;因此而對於城鎮或住宅選址各種方式的描述,「陰陽」二字也被後來的人所加以運用於風水學上的名詞。

  然而,「陰陽」二字也代表「風水」學問的時期,應是南北朝到隋唐期間;不過,當時的「陰陽」概念應不只是風水學而已,也包含了其他諸如天文、星蔔、擇日、占卜、預言..等其他方面的數術;至今日本所謂「陰陽家」就是受到當時唐朝文化的影響,與秦漢以來鄒衍的陰陽家的哲學思想並不相同;而正史的記載是《舊唐書.卷七十九.呂才》:「呂才,博州清平人也。少好學,善陰陽方伎之書。...太宗以陰陽書近代以來漸致訛偽,穿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與學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淺俗,存其可用者。...」;魏晉南北朝以來的讖緯及玄學虛無之風,經過了唐太宗的整理及勘正之後,加上唐朝盛世之務實風氣,已經大大地改變了東漢以來的迷信之風。然而,在風水學的領域中,依然無法排除掉自古以來的各家的哲學思想。

我們可以從歷代以來一些專論風水學的著作之中來探尋陰陽的哲學思想在風水學中所占的分量。

《葬經》:「...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則為生氣。...經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陰陽沖和,五土四備,二吉也。...陰陽差錯,為一凶。...」

《葬經翼》:「陰陽變化,自然之道也,尋而窮之,雖山川詭異,莫能逃之...」

《黃帝宅經》:「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凡人所居,無不在客,雖只大小不等,陰陽有殊,縱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惡。...致令造者不居,卻毀陰陽而無據效,豈不痛哉!...日月乾坤,寒暑雌雄,晝夜陰陽等,所以包羅萬象,舉一千人,運變無形而能化物,大矣哉,陰陽之理也。經之陰者,生化物情之母也;陽者,生化物情之父也。作天地之祖,為孕育之尊,順之則亨,逆之測否,何異公忠受爵,違命變殃者乎!今采諸秘驗,分為二十四路,八分九宮,配女男之位,宅陰陽之界,考尋休咎,並無出前二宅,此寶養生靈之聖法也。」,「...凡這陽宅,即有陽氣抱陰,陰宅即有陰氣抑陽。陰陽之宅者,即龍也。...若一陰陽往來,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

《雪心賦》:「蓋聞天開地辟,山峙川流,二氣妙運於其間,...惟陰陽順逆之難明,抑鬼神情狀之莫察....生物必兩,要合陰陽.有雌有雄,有貴有賤....」

《青曩序》:「...山管山兮水管水,此是陰陽不待言,識得陰陽玄妙理,知其衰旺生與死..,祖宗卻從陰陽出,陽從左邊團團轉,陰從右路轉相通,有人識得陰陽者,何愁大地不相逢...,若能勘破個中理,妙用本來同一體,...。」

《青曩奧語》:「...左為陽,子癸至亥壬.右為陰,午丁至巳丙....明倒杖,卦坐陰陽何必想....」

《青曩經》:「...陽以相陰,陰以含陽,陽生於陰,柔生於剛。陰德弘濟,陽德順昌,是故陽本陰,陰育陽,天依形,地附氣,此之謂化始。」

《天玉經》:「...父母陰陽仔細尋,前後相兼定,...仙人秘密定陰陽,便是真龍岡。陰陽二字看零正,坐向須知病,...陰陽配合亦同論,富貴此中尋。...」

《疑龍經》:「...相其陰陽揆於日,南北東西向無失。...」

《都天寶照經》::「...若是陽差與陰錯,勸君不必費心尋。...陽若無陰定不成,陰若無陽定不生,陽水陰山相配合,兒孫天府早登名。...」

《催官篇.辨龍》:「...陽權軟伏蜂腰起,陰權砂水來相迎。切忌戍亥來照穴,鼓盆反復災相迎。陰權坎癸貴極後,岡勢磊落如流星。陽權砂水秀朝穴,龍虎抱術公侯生。陽權陰光砂水秀,陰陽砂拱官班榮。陽光瑤光陰權位,行龍懶緩生朱泓。陽光單行更高聳,孕生六指無猜疑。陰玄行龍兼鬼氣,少亡孤寡並僧尼。陽機來單最兇惡,絕嗣無後生荊棘。魁罡行龍不堪穴,少亡惡逆常爭競。山奇水秀穴周密,暫可致富隨伶仃。,...」

《靈城精義》:「...神仙之地,多發天門。以幹為天,而且氣為純陽也。...幹南坤北,離東坎西,震巽艮兌居四隅,乃陰陽對待之體。然乾坤雖雲天地定位,實為陰陽之老;坎離雖雲水火不相射,亦為陰陽之極。以四分上下二又皆純陰純陽,無化氣也。唯艮兌震巽四身上下二艾皆陰陽相配,乃合沖和之象,...以龍定穴,須審入路陰陽;以水定向,須看歸路陰陽。...」

《發微論》:「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天之道陰陽盡之矣,...夫脈有陰陽,故有浮沉。陽脈常見於表,所以浮也。陰脈常收於裹,所以沉也。...」

《水龍經》:「天地之氣,陰陽互根,...外氣與內氣相合而成物,由牝牡生育;故曰:沖陽和陰,萬物化生。..」

《青曩海角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陰陽之理,存乎其間;陰陽交而天地泰,山水會而氣脈合。」

《管氏地理指蒙》:「...如陰陽之應,如剛柔之濟。」........


