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流亡的軍隊:二戰西線波蘭陸軍征戰記 [打印本頁]

作者: iloveyun    時間: 2010-1-12 16:09     標題: 流亡的軍隊:二戰西線波蘭陸軍征戰記

題記:謹以本文獻給兩百餘年來為波蘭的獨立而獻身的勇士們。無論身處哪個陣營,無論他們的意識形態和信仰如何,所有來自弱小民族,並且為本民族獨立自由而戰的鬥士們,永垂不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波蘭作為一個完整的交戰國只存在了兩個星期,就淪為德國閃擊戰和蘇聯背後一刀的犧牲品。1939年波蘭被希特勒和史達林瓜分之後,波蘭人先在法國後在倫敦建立了流亡政府。在二次大戰的整個六年當中,波蘭人無論在東線,西線,北非,意大利戰場,都繼續和德國作戰。本文所記敘的,就是波蘭流亡政府所組織的波蘭正規軍,在西歐和意大利作戰的經過。本文不涉及東線蘇軍陣營中的波蘭軍隊,也不涉及波蘭地下軍所發動的1944年華沙起義。

1. 通向流亡之路

亡國的經歷,對於近代波蘭這個夾在德俄兩強之間的弱小國家並不陌生:18世紀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拿破侖征服歐陸,幫助波蘭復國,無數勇敢的波蘭戰士曾經在法蘭西帝國的鷹旗下作戰,其中最杰出者,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還獲得法蘭西帝國元帥軍銜。隨著拿破侖覆亡,波蘭再次亡國。一次大戰之後,在英法的主導下,波蘭再次復國。當時波蘭主張恢復1772年被俄普奧第一次瓜分之前的領土,換言之,要求立陶宛,西烏克蘭和全部白俄羅斯的主權。就其性質而言,波蘭進攻處於革命和混亂狀態的世仇俄國,應該不僅僅被解釋為反共,而且有深刻的歷史和民族矛盾根源。如果孤立地看待波蘭對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的領土要求,與新中國成立後宣布不承認晚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在政治主張上沒有質的區別。可是國際政治的現實從來不以正義性為決定因素,它是要憑借實力講話的:中國終於沒有能恢復“勘分西北界約記” 和“璦暉條約” 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割讓的百萬平方公里領土﹔而波蘭復古的努力,也使其與東方強鄰的兩百年舊仇再添新恨。

波蘭軍隊向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進軍,被迅速恢復過來的蘇聯紅軍擊敗,乘勝反攻波蘭本土的紅軍,卻在著名的華沙城下之役一戰崩潰。隨著1921年蘇波簽訂里加條約,和平最終降臨,波蘭的獨立地位總算確立,也擁有了西部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這片東方領土在歷史上確實曾經屬於波蘭,但是其居民,以信仰東正教的白俄羅斯族和烏克蘭族為主,還有猶太人。信奉天主教的波蘭族是少數,無論宗教矛盾還是民族矛盾都沒有解決,而是暫時壓制下來。至於波蘭西部和德國的邊界,但澤走廊問題所引起的領土爭端,最終成為二次大戰的直接導火索,這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了。

波蘭在二戰初期被蘇德瓜分的慘痛經歷,其實早在1922年拉帕羅和約,蘇聯和德國決定拋棄一次大戰的前嫌全面合作,就已經注定了。當時蘇聯和德國都是被凡爾塞和平体系所犧牲的角色,雙方決定互相免除以前條約所規定的割地賠款義務,進而開展政治軍事領域的全面合作。20年代,許多後來在二次大戰中威名赫赫的蘇軍或德軍將領,當時都曾經作為年輕軍官到對方國家參加過軍事交流。這對剛剛獨立的波蘭,無疑是不祥之兆。所幸後來蘇德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而決裂,而波蘭人又有英法對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保証。

關於波蘭為什麼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在蘇德之間拉一方打一方,而一味倚靠英法,與德國蘇聯兩大強鄰為敵的立場,這不是孤立的,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地緣政治背景,如果詳細分析的話,可以寫出一部東歐政治外交史的專著。簡單地說,從整個歐洲近代外交史的宏觀角度看,自從18世紀普魯士和俄國崛起之後,歐洲大陸就是英法俄普奧五強博弈的大舞台,這里綜合國力最為強勢的是英法,但地處西歐的英法對中東歐的俄國鞭長莫及,英法要平衡俄普奧的勢力,最好的辦法是讓這三強自相殘殺,聰明的英國人就在七年戰爭期間支持腓特烈大帝的普魯士單挑俄奧﹔英法牽制俄奧普的第二個選擇,就是支持土耳其。實際上太陽
王路易十四,甚至後來的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都為了對付奧地利或者俄國,而暗中支援土耳其。英法更以援助土耳其為借口,在1850年代直接出兵打了克里米亞戰爭。當土耳其衰落之後,西歐強權的第三個選擇,就是扶持東歐小國給俄普奧制造麻煩。當然,兩次大戰之間英法支持波蘭,絕對有意識形態的因素,但是如果從歐洲權力格局的歷史和地緣政治角度看,即便蘇聯不發生革命,則法國支持波蘭對抗德俄的局面,仍然一定會出現。

再從波蘭這方面說,在兩次大戰之間,實際不存在和蘇德任何一方和解的可能性,因為波蘭東西兩個邊界的矛盾,不是小片領土爭執,而是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最初作為歷史上東歐強國的波蘭,有他們足以自豪的歷史,15世紀波蘭擊敗條頓騎士團,和17世紀波蘭驃騎兵從維也納城下擊退蘇丹大軍的時候,普魯士和俄國都還是歐洲政治版圖上無足輕重的二流強國。在波蘭鼎盛的時期,它的臣民也就包括了普魯士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其他種族。隨著普魯士和俄國崛起,波蘭夾在兩強之間,這兩個強國的擴張,自然要以犧牲波蘭為代價。一個弱國要做到在兩強夾縫中生存,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兩個強國勢均力敵,二是這兩
個強國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而18,19世紀的俄國和普魯士,也許勢均力敵,可是根本談不上你死筆者活,劍拔弩張,反而在波蘭問題上互相合作,波蘭自然就沒有活路,被三次瓜分了。兩次大戰之間也是這樣:蘇聯和德國都要對付西歐的強權,並非沒有合作的餘地。這個趨勢從拉帕羅和約就顯示出來。而波蘭要維持獨立的話,既然不能挑動德俄對立,就只能轉而依靠西歐強權的支持。這種互相需要的關系,就構成了近代和二戰中波蘭與西歐強權,尤其是法國緊密合作的基礎。

波蘭當時真正的隱憂還不在西線,而在蘇聯,因為1925年歐洲各國簽訂的洛迦諾公約体系保証了波蘭與德國的西部邊界,卻拒絕保証與蘇聯的東部邊界。因此在整個20到30年代,蘇聯是波蘭頭號假想敵,甚至超過德國。1939年8月23日,里賓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僅僅一周之後,德國閃擊波蘭,再過17天蘇軍入侵波蘭東部。

這場閃電戰並非本文所關注的範圍,筆者們在這里主要澄清一些流傳甚廣的謠言,並敘述與日後波蘭西線軍隊重建有關的幾個部隊撤退的過程。

首先,與一些幾乎家喻戶曉的說法相反,波蘭事先對戰爭的爆發有所准備,而它的空軍也根本沒有從一開始就被消滅在地面上。以下一些事實可以作為佐証:8月26波蘭空軍進入戒備狀態,向野戰機場疏散,8月30日,波蘭海軍按照與西方盟國約定的作戰預案(代號“北京行動”),離開波蘭港口駛向英國。同日,波蘭政府發出總動員令,但是英法為避免刺激德國而對波蘭施加壓力撤銷了動員令。關於空軍的問題,時任第1航空隊司令的德軍名將凱塞林元帥在回憶錄中就專門提到,波蘭空軍在開戰之時,大部沒有被德軍炸毀在機場上。波蘭空軍的真正問題在於機型過於老舊,不是德國空軍先進飛機的對手,而且德軍地面部隊推進神速,迫使波空軍在連續不斷的轉場中喪失了作戰能力,盡管如此,凱塞林仍然提到波蘭轟炸機部隊的裝備相對比較現代化,在兩個星期之內曾經不斷地試圖攻擊德軍地面部隊。

還有一個說法為人津津樂道,講英勇的波蘭騎兵用馬刀和長矛向德軍坦克沖鋒。這也是以訛傳訛。這件事其實是意大利戰地記者忽悠的結果,其原型發生於開戰的第1天,當時波蘭第18騎兵團在掩護但澤走廊波軍總退卻的過程中,向古德里安第19裝甲軍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師結合部發動一次攻擊,有兩個騎兵中隊執行迂回任務,正好抓住一個就地休息的德軍步兵營,波蘭人出其不意發動馬刀沖鋒擊潰德軍,然後准備防守。此時正好在附近樹林里休整的幾輛裝備20毫米炮的德軍裝甲車趕到,波蘭騎兵團下馬作戰的步兵們損失慘重,團長Materlarz上校和團參謀長當場陣亡。這件事情被第二天趕來采訪的中立國意大利記者聽到,不知是記者想象力過於豐富,還是輕信了德軍士兵講故事,總之“波蘭騎兵用長矛向德國坦
克沖鋒” 的神話就這麼傳開了。其實波蘭騎兵當時早已不是1683年維也納城下之戰的驃騎兵,他們是騎馬機動下馬作戰的步兵,1934年長矛從波蘭騎兵的標准裝備中消失,只有儀仗和訓練才用長矛。

波蘭在戰前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他們的計划是主動放棄不可能防守的但澤走廊,在本土抵抗德軍6個月,法國答應波蘭最早可以在開戰兩周之後從西線夾攻德國。但波蘭人沒有想到自己在兩周之內已經全線崩潰,更沒有與蘇聯和德國同時開戰的准備。1939年波軍擁有30個步兵師和11個騎兵旅,僅僅機械化了一個第10騎兵旅,外加3個獨立輕坦克營,另一個“華沙”機械化旅還沒有組建起來。開戰僅一周,9月7日德軍前鋒已經直抵華沙城下,9月9日南撤的波軍波茲南集群8個師,意外打擊在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第8集團軍30步兵師的側翼,德軍調整部署發動布楚拉河會戰聚殲波蘭野戰軍主力,因此延緩了對華沙的攻擊。9月17日華沙被合圍,同日蘇軍從東邊進攻波蘭。9月18日已經放棄華沙的波蘭政府退入南方羅馬尼亞邊境。9月27日華沙投降。在9月17日蘇軍從東面發動進攻以後,波蘭政府知道大勢已去,下令軍隊成建制或者分散向南方的友好鄰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撤退,然後設法從這兩個國家轉往法國,組織流亡軍隊繼續抵抗。盡管政府首腦兼軍隊總司令Simgly-Rydz本人沒有從羅馬尼亞出來,但是他指定西科斯基將軍(Sikosky) 在法國組織流亡政府,並重組軍隊。當時沒有被德軍或蘇軍俘虜的波蘭軍人,絕大多數都零散退進羅馬尼亞或匈牙利。前面提到的波蘭唯一的機械化第10旅在旅長馬澤克上校(Maczek) 帶領下,從克拉科夫附近且戰且退到利沃夫,最後能夠保持完整建制退入匈牙利。