  由此可見,幾乎所有的風水學著作裏,都離不開「陰陽」二字,或是含有「陰陽」為基礎理論的思想;然而,「陰陽」的觀念被運用於風水學上,嚴格說來應該不離以下幾種概念:

1、陰陽交感而生氣萬物的概念。

2、陰陽交替而生生不息的概念。

3、陰陽消長而吉凶多寡的概念。

4、陰陽轉換而運道得失的概念。

5、陰陽互根及互存的兩面概念。

6、陰陽對立及正反的矛盾概念。

7、陰陽對照於萬物的生命概念。

  其實,除了文獻上的風水資料外,在中國傳統的人為的景觀或是有關建築,諸如陰陽宅、陵墓、宮殿甚至是城鎮鄉村的選址或是建設等,都不離陰陽的調和、對照、互存等的觀念;這是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念,也是一種藝術的美學觀念,當然,也將民族的哲學觀念放置於其中,也因此在中國的建築設計規劃中,也多加了一些情感因素,或許這也是清末以來西洋建築文化進入中華大地以來,兩方面建築的思想相互的比較之下,居住于中國傳統建築概念中,比外來的建築概念,多一份情感的互動,也因此居住于中國建築房宅內的居民,也較富有人情味的因素吧。

  而在風水運用的實務上,以陰陽觀念的互感而達到趨吉避凶或是得氣納福的方法大有之。清初康熙年間的風水家張九儀就是以賴文俊的《催官篇》為理論基礎,以「催官之法賴公傳,淨陰淨陽分其間,奇要配奇偶配偶,洛書位上排先天。」(《輔星水法便讀歌》)的基本要訣用於水、砂、向,再配合八卦、九星、二十四山等斷吉凶。以「輔星水法」而言,就是以淨陰淨陽為基本原理的水法。

   以立幹甲向為例,二十四山中,淨陽是子、癸、寅、甲、乙、辰、午、坤、申、戌、幹、壬等十二陽,而醜、艮、卯、巽、巳、丙、丁、未、庚、酉、辛、亥則為十二淨陰。

  若逢幹、甲,屬淨陽,則為輔弼水,主官貴福祿;

  逢壬、寅、午、戌,屬淨陽,則是武曲水,主官貴財利與長壽。

  逢艮、丙,屬陰陽駁雜,是破軍水,主丁虛財敗;

  逢巽、辛,屬陰陽駁雜,是廉貞水,主小人是非與官訟;

  逢癸、申、子、辰,屬淨陽,是貪狼水,主丁旺財旺人賢;

  逢坤、乙,屬淨陽,是巨門水,主忠厚之人及旺財;

  逢庚、亥、卯、未,屬陰陽駁雜,是祿存水,主狂悖之人,事業必敗;

  逢丁、巳、酉、醜,屬陰陽駁雜,屬文曲水,主淫亂及損財敗業。

事實上,風水學的觀測上,以陰陽觀點來斷吉凶者,都有配合其他的哲學成分,以「輔星水法」來說,除了以淨陽淨陰的方式外,上配合了九星、八卦與五行,甚至於把納音十二運都參雜其中;如《地理大全.水法》的《論七曜收納相替水》就是把通常用於子平術命理的「納音十二運」參雜在此水法之中。例如:「養生水到堂,貪狼星照顯文章,長位兒孫多富貴,人丁昌熾出忠良,水曲大朝官職重,水小彎環福澤長,養生流破終須絕,少年寡婦守空房。」、「沐浴水來犯桃花,女人淫亂不由他,投何自縊隨人走,血病官災破敗家,子午方來田業盡,卯酉流來好賭奢,若還流破生神位,墮產淫聲帶鎖枷。」、「冠帶水來人聰慧,也主風流好賭奢,七歲兒童能做賦, 文章 博士萬人誇,水神流去三房吉,髻發兒童死不差,更損深閨嬌態女,此方停蓄乃為佳。」...等。

姑且不論這種的論述應驗如何,然而,無可否認的,有時風水學中的過多哲學成分,在加上一些的宗教或是迷信的因素下,反而會把應有的科學觀點給忽略了。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