作為中立國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跟波蘭關系不錯(雖然羅匈兩國之間水火不容),盡管蘇聯向兩國施加強大壓力,要求封閉波蘭邊境,還是有很多波蘭士兵越過國境線,他們在兩國繳械之後,受到的對待尚可,而且看管很松,許多人逃了出來,然後用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方式輾轉前往法國,歸隊繼續作戰。他們有的搭乘火車汽車,有的騎自行車,很多人幹脆徒步,甚至一路依靠好心農民的施舍來旅行,所有人的目的地只有一個,法國的波蘭軍隊基地。他們所采取的路線也是五花八門,最普通的是從羅馬尼亞或匈牙利出發,進入當時仍是中立國的意大利或南斯拉夫,坐船前往北非或敘利亞的法國殖民地﹔還有人從意大利進入西班牙,再進葡萄牙,坐船去英國。這樣橫穿歐洲算近便的,見諸報導的一個极端的例子,一位波軍上尉,向東進入蘇聯,穿過整個西伯利亞,再經過日本橫渡太平洋去加拿大,跟英國的招兵站取得聯系,環游整個世界最後回到法國參加波蘭軍隊。

据統計,約有4萬波軍退入匈牙利,3萬人退入羅馬尼亞,約1萬3千退入立陶宛和拉脫維亞。退進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的這部分,絕大多數後來在蘇聯吞並波羅的海三國時進了蘇軍戰俘營,幸好當時已經在蘇聯的卡廷大屠殺之後,這些人都活了下來,並在蘇聯衛國戰爭開始以後,根据蘇波條約參加波蘭第2軍,後來在意大利戰場作戰。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逃出來並到達法國參加波蘭軍隊的,約有4萬3千人,以這些人為核心,加上志願參軍的歐洲各地波蘭僑民,波蘭軍隊重建工作在法國展開。

於是,流亡軍隊的征戰歷程就此開始了。

2. 波蘭軍隊在挪威和法國的戰鬥

法國主導著波蘭軍隊的第一次重建,還在波蘭本土戰鬥尚未平息的1939年9月中旬,布列塔尼半島就開始設立招兵中心。波蘭流亡政府在法國建立以後,新任波蘭總統Raczkiewcz和政府首腦兼軍隊總司令西科斯基將軍與法國密切合作,他們估計在法國可用的波蘭兵源大概7-8萬人,包括4萬多從東歐撤出來的士兵,和3萬多散居在歐洲各地的波蘭僑民及海外勞工。計划中流亡政府將擁有陸海空三軍,海軍以3艘驅逐艦為主的戰前實力基本沒有受損,及時撤到了英國,空軍將由英國幫助組建。陸軍從編制,軍服,補給和武器裝備,全部由法國負責。1940年1月法國和波蘭政府達成協議,計划總共給波蘭裝備2個軍部,4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其中裝甲師將以全建制逃出的第10機械化旅為核心,接受法國坦克來組建。但是當時法國也缺乏組建裝甲師的坦克和其他裝備,因此到1940年春法國敗亡的時候,波蘭裝甲師從來沒有組建,而4個步兵師基本完成的有2個。除了法國本土的4個波蘭師,海外還有兩支波蘭陸軍,一是那些從南歐經南斯拉夫退到法屬敘利亞的波蘭戰士,組成一個喀爾巴阡步兵旅,旅長是科潘斯基少將(Kopanski) ,大約有5千人。而首先參加戰鬥的,則是盟軍挪威遠征軍中的波德霍爾旅(Podhale) 。

挪威是瑞典鐵礦砂輸往德國的中轉站,1940年春季,盟國和希特勒不約而同地准備對挪威采取軍事行動,盟國是為了切斷德國的鐵礦來源,而德國則要先發制人保持這條通道。1940年4月2日到3日夜,德軍運兵船隊出發,執行入侵挪威和丹麥的“威悉河演習” 作戰計划,其中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號戰列巡洋艦率領10艘驅逐艦運載德軍第3山地旅的2千名士兵進攻納爾維克Narvik,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率4艘驅逐艦運兵1千7百去特隆德赫姆Trondheim,布呂歇爾號,呂佐夫號和埃姆登號掩護2千德軍去奧斯陸Oslo,另有兩個德軍集群分別占領克里斯蒂安森Kristiansand和卑爾根Bergen。德軍在海上遇到麻煩,但是登陸行動整体上比較順利,北路迪特爾將軍的第3山地師順利占領納爾維克。英法盟軍決定反擊,目標是奪回納爾維克港,消滅迪特爾,徹底卡死這個瑞典和德國之間的轉運港。

1940年4月,法國的波蘭陸軍正在組建過程中,基本完成並形成戰鬥力的約1個半師,為了參加這次遠征,波蘭從組建完成的第1步兵師的3個團各抽出每個團的第2營,加上第2步兵師組建完成的1個營,以這4個營組成波德霍爾旅Podhale,旅長是47歲的Bohusz-Szyszko少將,一次大戰期間曾在俄軍服役,1939年開戰時候是波蘭第16步兵師師長。波德霍爾旅全旅一共4778名官兵,全套法國軍服裝備,配備15門60毫米迫擊炮,15門81毫米迫擊炮,25門反坦克炮。按照法軍的獨特編制,旅分為兩個“半旅” ,每個半旅轄兩個營。在整個盟國挪威遠征軍中,除了波蘭旅的4個營,另有英國近衛軍第24旅3個營,法軍阿爾卑斯第27“半旅” 和法蘭西外籍軍團第13“半旅” 共5個營 。波蘭軍正好占總兵力三分之一。全軍4月24日
由布雷斯特港上船,5月7-8日夜登陸納爾維克附近的幾個半島,很快與一直堅持抵抗的挪威第6步兵師取得聯系。盟軍占据絕對兵力优勢,但是此時離5月10日德軍閃擊法國,只有1天時間了。

納爾維克戰役中的波蘭旅分散行動,第2營配屬法軍和挪威人一起於5月11日向德軍右翼發動進攻,波蘭營涉深雪強行軍到Bjerkvik,迂回德軍後方,迫使兵力不足的德國人後撤。而後,波蘭第1和第2營登陸與納爾維克半島相鄰的安康半島Ankenes進行防御,迪特爾將軍面對盟軍攻勢幾乎絕望,但是歐洲大陸的英法聯軍,卻在德軍閃擊戰下分崩離析。5月26日英軍開
始敦刻爾克撤退,据此,挪威遠征軍決定發動一次全力以赴的進攻,以占領納爾維克為目標,但是在占領之後,即全軍上船撤回法國。5月27日夜間總攻擊開始,法國外籍軍團加強挪威營擔任正面攻擊,波蘭旅在安康半島方向助攻,預定將從安康半島根部突擊,切斷納爾維克半島根部,波蘭第3營和法國阿爾卑斯半旅擔任預備隊,盡管英國近衛軍已經先期撤走,盟軍仍然對迪特爾的德國山地兵,水兵和傘兵占有2比1的數量优勢。5月28日中午,經過一夜和半個白天的猛烈進攻,盟軍占領納爾維克城,但是沒有能夠圍殲德軍主力。盟軍占領納爾維克以後迅速撤退,德軍對此沒有預料。整個納爾維克戰役波蘭旅陣亡97人,受傷189人,7人失蹤,21人被俘,從挪威回到蘇格蘭基地的波德霍爾旅,本來應該留在英國,因為當時敦刻爾克撤退已然完成,法國北部失陷,歐洲大陸上敗局已定。但是波蘭人應法國的請求,居然從蘇格蘭出發回到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布雷斯特港加入法國戰役第二階段防御戰。他們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氣令人贊嘆,但結局卻是悲慘的,這個旅跟法軍主力一起被德軍擊潰,只有包括旅部指揮機構的一小部分能夠及時從布雷斯特港撤回英國,被打散的波蘭戰士們要麼進了德國戰俘營,要麼進入法國南部維希政府控制區,再輾轉北非和直布羅陀,去英國或者中東尋找盟軍繼續作戰。1940年8月21日,波德霍爾旅在英國正式取消建制。

法國本土已經完成或正在組建的4個波蘭步兵師也遭遇到同樣的命運:法國戰役於1940年5月10日全面打響,波蘭第1擲彈兵師隨法軍主力進軍德國,短暫占領德國薩爾地區,隨著德軍A集團軍群在北面阿登突破,這個師和大量法軍被包圍,波蘭師作為法國第20軍的後衛部隊掩護法軍突圍,本來這個任務落不到波蘭人頭上,可是師長杜克Duch將軍為了波蘭的榮譽主動承擔近乎自殺的任務,而且自身不作突圍的努力。最後這個師幾乎被全殲,師長被俘。波蘭第2步兵師開戰時駐扎法國瑞士邊境,6月17日隨法國第45軍退入瑞士,被中立國按照國際法扣留到1945年戰爭結束。波蘭第3師還在布列塔尼半島沒有完成組建,也參加了布列塔尼保衛戰被擊潰,第4師則僅僅搭了一個架子,沒有參加作戰,從比斯開灣海運英國。

以上是1940年西線戰局中,波蘭新組建的1個步兵旅和4個師的最終結局。對於波蘭人來說,他們1939年脆敗於德軍已經是一種恥辱,整個重建過程,領著法國人的軍餉和武器,常常被盟軍視為依靠施舍過活的乞丐,現在還要再一次為逃命而戰鬥,很多波蘭戰士寧可戰死也要在盟軍面前証明自己是勇士。這種心理使他們在戰鬥中表現出令人欽佩的勇氣和自筆者犧牲精神,但是也導致他們不必要地白白損失了寶貴的人力資源。在法國戰鬥的波蘭流亡軍隊總共7萬5千當中,逃到英國的只有1萬9千人,其中還有5千是原本就預定由英國訓練裝備的空軍人員。另外,波蘭的第3支部隊,駐敘利亞的喀爾巴阡旅,在法國宣布投降之後,在旅長科潘斯基將軍的率領下,全旅轉移到英國控制區的巴勒斯坦,從而得以保全。

3. 再組軍隊,從零起步

法國戰役結束後,英國本身一度處於德軍入侵的威脅之下,沒法大力幫助波蘭建軍。所以在兩年多的時間之內,波蘭真正能對戰爭作出貢獻的,是它的海空軍,以及中東的喀爾巴阡旅。其中波蘭志願者組建的第303戰鬥機中隊在不列顛戰役中戰績相當出眾。皇家空軍中的波蘭飛行員,在那個著名的電影“倫敦上空的鷹”當中也曾經被提及。陸軍的喀爾巴阡旅於1940年10月運往埃及,參加中東作戰,全旅下轄兩個步兵團和一個偵察營,共3500人,最初的任務是在亞歷山大港外圍掘壕防御,後來調到前線附近的馬特魯港防守,1941年8月21日調往托布魯克,參加第一次托布魯克圍攻戰,跟隆美爾的非洲軍交手,成功守住了這座孤城,直至英軍發動十字軍攻勢解圍。1941年12月中,波蘭旅又參加了著名的賈扎拉防線Gazala之
戰。這次戰役之後,波蘭旅從前線撤下來休整,後來於1942年3月撤回埃及和巴勒斯坦。喀爾巴阡旅在波蘭流亡軍隊中屬於比較幸運的,不但沒有受損於1940年的西線災難,而且在北非打出了名氣。

在這兩年期間,英國的波蘭軍隊也在不斷整編。按照計划,在英國的波蘭軍人將編成波蘭第1軍,軍長Kukiel中將,下轄波蘭第1裝甲師,第4步兵師,獨立第16裝甲旅。這個軍在作戰上歸英軍指揮。另外,還有一個獨立傘兵旅,它在作戰上完全由波蘭流亡政府控制。後來,因為波蘭的人力不足,第1軍的第4步兵師只能作為一個補充訓練師,參加西歐作戰的只有一個波蘭第1裝甲師。波蘭人終於擁有了真正的裝甲師,而且這個師後來在西線立下不少戰功,筆者們將在後面提到。至於波蘭傘兵旅,它原訂的戰略任務是執行特種作戰,空降滲透到德國占領下的波蘭,配合波蘭本土軍准備起義,所以這個空降旅在作戰上不屬於盟軍而屬於波蘭政府。它後來最著名的戰鬥,是在“市場-花園” 行動中和英國傘兵一起堅守萊茵河上的阿納姆大橋,大家在電影“遙遠的橋” 里面看到了。

這個階段,波蘭最重要的建軍努力,就是與蘇聯合作,組建了波蘭第2軍。波蘭第2軍是二次大戰期間,波蘭規模最大,裝備最精良,也是戰功最卓著的一支部隊。

1939年蘇聯占領波蘭東部,將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並入蘇聯,而那些東部省份的波蘭居民,白俄羅斯族,烏克蘭族和猶太人成為蘇聯公民,波蘭人還有不少繼續生活在蘇聯領土上,還有一些進了蘇聯集中營,要麼被向西驅趕。在這個期間,最惡劣的事件,是蘇軍祕密屠殺波蘭戰俘和平民的“卡廷森林大屠殺” 。戰後40多年卡廷事件一直是歷史的懸案,並無公認的結論。德國於1943年在白俄羅斯的卡廷森林發掘出埋葬波蘭軍人和平民的萬人坑,向國際社會指責蘇聯制造大屠殺,蘇聯當時和戰後數十年都一直堅持是德國人進行了屠殺並嫁禍蘇聯。戰後西方的歷史學家一般傾向於相信德國人,但是沒有確鑿根据,不排除受意識形態偏
見的影響得出結論的嫌疑。

這個歷史疑案,隨著前蘇聯瓦解,絕密檔案公開,才讓真相大白於天下:所謂“卡廷屠殺”,其實是個不確切的名字。卡廷森林只是三個萬人坑之中唯一被發現的一個。1959年3月3日克格勃首腦謝列平給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一份絕密報告,提供了權威的數字。共處決21857名波蘭人,其中在卡廷森林處決4421人,3820人在Starobelsk,6311人在Ostashkovo。其他各地零散處決7305人。三個萬人坑只有卡廷在二戰中被德軍發掘了。謝列平並在文件中建議蘇聯領導人一定要堅持戰時的謊言,並銷毀有關檔案,以免有朝一日真相大白對蘇聯造成不利的國際影響。這份文件於90年代解密,從克里姆林宮流出,現在保存在胡佛研究所,感興趣的朋友,如果離灣區斯坦福大學近,可以親自去查。需要說明的是,這次屠殺的2萬1千多人,絕不僅僅是軍人,而且被俘的波蘭軍官,也絕對不是全部被屠殺了,否則沒有辦法解釋後來怎麼能組建第2軍。波蘭人在蘇聯建軍的時候,竭盡全力高估在蘇軍戰俘營失蹤的波蘭軍人數字,以向史達林要人,可是他們也只估計有1萬5千多軍人失蹤,其中包括4千名軍官。那麼其餘數千被屠殺的,只能是波蘭平民 。

僅就卡廷的受害者而言,包括1名海軍將官,2名陸軍將官,24名上校,79名中校,258名少校,654名上尉,17名海軍上尉,7名牧師,3名地主,1名親王,43名文職官員,85名士兵,約200名飛行員。在卡廷遇害的平民中,有30名大學教授,包括波蘭最著名的數學家Stefan Kaczmarz(他發明的kaczmarz算法今天廣泛應用在CAD技術中)。此外還有數百名律師、工程師、作家、記者、教師。

由上述事實和數字,筆者可以很合理地得出一個個人結論:被冠以卡廷名字,其實範圍更為廣泛的這次屠殺,不是大規模的種族清洗,或簡單仇殺,而是精心挑選波蘭東部占領區的精英階層,有計划有組織地從肉体上消滅一切舊波蘭復興可能性的一項系統工程。這是強大而精密的蘇維埃國家專政機器所實施的定點殺戮。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衛國戰爭爆發,英國波蘭和蘇聯有了共同的敵人,在丘吉爾斡旋下,蘇聯很快就就在1941年8月14日跟波蘭流亡政府簽訂同盟協定,波蘇關系來了個180大轉彎。根据條約,蘇聯將釋放還關在戰俘營里的幾萬波蘭戰俘,組成一個波蘭集團軍,在蘇德前線作戰,這支軍隊將按照蘇軍編制(集團軍直接下轄師,沒有軍建制) ,由蘇聯提供後勤並在作戰上受蘇軍控制。這,就是後來在意大利戰場著名的波蘭第2軍的雛形。蘇聯選定被俘的安德斯將軍Anders來指揮這支波蘭軍隊。

安德斯回憶錄里講的個人經歷,在這支波蘭流亡軍隊里面非常有代表性:他在一次大戰的時候在俄軍服役,波蘭獨立以後進入波蘭軍隊,1939年是駐扎Novogrodek的騎兵旅旅長,指揮部隊從東普魯士邊境附近且戰且退,路上受命同時指揮波蘭第8和第20步兵師,一路退向莫德林要塞,再撤到華沙近郊防守,然後奉命向匈牙利邊境退卻,在邊境附近,他們發現自己被夾在蘇德兩軍之間,先跟封鎖邊境的德軍第28師交火,再向蘇軍談判借道進匈牙利,被蘇軍封閉了界河,並向波蘭人開火。安德斯無法,只得命令部隊分散成小股突圍,零散向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滲透。他自己突圍過程中受傷三處,被蘇軍俘虜。但是在當時的混亂狀態下,蘇聯人居然放了他,安德斯在波蘭南部蘇占區大城市利沃夫的醫院里養傷,藏了3個月,
1939年12月被蘇軍逮捕,但是沒有殺掉,而是送往莫斯科著名的盧比揚卡監獄,渡過一年多的鐵窗生涯。在盧比揚卡忍受了似乎無窮無盡的艱難歲月以後,突然有一天被放出來,理發換新衣之後,受到蘇聯內務部長貝利亞本人和顏悅色的接見,告訴說現在波蘭和蘇聯已經是盟國了,而且他已經是新的波蘭軍隊司令。還沒有等安德斯反應過來,他被送往莫斯科市內一處豪華公寓,被告知這是屬於他的公寓。

於是昨天還在監獄里吃不飽的安德斯將軍,今天坐在自己的豪華公寓里,面對著香檳酒和魚子醬。

只是他的內務部僕人和廚師受命監視他,

也許是為了保証,將軍不會因為突然暴飲暴食而被撐死?

沒過幾天,安德斯受到史達林本人接見,而且史達林態度非常合作,指示蘇聯政府尤其是內務部,盡一切力量幫助安德斯找到並釋放波蘭戰俘。這方面,蘇聯的確是真誠與波蘭人合作的,他們對釋放戰俘沒有什麼保留,可是有兩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一是“蘇聯境內波蘭人” 的定義,蘇聯不承認戰前東部省份的烏克蘭,白俄羅斯族波蘭國籍公民是波蘭人。這涉及到國家主權問題,筆者們可以理解。二是已經屠殺掉的大批波蘭軍人,沒法向波蘭人解釋。結果安德斯一再向史達林本人交涉,史達林本來態度很合作,多次接見安德斯,可是每當安德斯向史達林要那4千名失蹤的波蘭軍官,史達林心里清楚是怎麼回事,可就是沒法說,只好堅持戰俘已經全部釋放,安德斯拿出來自蘇聯官方的數字逐條計算,最後逼得史達林實在沒辦法,就說“這是戰爭期間,什麼都可能發生” 。

讀史至此,不禁莞爾一笑:換了你,你能拿出比史達林同志更有說服力的托辭嗎?

波蘭要在蘇聯境內組建軍隊,人數是並不缺少,但是蘇聯當時也是處於衛國戰爭最困難的關頭,糧食,武器,連營地都無法提供,況且剛剛釋放出來的波蘭人經過長時間的集中營生活,身体虛弱營養嚴重不良,很多人連站都站不住,根本無法作戰。所以很快史達林就同意了安德斯的建議,跟波蘭政府達成協議,讓這支部隊的基地移到蘇聯中亞地區,以便就近接受英國從中東運來裝備武裝這支軍隊,蘇聯只負責提供給養,讓波蘭人的身体恢復一個階段。同時,因為人力不足,原先的集團軍編制縮成了一個軍,番號是波蘭第2軍。

波蘭第2軍的草創階段異常艱苦,1941年底到42年初的蘇聯中亞內陸的冬天,最低氣溫到華氏零下52度,士兵卻只能住在帳篷里,每天晚上都有被凍死的人。到1942年3月,營地遷往塔什干附近,總共有7萬5千人,蘇聯卻只發放3萬份口糧定量。另一方面,什捷緬科大將所著“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 一書中,有專門章節講波蘭軍隊組建過程中,蘇聯所給予的無私援助。公允地講,這兩者未必完全矛盾。蘇聯當時也是非常窮困窘迫的時候,物質匱乏,很難照顧到波蘭人哪怕是最基本的需要。而口糧的缺乏,實際反映了雙方指導思想的分歧:波蘭人已經沒有自己的國家了,他們的軍隊不僅僅是軍隊,而且要照顧同樣從集中營里釋放出來的波蘭婦女兒童。安德斯將軍的波蘭軍就是一個具体而微的社會,7萬5千人里,很多是
婦女兒童,這些人都要靠軍隊從蘇聯人那里領來的口糧維持生存。而蘇聯武裝波蘭軍的目的,是作戰,因此只發放3萬份口糧給戰鬥人員。4萬多人的軍隊領3萬份口糧本來就緊張,戰士們又不能眼看這同胞婦女兒童餓死,所以這些口糧就要由7萬多人分享。另外,蘇聯前線形勢危機,一再催促安德斯投入戰鬥,哪怕先投入一個師也好,這也可以理解。什捷緬科的書中就說總參謀部要波蘭人先出動第5師。而安德斯出於維護部隊的完整,也不想讓這些未經訓練的戰士去當炮灰,一再堅持必須以全軍投入戰鬥,而全軍明顯沒有訓練好,不可能馬上作戰。一來二去,蘇聯人認為波蘭人拒絕作戰,而波蘭人認為蘇聯人要他們當炮灰白白犧牲。而且這些軍人在蘇聯的集中營呆過,絕大多數都對蘇聯不抱任何好感。最後,雙方都失去了耐心,蘇聯幹脆同意讓波蘭第2軍從中亞南下,到中東英國人的地盤,把這支部隊(蘇聯認為是個沉重負擔) 讓給英國人去補給。

1942年最終從蘇聯進入英國控制下的伊拉克的波蘭人,包括4萬4千軍人,2萬6千平民,3千兒童。其中軍人與原來就在中東作戰的波蘭喀爾巴阡旅會合,接受全副英式裝備和訓練,整編成波蘭第2軍。

這批軍人中,有一個人後來很有名,他叫作比金,將來會出任以色列國家的總參謀長和總理。比金不久就開小差離開了第2軍,去中東參加猶太復國運動,當他的恐怖分子去了。從蘇聯出來的波蘭猶太人,還有不少跟比金一樣從第2軍開了小差,去為他們的復國理想而奮鬥。軍長安德斯將軍選擇對此不加聲張。

對這支部隊的使用問題,丘吉爾想把它用於地中海意大利戰場,彌補那里英聯邦軍隊的人手不足,而波蘭政府首腦西科斯基將軍也對丘吉爾的地中海戰略一拍即合,因為波蘭政府從很早就希望由地中海巴爾幹出發,取道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來反攻波蘭本土。

波蘭第2軍先後在伊拉克,巴勒斯坦,和埃及進行過整編,最終於1944年2月一切就緒,由海路運往意大利戰場。波蘭第2軍此時的全部編制如下:

軍長安德斯中將Anders,副軍長Bohusz-Szyszko少將(1940年挪威納爾維克戰役中的波德霍爾旅旅長) ,軍炮兵指揮官奧德津斯基少將Odierzynski。全軍下轄第3喀爾巴阡師,師長杜克Duch少將,第5克拉考師Krekow,師長蘇里克少將Sulik,獨立第2裝甲旅,旅長拉科夫斯基上校Rakowski,和第2軍支援炮兵群,司令扎布科夫斯基上校Zabkowski。第3步兵師名為喀爾巴阡,是由當初在北非作戰的波蘭喀爾巴阡旅擴充而來,由1939年那些翻越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喀爾巴阡山脈逃亡出來的波蘭戰士組成﹔第5步兵師命名為克拉考,則因為其士兵來自蘇聯俘虜營中的原波蘭東部軍隊,這個師另有一個別名叫東部沼澤地師。這是第2軍的作戰部隊,另外還有一個波蘭第7師是補充訓練師,當第2軍主力在意大利戰場作戰的時候,一直駐扎在巴勒斯坦,為第2軍訓練補充新兵。

4. 揚威意大利

波蘭第2軍到達意大利戰場,隸屬利斯將軍的英國第8集團軍。當時正是盟軍和德軍在意大利半島中部古斯塔夫防線上反復拉鋸的陣地戰時期,從1944年1月開始的這場戰役,包括4次卡西諾進攻戰,安齊奧登陸戰,以及其他多次小型戰鬥,歷時半年之久,最終以盟軍於1944年6月4日占領羅馬結束。去年,筆者正好寫過雙方統帥英國的亞歷山大和德國的凱塞林兩人的長篇傳記,已經分別從德軍和盟軍的角度,對戰役的宏觀過程作了記敘和分析,這里不再贅述。簡言之,整個意大利戰局當時的焦點,在於打通古斯塔夫防線上的制高點卡西諾山,和卡西諾山所控制的利里河谷,利里河谷則是向羅馬進軍的必經之路。其間4次卡西諾戰役,均是盟軍的正面強攻,而安齊奧登陸戰,則是盟軍從戰線背後迂回德軍的一次不成功嘗試。

當波蘭軍進入意大利戰場的時候,亞歷山大元帥總共有兩個集團軍:克拉克將軍的美國第5集團軍在西海岸,並且指揮孤懸敵後的安齊奧登陸場的美國第6軍﹔利斯將軍的英國第8集團軍在東部,並且越過半島中線,把主力調到卡西諾,來支援(後來幹脆接替)兵力不足的美軍,擔任正面主攻任務。安德斯的波蘭軍44年2月上前線,在第8集團軍平靜的右翼,半島中部桑格羅河一線,連接极右翼東海岸英5軍和左翼第8集團軍主力英13軍與新西蘭暫編軍之間的地帶,同時,Uliti將軍的意大利軍隊一個7千人的戰鬥群,配屬給波蘭第5師。因為1943年7月盟軍登陸意大利的時候,意大利國王和巴多格里奧已經投降,這支“意大利解放軍” ,就是在盟軍方面作戰的意大利軍隊。

就波蘭軍的作戰使用問題,英國和波蘭軍方最初有分歧:英國政府認為波蘭軍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來補充戰鬥中的損失(當時蘇聯已經重起爐灶,組織波蘭人民軍,停止向第2軍輸送人員了) ,因此建議波蘭軍用一個師作戰,另一個師拆散作為後備兵源。而安德斯覺得已經留了一個第7師在中東作訓練補充師,因此堅持全軍兩師一旅一定要作為一個整体投入戰鬥,否則寧可不打,至於補充兵源,可以用俘虜的德軍當中的波蘭裔。英國人同意了安德斯的提議。這個建議後來被証明是可行的,德軍中有大量被迫服役的波蘭人,而這些人大多數都心向波蘭,一有機會就向盟軍主動投誠,並且成為可靠的反法西斯戰士。靠了這些“解放戰士” 的補充,第2軍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已經從4萬5千人膨脹到11萬人之多。

4-1 登頂卡西諾

意大利戰場的主力是英聯邦軍隊,而英帝國當時人力匱乏,很倚重這支波蘭生力軍的加入。1944年4月,第2軍把平靜的桑格羅河戰線移交給英國第10軍,開赴卡西諾山主戰場,准備參加亞歷山大元帥計划中的春季總攻勢(意大利戰鬥群脫離波蘭軍,留在原地)。在預定的總攻勢中,亞歷山大元帥准備用英國第13軍和波蘭第2軍做一線主攻,而預定的目標也是兩個,一是利里山谷本身,二是控制谷口的制高點卡西諾山。他讓安德斯將軍自己挑選,是要打山谷還是卡西諾。安德斯,這個波蘭騎兵,有著波蘭人那種傳統的對硬仗和榮耀名聲的极度渴望,盡管利里河谷才是戰略上真正的目標,可是對這個波蘭驃騎兵來說,有什麼是比“卡西諾的征服者” 更大的誘惑呢?當時前三次卡西諾攻堅戰都已經失敗,盟軍方面,從美國第34步兵師“紅牛” 第36步兵師“德州佬” ,換到經過北非戰鬥洗禮的新西蘭老兵,還有來自世界屋脊的廓爾喀彎刀戰士,始終未能越卡西諾的雷池一步,而德軍的防守部隊,也從最初的第15裝甲擲彈兵師,換到90擲彈兵師,現在則是精銳的第1傘兵師。這些經歷過埃本-埃馬爾要塞突擊戰,荷蘭空降戰,克里特登陸戰等著名戰役考驗的老兵們,已經在過往的戰鬥中,為自己贏得了“卡西諾綠魔鬼” 的稱號。現在,輪到波蘭人站在他們面前了。第2軍除了自己的18個炮團以外,還得到英軍新西蘭軍4個重炮團火力的加強。

1944年5月11日,盟軍全線發起總攻擊,夜里11點,第2軍展開兩個步兵師並肩強攻,3師在左,5師在右,主攻方向不是修道院所在的山峰本身,而是德軍東北方向的幾個堅固設防的山頭,准備迂回德軍的側翼和後方。3師攻Messa Albaneta,593,569高地,然後向修道院山本身進攻,並配備了16具噴火器助攻﹔5師指向側後的Colle St. Angelo,575-505-452-447高地。面對人數雖少但久經考驗的德軍精銳老兵,波蘭人的勇猛精神有餘,但顯然經驗不足,戰鬥發起不久就陷入膠著狀態,第3喀爾巴阡師1旅擔任主攻,1營所配屬的支援坦克兩個小時之內就全部毀於德軍的地雷,步兵停在喬治岭上跟德軍對峙,2營乘夜迅速占領了593高地,但卻停在569高地前面攻不上去,全營暴露於敵交叉火力下。5師用第5旅主攻,控制了重要的6號公路。波蘭人乘夜一舉殺上鬼怪岭(Phantom) ,但18營夜間進攻傷亡慘重。12日白天,兩個師都遭到德軍反沖擊,大多數部隊都是攻上去了又被德軍打下來,陣地幾經易手,鬼怪岭倒是守住了,但是通向後方的道路被德軍火力控制,後援上不去,山上的守軍則傷亡殆盡。12日日終前,波蘭人沒有達到主攻目標,聖安吉洛山,經第8集團軍和第2軍兩級同意,兩個波蘭師在12日夜間後撤,第一次強攻失敗,被德軍打回出發線。

第2軍經過短暫重組,想馬上在第2天,13日重新發動進攻,但是第8集團軍司令利斯阻止了安德斯。利斯想先等等看左翼英國13軍在利里河谷地帶的進展情況,希望13軍能從西南方向迂回,給修道院山的德軍造成壓力,再讓波蘭人進攻,這樣可以避免多作無謂犧牲。英國13軍的強攻也是傷亡慘重,15日,撕開一個突破口的13軍投入預備隊英國78師,終於獲得重大進展,78師到16日日終時,已經非常接近切斷波蘭軍當面修道院山上德軍的唯一退路。13軍左側,隸屬美國第5集團軍的朱安將軍的法國遠征軍,則用摩洛哥山地兵突入古斯塔夫防線縱深更遠的一系列山頭。在此背景下,波蘭軍於17日清晨7點發動第2次總攻。

17日,卡西諾山德軍傘兵的抵抗仍然凶猛,波蘭軍則改變了戰法,5師從第5第6兩個旅各抽調兩個營,加上坦克,工兵,和波蘭特種部隊組成戰鬥群(經過上次戰鬥,4個步兵營的各個連隊都只有一半實力了) ,不打幽靈山,而徑取更靠德軍縱深的主攻目標,聖安吉洛山。總攻前一晚,16營提前潛伏,17日天亮突然發起沖擊占領德軍第一線陣地,後續的17營快速跟進,到上午7點半已經占領了聖安吉洛山,再用生力軍波蘭特種兵連打退德軍隨之而來的反沖鋒。另一路,15營攻打575高地,13營作預備隊。這樣,5師采取各營交替前進的辦法占領了預定目標。但德軍的反攻也更凶猛,17日下午他們一連發動3次反突擊,硬是把波蘭人又打回去,下午6點,5師再集中3個營的殘部,又拿回聖安吉洛山。在這個反復沖殺的過程中,
波蘭第5旅旅長Kurek和13營營長陣亡。同時,3師的進攻也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以工兵敵前掃雷開始,先攻569高地,再攻593高地,在進攻過程中遭到來自569和575兩個高地德軍交叉火力的殺傷,最後以第4和第5兩個營占領了目標,付出的代價是主攻的4營完全打殘,營長Fanslau中校陣亡。到17日日終,教堂山上的“綠魔鬼” 們三面被圍,兩翼均被迂回,僅以575高地一條路跟後方聯系。夜間,德國傘兵們乘夜暗主動撤退,離開了“筆者們的” 卡西諾山。18日白天10點1刻,波蘭軍隊占領了具有象征意義的山頂修道院廢墟。修道院所在的山峰留下德軍30人向波蘭軍投降,另有一股約100人不願投降波蘭,於是突圍向英軍部隊投降。

占領卡西諾以後,第2軍乘勝追擊,以5師第6旅向古斯塔夫防線的一條支線,“希特勒防線” 進攻,防止德軍在這里再站穩腳跟。19日,6旅占領整個山脈的最高峰開羅山,然後安德斯將軍從軍的各個單位抽調了2個步兵營加坦克和炮兵組成臨時戰鬥群,交給第2裝甲旅的副旅長,進攻古斯塔夫防線和希特勒防線的交匯點,皮埃蒙特城Peidemont,20日攻進城中,但由於地形不利,坦克被迫退出城,步兵占領了城市的一半,21日和22日兩次攻擊都沒有效果,25日,隨著德軍的總撤退,波蘭人發動第4次進攻拿下了這個防御支撐點。

5月25日占領皮埃蒙特城,標志著波蘭第2軍卡西諾之戰的結束。因為地形變化,第2軍兩翼的英國第13軍和第10軍前出,並於26日會師,第2軍從前線被“擠” 出來,回到後方休整。這場惡戰,第2軍總共傷亡4199人,其中923人陣亡,2930人負傷,345人失蹤,陣亡者中包括1個旅長和兩個營長,另有1個旅長和兩個營長負傷。德軍沒有面對波蘭軍隊這個時間和地段的單獨傷亡統計,在後來清理戰場的時候,据說在波蘭軍隊的地段上總共找到900具德軍尸体。安德斯中將因功受英王冊封為爵士。

卡西諾之戰可以說是西線波蘭軍隊在二戰中最著名的勝利,此戰波蘭人(以致整個盟軍) 對德軍占有壓倒性的兵力和火力优勢,卡西諾守軍的側翼被深遠迂回,不得不主動撤退。但是波蘭人面對的,畢竟是久經戰火考驗的德軍傘兵精銳王牌,而且直到17日夜間撤退之前,德軍的抵抗都是認真而且凶猛的。可以說,這一仗,雙方都表現出來了職業軍人的优秀素質和勇敢精神,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是光榮的。

另外有件事值得一提:直到第2次卡西諾之戰盟軍調用戰略轟炸機夷平修道院之前,駐守山頂的德軍始終沒有把修道院作為防御据點或者炮兵觀察所,而且在戰前將修道院內的歷代珍貴文物打包祕密交給了梵蒂岡教廷﹔而第4次卡西諾之戰以後,勝利者波蘭第2軍戰士又自發掀起了為重建修道院而捐款的運動。在一場全人類文明浩劫的戰爭之中,卻仍然看得到人性的光芒,和騎士式的俠義精神,不能不令人感動。

4-2 亞平寧之戰

羅馬易手之後,敗退的德軍在凱塞林元帥指揮下,仍然保持了實力,並沿半島緩慢而有秩序地向北退卻,同時利用橫貫半島的各條河流為掩護,進行後衛戰,並在半島中部的戈特防線停下來固守。亞平寧之戰,是盟軍1944年秋季到年底,在意大利半島中北部亞平寧山脈地區,從哥特防線接近地發動,最終突破哥特防線並進行追擊的戰役。

波蘭第2軍在卡西諾之戰以後經過休整,6月份又被派上半島東海岸前線,仍然隸屬於英國第8集團軍,右邊是海,左鄰是英10軍。第2軍除了自己的部隊,還指揮Utilli將軍的意大利解放軍,這是波蘭人去卡西諾之前指揮過的老部隊了,現在已經從戰鬥群擴編成了一個軍建制,有兩個師,各轄3個旅,但是意大利軍算不上一個完整的作戰軍,它只有17720人,而且嚴重缺乏重火力支援和各種裝甲車等運輸工具,它只有兩個炮兵團,總共12門150榴彈炮,32門105和100榴彈炮,48門75加農炮。6月到7月是羅馬戰役之後的追擊階段,波蘭人沿東海岸北上,7月18日占領了重要港口安科納Ancona。

經過休整,波蘭軍於8月9日出動,向德軍戈特防線接近地攻擊前進,亞歷山大元帥的計划,是用波蘭軍擔任第一攻擊波,突破戈特防線前面的Metauro河,然後投入加拿大第1軍和英國第5軍作為主攻部隊擴大突破口。因此,整個加拿大第1軍被置於波蘭軍戰線背後。8月24日夜,波蘭第2軍開始進攻,當面德軍的防守部隊先是第278步兵師,當波蘭軍和整個英國第8集團軍的總攻開始以後,德軍又陸續調來了71步兵師,和卡西諾的老對手,精銳的第1傘兵師。按照計划,波蘭軍以3師在右5師在左,並肩攻擊順利渡過Metauro河,配屬的意大利軍掩護左翼,兩個波蘭師開始向離心方向進攻,以擴大突破口,德軍的278師,71師和傘1師受到重創。第8集團軍不失時機地投入第二梯隊主攻部隊,加拿大第1軍和英國第5軍,從波
蘭軍和意大利軍之間投入前線發展勝利,德軍從縱深調來了第26裝甲師,但是時機過晚,沒能阻止加拿大軍突破戈特防線。整個英國第8集團軍已經越過Metauro河和Foglia河,波蘭軍達成了前沿突破的戰役目的,又一次從前線撤下來。此時,英國第8集團軍前線的序列,從東到西依次是:加拿大第1軍,英5軍和英10軍。

德軍隨後的應急措施仍然很有章法:第26裝甲師,29裝甲擲彈兵師和356步兵師被調來增援,成功地擋住了英軍繼續突破。但是,按照亞歷山大的計划,英國第8集團軍已經成功吸引了德軍縱深的戰役預備隊,美國第5集團軍突然從半島中部的歷史名城佛羅倫薩發動側擊,這才是亞歷山大計划之中的主攻方向。但是美軍的進攻很快被德軍遲滯下來,盟軍沿整條戰線突破了戈特防線,但是推進仍然緩慢,加拿大第1軍在東海岸占領了重要港口里米尼Rimini。到10月底,因為大雨和洪水,加上德軍的頑強抵抗,盟軍的推進全線陷於停滯,美軍離主攻目標,半島中部的交通樞紐和歷史名城,波倫那Bologna,只有十幾公里,卻被陷在亞平寧山脈條條河流障礙中,無法推進。

10月,波蘭第2軍再次投入前線,這次是在第8集團軍的左翼跟美國第5集團軍接合部,接替英10軍防線,目的是發動側擊,協助美軍占領波倫那。這個戰役目標沒有達成,波倫那到年底仍然牢牢控制在德軍手中。但是在第8集團軍的地段,盟軍有緩慢進展:波蘭第2軍的第5師於10月27日占領了墨索里尼的出生地Predappio,並幫助右鄰英國第5軍前進,拉直了整條戰線。再向東,加拿大第1軍未經一戰於12月5日占領了意大利歷史名城,羅馬帝國晚期的古都拉文那。到1944年年底,戰線穩定下來,多雨的天氣和泥泞的山地對盟軍不利,而且盟軍抽調大量部隊發動法國南部登陸作戰,意大利的盟軍實力大減。年底盟軍的作戰序列:英國第8集團軍從東到西依次是加1軍,英5軍,英10軍,波2軍,美國第5集團軍從東到西是英
13軍(借給美軍代替抽去法國的法國遠征軍) ,美2軍,美4軍。

整個亞平寧戰役其間,波蘭第2軍從第8集團軍的最右翼海邊安科納港開始,年底戰役結束的時候,到了最左翼與美國第5集團軍交界的波倫納城附近,共損失1419人,其中269人陣亡,1133人受傷,17人失蹤。

4-3 戰場的勝利和政治前途的失落

1945年最初的幾個月,是意大利戰場平靜的歲月,盟軍正在計划發動春季的最後攻勢,代號王冠作戰,第一步是用兩個集團軍的內翼聯合作戰,奪取半島中部亞平寧山脈中的波倫納,然後就可以打進意大利北部廣闊的波河平原,發揮裝甲部隊的优勢,最終分割消滅整個意大利戰場的德軍。波倫納作戰最大的困難是周圍的山地,和一條又一條橫亙行軍路線上的河流障礙。為此,盟軍計划以第8集團軍的波蘭第2軍和英國第5軍首先發動,從東南方向強渡幾條河流側擊德軍,等調動德軍預備隊以後,再由美第5集團軍發動主要的正面突擊。波蘭第2軍再次充當先鋒角色。4月份王冠行動發起前,盟軍的作戰序列由東到西依次是:英5軍,波2軍,英10軍(僅下轄一個意大利戰鬥群和一個猶太旅) ,英13軍(以上隸屬於英國第8集團軍) ,美2軍,美4軍(以上隸屬於美國第5集團軍) 。指揮系統也發生變化:英10軍軍長麥克里里升任第8集團軍司令,美2軍軍長特拉斯科特升任第5集團軍司令,原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升任集團軍群司令,而亞歷山大則升任地中海戰區最高司令,原來的戰區司令英國的梅特蘭-威爾遜,調到華盛頓接替病逝的迪爾元帥,出任駐美軍事代表。

1945年4月9日下午,波蘭第2軍以第3喀爾巴阡師領先進攻,英5軍則並肩展開印度第8師和新西蘭第2師同時進攻。第3師的當面是德軍第26裝甲師和98步兵師的接合部,波蘭人在發起攻擊當天順利渡過Senio河,10日一整天在激戰中前進,12日進攻的3個師都在Santerno河對岸建立起橋頭堡,並向下一個障礙,Sillano河前進。同時,第8集團軍將英國第13軍司令部和第10印度師投入戰鬥,位置在波蘭軍右翼,以13軍司令部統一指揮參戰的英聯邦軍隊。4月15日,波蘭軍強渡Sallano河,14日美軍也開始從正面進攻波倫納。德國第14裝甲軍在美軍當面的防線被完全突破。為了避免被合圍於波河南岸,德軍開始向波河各個渡口退卻。但是這場退卻在盟軍的追擊下變成了總潰退,意大利戰場最後的突破已經達成。波蘭軍在戰役開始擔任揭幕的佯攻角色,但是在最終占領波倫納的競賽中,還是搶在了美軍前面。波蘭人15日繼續沿通向城市的9號公路進攻,向Idice河邊的德軍“成吉思汗防線” 進軍,21日第一個占領波倫納,未經大的戰鬥。這個城市的波倫那大學,始建於1088年,有將近1千年的歷史,据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還在授予學位的大學,當年波蘭人哥白尼就曾在此求學。

1945年4月21日,波蘭第2軍退出戰線,未參加最後的追殲戰。整個戰爭期間,波蘭第2軍傷亡共計11379人,其中陣亡2301人,受傷8543人,失蹤535人。

到戰爭結束的時候,波蘭第2軍不但補齊了編制,而且大大超員,總共11萬2千人之眾,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但是,戰爭勝利了,波蘭人恢復戰前國家体制的夢鄉也成了泡影。按照英國政府和蘇聯政府的協議,戰後波蘭屬於蘇聯勢力範圍,波蘭第2軍作為一支忠於流亡政府的軍隊,成了無家可歸者。

1947年波蘭第2軍正式解散。英國政府允許它的成員自由選擇去向。盡管回國與家人團聚聽起來非常誘人,但是第2軍的官兵都是在蘇聯戰俘營里做過牢的,對蘇聯政治制度的觀感可想而知。据安德斯回憶錄說,11萬2千官兵中,當時只有8個軍官和1萬4千名士兵選擇回到社會主義新波蘭。

安德斯本人戰後一直生活在倫敦,直到1970年去世,他從未申請加入英國國籍。按照他的遺囑,安德斯的遺体被安葬在意大利卡西諾山上的波蘭第2軍戰士公墓。在今天的波蘭,有很多學校,街道,廣場以安德斯的名字命名。

5. 西歐戰場的波蘭第1裝甲師

1940年法國戰役,剛剛組建的4個波蘭師在法國戰場全部被消滅,當時在法國的7萬5千波蘭軍人,有1萬9千通過各種方法逃到英國,除了其中5千人屬於空軍以外,其餘的1萬4千人為骨幹,加上美國等地輾轉來投軍的波蘭後裔,又建立起了一支新的波蘭軍隊,這就是波蘭第1軍。在蘇格蘭組建和整編的波蘭第1軍和從蘇聯去中東組建的波蘭第2軍,是波蘭流亡政府的兩支主要陸軍正規部隊。第1軍軍長是Kukiel中將,包括波蘭第1裝甲師和第4步兵師兩個單位。因為波蘭人力資源不足,第4步兵師被迫作為第1裝甲師的訓練補充師留在英國本土。因此,波蘭第1軍沒能作為一個整体參加西線戰役。出動的只有馬澤克少將的波蘭第1裝甲師。


波蘭第1裝甲師的核心,是戰前波蘭軍隊唯一的機械化旅,精銳的第10騎兵旅,這個旅在1939年9月在克拉科夫附近進行防御,最後竟能以完整的建制退入匈牙利。此後,第10機械化旅的大部分官兵化整為零,用各種辦法輾轉來到法國,然後又去英國歸隊。裝甲師師長,馬澤克將軍,就是原來的第10機械化旅旅長。他從匈牙利坐火車經過南斯拉夫,進入當時還是中立的意大利,再去法國。法國戰敗以後,馬澤克又徒步走到法國南部,坐船去北非的法國殖民地突尼斯,轉往摩洛哥,可是從北非無法直接去英國,於是又從摩洛哥渡海峽到直布羅陀,從中立國葡萄牙坐船到達蘇格蘭歸隊。這還不是最輾轉的途徑。据說第10旅中最曲折的歸隊經歷,是一名低級軍官,從東普魯士的德國戰俘營逃出來,在德國發動西線閃擊之前,徒步走過德國,荷蘭,比利時,到達法國,剛到法國,法國戰敗,於是又徒步經過法國南部走到葡萄牙,卻買不到去英國的船票,於是坐船去巴西,再經過美國,到加拿大的英軍/波蘭軍招兵處報到,最後回到英國的部隊。還有些人幹脆就是經過蘇聯西伯利亞去日本,再從日本坐船去加拿大再到英國。

1940年和1941年,英國自身的裝備也极為匱乏,波蘭第1軍和第1裝甲師根本很難收到足夠的裝備來形成戰鬥力。隨著物資供應狀況好轉,第1裝甲師先後在訓練中換裝過好幾種坦克,從英國的瓦倫丁,丘吉爾,到十字軍坦克,最後在英格蘭南部接收了M3斯圖亞特和M4謝爾曼坦克。到第1裝甲師出發參加諾曼底戰役之前,全師總共擁有380輛坦克和4050台各式車輛。這個師原有第16坦克旅和第10裝甲騎兵旅,外加支援群。後來由於人力不足,第16坦克旅改稱第10裝甲騎兵旅,旅長Majewski上校,原來的第10旅解散,旅長Dvorak升任副師長,另從第4步兵師調入了第3步兵旅(旅長Wieronski上校) ,來補齊步兵實力。

1944年7月,波蘭第1裝甲師海運諾曼底,在蒙哥馬利手下的加拿大第第1集團軍(司令克里勒Crerar將軍) 的加拿大第2軍 編成內(軍長西蒙斯Simmons將軍),參加英軍從卡昂地區向法萊斯的進攻。由於美軍在“眼睛蛇”戰役的突破和德軍發動“呂迪希”反攻失敗,西線德軍主力第7集團軍和第5裝甲集團軍在盟軍戰線上形成了一個危險的突出地帶,巴頓的第3集團軍從南,蒙哥馬利的英軍從北,向阿爾讓唐-法萊斯地區合圍過來。波蘭第1裝甲師,是構成盟軍北翼包抄的裝甲部隊的一部分。

8月1日波蘭第1裝甲師全部到達歐洲大陸,7日,德軍還在莫爾坦地區正面進攻美國第1集團軍的時候,加拿大集團軍發動了北翼包抄攻勢,同時巴頓的美國第3集團軍從南翼包抄。波蘭人第一次在一場真正的戰鬥中,擁有了自己的一個完整的裝甲師來打擊德國人,可以想象波蘭官兵內心的激動。但戰場上僅有熱情是不夠的,論作戰經驗,數量上遠處劣勢的德軍,還是能給波蘭裝甲兵上一堂戰術課。波蘭裝甲師一上戰場,就作為盟軍的裝甲矛頭,沿卡昂-法萊斯公路兩側攻擊前進,他們必須沿路攻占一系列的路邊小山和高地,應該說,用裝甲兵進行丘陵高地爭奪戰,這本身是個相當不明智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來自集團軍和集團軍群兩級上峰,使波蘭裝甲師付出了相當沉重的代價。

8月7日,波蘭第10裝甲旅領先,分兩路進攻。其中一路第2坦克團迎頭遭遇早已埋伏好的德軍豹式坦克和反坦克炮,總共36輛斯圖亞特坦克和謝爾曼坦克,損失了26輛,不得不後撤。另一路波蘭第24槍騎兵團與德軍的反坦克炮和4輛4號坦克交戰,損失了4輛坦克以後,也不得不退回出發線。伴隨波蘭第1裝甲師進攻的蘇格蘭第51高地師,和在公路另一側跟波蘭人並肩進攻的加拿大裝甲師,也同樣未取得任何進展。8日,加拿大第4裝甲師在進攻公路邊140高地的時候,其28裝甲團幾乎被全殲,損失47輛坦克,團長陣亡。9日,波蘭第1裝甲師接替加拿大師再攻140高地,派出10旅的第1坦克團,也在損失了13輛坦克,團長陣亡之後退了回來。經過3天戰鬥,盟軍方面這才意識到戰術錯誤,波蘭裝甲師改派第3步兵旅擔任主攻,
發動夜襲拿下聖西爾萬(St. Sylvain) ,交給第51高地師防守,然後又攻占111號高地。波蘭裝甲師的步兵旅用各團交替打頭陣,緩慢然而穩步地前進著。

加拿大第1集團軍司令克里勒Crerar將軍隨即調整部署:原本在這個由北向南的攻勢中,加拿大第4裝甲師和波蘭第1裝甲師兩支矛頭是沿卡昂-法萊斯-阿爾讓唐公路這條最短的直線,與南面的美軍相向攻擊的,但是巴頓手下海斯利普的15軍進展順利,很快拿下阿爾讓唐,而北側英軍進展緩慢,於是英軍變更部署,把兩個擔任主攻的裝甲師進攻軸線向東移動,作更深遠的迂回,把沿公路南下的任務交給步兵去完成。這一招奏效了,8月15日,波蘭第1裝甲師以10旅第10槍騎兵團領頭,進攻包圍圈外翼Dives河邊的約特鎮Jort,一個波蘭坦克連靠自己的力量不用架橋,在損失了一半坦克以後,剩下的8輛坦克渡過河去,從背後奇襲了一個營的德國守軍。8月16日,波蘭第3步兵旅跟上坦克,波蘭師跟加拿大裝甲師的任務,是在Dives河以東占領特魯恩-尚布瓦地區Trun-Chambruis,在這里與美軍15軍90師會合,封閉包圍圈。

8月17日,波蘭裝甲師在目標特魯恩鎮附近,第10槍騎兵團的一個坦克連遭德軍伏擊,僅逃回2輛坦克,但是波蘭人沒有因為這點挫折停步,當夜第2坦克團連夜行軍,18日天明到達目標地區,奇襲了党衛軍第2裝甲師師部。同日,加拿大裝甲師占領特魯恩,加拿大部隊和波蘭的第10槍騎兵團在尚布瓦與美軍會師,基本封閉了包圍圈。8月19日,加拿大師和波蘭師分工,加拿大裝甲師占領對內正面,波蘭師占領對外正面。波蘭第10裝甲旅在加拿大師以東對外正面的頂點,占領了控制德軍唯一一條退路的制高點,262高地,這個山頭,法國人叫奧梅爾山Mont Ormel,而對波蘭人來說,它今後將永遠以“權杖”(Mace) 這個名稱而被紀念。如果說整個阿爾讓唐-法萊斯包圍圈是一個裝著德軍B集團軍群主力的瓶子,權杖高地就是這個瓶子的瓶塞。德軍反攻的焦點就在這里,要逃生就一定要打開這個瓶塞。波蘭第1裝甲師的主力在20日和21日反而被德軍包圍在權杖高地上,第21裝甲師從包圍圈內部突圍,而已經突圍的党衛軍第2裝甲軍殘部又返身殺回來,企圖拿下這個用火力掐死唯一逃生路線的制高點。兩天之中,波蘭裝甲兵被完全孤立,雖然德軍的建制已經打亂,但逃生的渴望使他們進攻得更加猛烈,而謝爾曼坦克完全不是德軍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對手,所幸英國的17磅反坦克炮起了很大作用,波蘭第2裝甲團,第24槍騎兵團,第10龍騎兵團的坦克和炮兵,在第8第9營步兵的支援下,死守兩天,10團團長陣亡,但是“權杖高地” 最終守住了。盟軍不能阻止德國B集團軍群的步兵徒步突圍,但是波蘭第1裝甲師,加拿大第4裝甲師,美國第90步
兵師在特魯恩,尚布瓦,和權杖高地扼守要點,以火力封鎖公路,德軍的技術裝備無法突出重圍。“瓶塞” 雖然象篩子一樣有很多孔在漏水,但它成功地塞住了瓶頸,而沒有垮掉。這次戰役,波蘭第1裝甲師陣亡325人,負傷1002人,失蹤114人。至今在法萊斯附近的Mace高地,還有紀念波蘭第1裝甲師的紀念碑屹立。

阿爾讓唐-法萊斯包圍戰讓西線德軍大傷元氣,盟軍乘勢未遭到大的抵抗就橫掃法國東部大部分地區,制約推進速度的,不是德軍的抵抗而是補給問題。波蘭第1裝甲師現在直屬克里勒將軍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司令部,經過短暫休整,沿歐洲大陸海岸線向東北方向追擊德軍,從魯昂附近Rouen渡過塞納河,越過阿貝維爾Abbeville,進入比利時境內。9月6日向比利時城市Thielt前進的路上,德軍抵抗開始加強,戰鬥逐漸激烈起來。從Thielt出發,波蘭師再攻打佛蘭德斯地區的古都根特城Ghent。9月17日開始,為越過萊茵河天險,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發動著名的市場-花園作戰,主要戰鬥是在波蘭人南邊的英國第2集團軍地段。波蘭裝甲師在左翼配合行動,攻入荷蘭境內,經過激戰奪取謝爾德運河Sheldt與根特運河交匯入海的河口。此後,第1裝甲師改隸克羅克將軍Crocker的英國第1軍指揮(仍屬於加拿大第1集團軍) ,與英國第49步兵師一道從Turnhout運河出發作為進攻矛頭,打開向荷蘭城市蒂爾堡Tilburg進軍的通道。9月底到10月初戰事進入3周僵持階段,10月12日重新發動進攻,與美軍104步兵師(師長是以前美國第1步兵師的師長,著名的特里-艾倫Terry Allen) 和加拿大第2裝甲旅三支部隊,會攻荷蘭著名要塞城市布列達Breda。波蘭人解放了這座城市。到11月上旬,第1裝甲師經過激戰,已經越過Mark運河,抵達下一道主要河流障礙,馬斯河沿岸Maas,隨著12月底希特勒發動阿登攻勢,西線的焦點轉向南方,波蘭師只負責掩護北方戰線,防守馬斯河沿岸,一個師的正面擴展到52公里寬。在整個比利時-荷蘭境內作戰期間,為了盡量不破壞城市,第1裝甲師被命令不許用大口徑重炮掩護進攻,只許發射輕型火炮和坦克炮。据說在作戰不那麼緊張的時候,有的波蘭炮兵連還讓當地居民來向德軍陣地開炮,還有明碼標價:荷蘭居民開一炮要付一個雞蛋,開10炮有9折优惠。另外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荷蘭安特衛普港附近的小規模交戰中,第1裝甲團的波尼亞托夫斯基Poniatowski中尉陣亡。他是拿破侖戰爭中,波蘭親王,法蘭西帝國元帥波尼亞托夫斯基的直系後代,畢業於英國桑赫斯特軍校,原住法國,1940年輾轉到英國志願加入波蘭裝甲師。

波蘭第1裝甲師在1945年3月參加了盟軍全線突破萊茵河的最後攻勢,歸屬加拿大第2軍,經荷蘭內梅根(去年9月市場-花園行動地帶) 進入德國境內,橫渡Ems河,沿路解放了德國國防軍的戰俘營Stalag 6C,這里正巧關押著華沙起義被俘的1726名波蘭地下軍女兵。戰爭結束的時候,波蘭第1裝甲師占領了德國北部重要的軍港威廉港Wilhelmshaven。整個西歐戰事,這個裝甲師總共傷亡5098人,其中陣亡1294人,累積的傷亡率占全師35%,其中最高的第9步兵營,累計傷亡人數比全營實力還高,達到111%。

戰後,波蘭第1裝甲師師長馬澤克將軍回英國升任波蘭第1軍軍長,直到1947年西線的波蘭軍隊解散為止。與第2軍軍長安德斯將軍不同,馬澤克並不熱衷於政治,盡管他忠於倫敦流亡政府,但還是選擇了退休。後來英國政府正式承認新波蘭政府,象馬澤克這樣沒有加入英國籍的波蘭流亡戰士,就不能享有英國給予盟國老兵的待遇和退休金。

馬澤克這個波蘭在二戰期間的唯一地地道道的坦克將軍,戰後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一家旅館里當調酒師Bartender,一直到60年代。不過他倒是得享高壽,一直活到102歲,1994年底才去世。

馬澤克活著看到了蘇聯和東歐的劇變。

6. 波蘭傘兵旅和國內軍

很多人看過描寫“市場-花園行動” 的電影“遙遠的橋” ,當時空降得距離最遠被德軍包圍的部隊,除了英國第1空降師,就是波蘭傘兵旅。在杰克-希金斯一本很有名的戰爭小說“鷹從天降”(Eagle Has Landed) 里面,滲透到英國本土綁架丘吉爾的德軍傘兵,也是化裝成波蘭傘兵旅的。(這部小說1976年改編成電影,主演是英國影星邁克爾-凱恩) 。

其實,波蘭傘兵旅不象第2軍或第1裝甲師,除了在市場-花園作戰的一段短時間內,它不屬於盟軍任何戰區的作戰序列,而是屬於流亡政府波蘭軍隊司令部的獨立旅。它的基本任務,是作為正規軍特種部隊配合波蘭本土軍作戰。事情要從波蘭本土軍講起:

一次大戰結束以後波蘭復國,新的波蘭國家不僅在意識形態,而且在領土,宗教,民族等方方面面,都和蘇聯有著幾百年歷史所形成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在戰前的波蘭,蘇聯是比德國更危險的第一號假想敵。雖然1920年代初波蘭人在華沙城下擊潰了蘇軍,但是從20到30年代,新興蘇維埃國家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都使波蘭望塵莫及。在波蘭的軍事動員計划中,不得不考慮到一旦發生對蘇戰爭,其東部領土被蘇軍占領的情況。從30年代初,波蘭就把在和平時期建設地下抵抗網,發動被占領國土上的全面敵後游擊戰,作為國家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個地下抵抗網,就叫本土軍。嚴格地說直到1942年才正式采用這個番號,但
這個地下抵抗網是早就編織了 。當然,游擊戰是以蘇軍為作戰對象的,東部的實力和組織遠比西部嚴密。後來二戰全面爆發,蘇聯和德國瓜分波蘭,地下軍沒有來得及全面動員,後來流亡政府的工作逐漸走上軌道,蘇聯成了盟國,本土軍的主要目標就是對德國占領軍作戰。

波蘭三十年代初是最早把全面游擊戰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和部署的國家之一,而它卻是針對共產党蘇聯設計的。歷史有時真的挺有諷刺意味。

波蘭本土軍在作戰上不受盟軍聯合參謀長會議指揮,而直接聽命於倫敦流亡政府,它在流亡政府中的地位相當高,本土軍首任戰時司令索松科夫斯基Sosnkowski將軍是波蘭軍隊當中,僅次於首相兼波軍總司令西科斯基的第二號人物,曾經是流亡政府首任總統的人選。後來西科斯基飛機失事以後,由他繼任波軍總司令。第2任波蘭本土軍司令是Rowecki將軍,他是1939年的華沙機械化旅旅長,那是擬議中的波蘭軍隊第2個機械化旅,但是戰爭爆發時還沒有組建完成。Rowicki將軍1944年6月在華沙被蓋世太保逮捕,稍後死在獄中。第3任本土軍司令是科摩羅夫斯基少將(Komorovski) ,化名Bor將軍。1944年10月華沙起義失敗,科摩羅夫斯基被俘。但是他在德軍戰俘營里活了下來,並在戰後1947-1949年擔任波蘭流亡政府的首相。1944年9月波蘭軍隊總司令索松科夫斯基將軍辭職,繼任波軍總司令的人,就是時任本土軍司令科摩羅夫斯基少將,只是因為他在華沙作戰,5天以後被俘而無法到任,才由第2軍軍長安德斯代理波軍總司令。本土軍最後一任司令Okulicki將軍在戰後1946年被蘇聯內務部逮捕並被處決。

強調以上這些指揮官人事調動,是為了從側面說明本土軍這樣一支從事敵後抵抗的地下游擊軍,在波蘭政府中的地位和影響。

關於波蘭本土軍,和失敗的華沙起義,有關的著述汗牛充棟,筆者不打算在本文有限的篇幅里再寫。筆者的重點是交代英國組建的波蘭獨立傘兵旅的來龍去脈。1940年盟國幫助波蘭在法國組建陸軍的時候,曾經派了一個架子旅的機構遠赴英國殖民地加拿大,意在招募北美的波蘭後裔參軍。後來法國敗亡,這個在北美招募兵員的第4波蘭旅,就被英國和波蘭政府指定組建訓練成一個從事特種空降破壞任務的特種兵部隊,配合本土軍的抵抗運動。因此,波蘭獨立傘兵旅的作戰思想,從一開始就不象英美德的空降部隊那樣作為正規兵種打仗,而是以小隊為單位,空投到波蘭領土,作為本土軍發動全國起義的作戰骨幹。

1941年9月23日,波蘭獨立傘兵旅正式成軍,旅長Stanislau Sosabowski上校(1944年6月晉升少將),全旅原計划編4個傘兵營,因為人力緊缺,不得不解散了一個營來補充其他3個傘兵營,全旅官兵2千人以上,到1944年9月投入戰鬥前,花了將近3年時間不斷地訓練。英軍指揮部打這個旅的主意,想把它調上正面戰場彌補英聯邦軍隊人力不足,而波蘭軍隊總部則堅持要這個旅按照原設想空投去波蘭本土作戰。因此,波蘭傘兵旅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幾度收到待命投入西線戰場的命令,又幾度撤銷,有時是因為波蘭和英國政府的爭吵,有時又是因為天氣狀況不允許空降。1944年8月1日華沙起義,這正是最需要波蘭傘兵旅出動的時候,英國卻以運輸手段不足為借口,扣下這個旅,8月13日,波蘭傘兵旅全体官兵絕食24小時,抗議盟軍對華沙起義支援不力。華沙起義不但沒有得到維斯杜拉河對岸蘇軍的有力支援,而且英美的空中支援也並不積极,對華沙空投的最大規模行動,是9月18日美軍Truesdell上校率領107架B17空中堡壘對華沙空投以後,降落在蘇軍的機場。這也是唯一的一次盟軍穿梭空投。此後蘇聯不准盟軍飛機使用蘇軍機場。英軍本身也禁止皇家空軍的波蘭中隊積极出動支援華沙。9月25日,波蘭軍隊總司令索松科夫斯基辭職以示抗議。10月2日,堅守華沙的波蘭本土軍殘部向德軍投降。傘兵旅最終也沒有用在華沙方向。

與此同時,西線正面戰場出現了急需這個旅的緊急情況。9月17日蒙哥馬利在西線開始“市場-花園” 行動,以克服盟軍在荷蘭境內所面對的一系列河流障礙,最終跨越萊茵河為目的。盟軍大規模使用空降師在三個敵後登陸場空投,搶占萊茵河上的橋梁,比較近的兩個空投場是美國第101空降師和82空降師,最遠的一個英國第1空降師(師長厄克特Urquart少將),將占領阿納姆的萊茵河大橋,並堅守到戰線正面的裝甲部隊到達解圍為止。為了加強英國第1空降師,英國政府調用了波蘭空降旅。

雖然這不是波蘭人想要的華沙作戰,但能夠參戰,總比一天到晚閒著手發癢要好,波蘭旅很快做好准備,投入這場大戰,這次作戰的結果是災難性的,日後將以“遙遠的橋” 的別名被人們記住。

9月17日市場-花園行動開始,英國第1傘兵師空投到阿納姆附近的萊茵河對岸(北岸),但是波蘭旅則因為英國上空氣候不佳而被迫延誤起飛時間,只有10架滑翔機載運著7門反坦克炮,跟少量波蘭傘兵跟英國人一起降落在北岸,19日,另外35架滑翔機載運8門反坦克炮和從3個波蘭傘兵營中抽調出來的部分士兵,在空投地點上空遭到德軍戰鬥機攻擊,分散開來,少數降到預定陣地附近的波蘭士兵也向北岸英軍陣地集中。直到開戰後的第5天,英國的天氣才好到可以讓波蘭獨立傘兵旅主力起飛。波蘭人的任務,是在萊茵河南岸靠盟軍主力這一側占領渡口,支援河北岸的英國空降師堅守到裝甲部隊主力趕到。而在這之前,波蘭旅的反坦克炮,已經被空投到河北岸英國空降師一側,這顯示作戰計划制定得過於一廂情願了。

空投的當天,有41架運輸機因為天氣狀況而被召回,1營全部和3營的一部沒有空投,而降下來的1千多名傘兵,又沒有反坦克炮。波軍降到了德軍防御陣地的頭頂上,所幸德軍的注意力在河北英軍那里,波軍所受的損失不特別嚴重。可是他們趕到河邊卻發現,原定的渡口和渡船全都已經被破壞,無法過河,而河對岸的英國傘兵,也已經被德軍反攻壓迫得離開河岸,沒法策應波蘭人過河。波蘭旅只能依靠通信員趁夜暗游過萊茵河,跟英軍聯絡。這一天看來一切都出了差錯,就沒有一樣照計划發生的事情。但是有兩件事有利於波蘭人:一是德軍判斷波蘭旅是想從河南跟對岸的英國傘兵夾攻阿納姆大橋,因此從各處抽調了2千多人來守橋,
這給英軍傘兵和正面戰線的裝甲部隊減輕了壓力﹔二是當天傍晚時分,波蘭旅跟趕來增援的盟軍主力接触上了:英軍第30軍第43威塞克斯師Wessex克倫威爾公爵輕步兵團的5營,跟波蘭傘兵旅會合,並合力打退了德軍發動的反攻。盡管在隨後的幾天里,英軍裝甲部隊的支援時斷時續,他們跟後方的聯系也是只有一條公路(綽號“地獄之路”) ,而且在德軍火力之下,經常被切斷,但是至少波蘭旅已經不用為自身的生存擔心。他們現在必須在沒有橋梁而河面又被德軍火力控制的情況下,想辦法增援對岸被包圍的英軍和少數波蘭傘兵。

9月22日,波蘭人用橡皮筏連起一條浮橋,把3營的一半兵力送過萊茵河,支援英軍,但浮橋很快被德國人炸毀。9月23日,前天沒有空投成的1營全部和3營一部共600多人,成功降落在內梅根的美82師陣地上,第2天開到河邊跟旅主力會合。23日夜間,波蘭旅乘夜又渡過了260名士兵去增援英軍。這兩天的戰鬥幾乎是一場混戰,河南岸波蘭人,英國裝甲部隊,德軍三方所占領的地盤時常變化,22日旅長索薩博夫斯基少將在戰鬥中遇到兩輛迷路的英軍坦克,他竟然騎著一輛自行車,引導這兩輛坦克向德軍的步兵陣地發起沖鋒。

9月24日夜,盟軍總部決定撤出河對岸被圍的英國第1空降師,25日英軍殘部乘夜暗突圍,擺渡回到盟軍一側,波蘭第3營從北岸掩護撤退。在河北作戰的英國和波蘭傘兵總共10600人,陣亡將近1500,被俘的另有6400多人,英國第1空降師主力可以說被殲滅了。波蘭傘兵旅損失近500人,經過這一仗以後重整,旅的作戰兵力還剩1283人。10月7日,波蘭獨立傘兵旅退出荷蘭戰場。1945年,波蘭傘兵旅配屬給第波蘭1裝甲師,在德國北部執行占領任務,1947年正式解散。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2006年5月31日,當年獨立傘兵旅在新波蘭的衣缽繼承人,波蘭第6空中突擊旅,在荷蘭領受了荷蘭政府頒發的威廉騎士團戰功勛章,以表彰波蘭軍人在市場-花園行動中,為解放荷蘭而作出的犧牲。

7. 波蘭流亡政府的海軍,空軍和其他部隊

除了第2軍,第1裝甲師,獨立傘兵旅這幾支大的陸軍部隊,波蘭軍人在空中也很出名,戰後許多反映空戰的電影,象“不論列顛之戰” ,“倫敦上空的鷹” ,都出現過波蘭飛行員在皇家空軍服役的形象。其實1940年法國投降前,波蘭第一次重建軍隊的努力,就是由法國幫助組建波蘭陸軍,而由英國幫助組建海空軍。法國投降前,在英國本土已經有2個完全由波蘭飛行員組成的轟炸機中隊,番號是第300馬祖里湖和301波美拉尼亞中隊,後來的不列顛之戰,波蘭第302,303戰鬥機中隊參戰,其中303中隊在6周作戰中聲稱擊落了126架德軍飛機,是不列顛之戰中戰績最高的空軍中隊。另有約50名波蘭飛行員以個人身份,編在皇家空軍的戰鬥機中隊里參戰。後來波蘭空軍又添了306,307,308,315,316,317戰鬥機中隊,和第304西里西亞,第305大波蘭轟炸機中隊,其中307還是夜間戰鬥機中隊。1941年8月,波蘭空軍建立了第一個戰鬥機大隊,大隊長Janus少校。波蘭政府的空軍總監是Ujejski少將,但是波蘭的空軍中隊在作戰上一般都配屬給皇家空軍指揮。1944年,波蘭又擴建了更大的第18戰鬥機聯隊,包括戰鬥機第1大隊(302,308,317波蘭中隊) ,第2大隊(306,317波蘭中隊和第129英國中隊) ,第3大隊(222英國中隊,349比利時中隊,和485新西蘭中隊) 。另外,在意大利戰場還有專門配屬第2軍作戰的波蘭第318戰鬥偵察中隊和663炮兵觀測中隊。

到戰爭結束為止,皇家空軍總共有15個波蘭中隊,前後服役的飛行員和機組人員有1萬4千人之眾,929人在空戰中陣亡,大多數都是轟炸機組和運輸機組成員。波蘭的戰鬥機飛行員和轟炸機炮手聲稱總共擊落629架軸心國飛機。

海軍方面,波蘭在開戰之前已經按照計划把主力艦艇開到英國(這次行動有個奇怪的代號,“北京行動”) ,包括3艘驅逐艦(Burza風暴號, Blyskawica閃電號, Grom雷霆號)和兩艘潛艇(Orzel號和Sep號)。其中Orzel號先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被扣留,然後逃到英國。留在波蘭的驅逐艦Wicher風號被德軍擊沉。在1940年初挪威戰役的時候,波蘭潛艇Orzel號在奧斯陸峽灣外,跟其他18艘英軍潛艇組成警戒艇幕,首先發現德國運兵船里約熱內盧號並將它擊沉。3艘驅逐艦也參加了挪威海戰,Grom號被德軍飛機擊沉。在整個戰爭期間,波蘭流亡海軍先後擁有2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和8艘潛艇。流亡政府的海軍司令是Swirski少將。

8。倫敦流亡政府和波蘭軍隊的結局

波蘭流亡政府依賴英國政府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支持,1940年到1943年是兩國政府的政治蜜月期。蘇聯政府和波蘭流亡政府的合作關系,僅僅是暫時互相需要的關系,不可能長期合作,而美國僅僅是道義上支持波蘭,在政治利益上並不關心。從1943年德黑蘭會議以後,英國逐漸向蘇聯妥協,直到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公開在波蘭問題上支持蘇聯。流亡的波蘭人當然會有被叛賣的感覺,但這是完全可以預期的事情:

國際政治從來就是大國博弈的產物,實力,而非道義,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

1943年4月德國揭發了卡廷森林屠殺事件之後,蘇聯指責德國實際制造了這起屠殺,英美政府出於政治原因,接受蘇聯的官方說法,而倫敦的波蘭政府對此繼續追究,因此,蘇聯決定與波蘭流亡政府斷絕外交關系。這就注定了流亡政府的政治前途。蘇聯人送走不肯合作的波蘭第2軍以後,決心建立真正屬於自己陣營的波蘭軍隊。以第2軍前中校貝林格將軍為首(貝林格的將軍軍銜是蘇聯授予的,不是戰前的波蘭將軍) ,波蘭人民軍第1集團軍於1944年3月編成,以後參加了華沙,維斯瓦-奧得河,波美拉尼亞,柏林諸戰役。在這之前,先期組成的波蘭人民軍第1師,已經於1943年10月在蘇聯西方方面軍第33集團軍編成內,在白俄羅斯的列寧諾進攻戰中首次投入戰鬥。但是列寧諾的進攻是一次失敗的戰役(見“戰爭年代的總
參謀部” 第2卷第2章)。貝林格本人則因為在華沙城下未經上級授權簽署命令,向起義並被德軍圍困的華沙城發動攻擊,而被蘇軍撤職,回莫斯科總參軍事學院任職。不過這是流亡西方的波蘭人的說法。另外根据什捷緬科,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的回憶錄,華沙起義的時候,波蘭集團軍是根据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的命令,在維斯瓦河對岸建立登陸場的。跟波蘭人並肩作戰的,還有蘇軍第47和70集團軍,司令是古謝夫和波波夫。蘇軍無法解放華沙,是因為兵力不足,強弩之末,而不是因為不想援助。雙方各執一辭,該相信哪方面呢?從敘述軍事部署的詳細程度來看,應該相信蘇軍將領的說法,那些部署,調
動,計划,過程,其詳細程度不可能是事後編出來的。但是蘇軍元帥們的回憶錄沒有解釋為何不允許盟軍飛機利用蘇軍機場作穿梭空投。另外,他們沒有一位提到貝林格後來的去向: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把富於作戰經驗的軍事主官調離前線,送進學院,而當時波蘭的指揮官如此稀缺,這無論如何不是正常現象。這是為什麼?貝林格在蘇軍總參軍事學院呆到1947年回到新波蘭,任波蘭總參軍事學院院長,退役以後任農業部副部長,管打獵,再未受到重用,也沒有受到迫害。

1943年7月,波蘭領導人西科斯基乘坐美國制造的B24解放者式轟炸機,在直布羅陀附近失事身亡,同機遇難的還有波蘭軍隊總參謀長Klimecki少將和作戰部長。專機駕駛員是皇家空軍里的捷克人,他幸存下來。所有証据均表明這是個偶然的不幸事件,英國皇家空軍正式的調查結果,說飛機的方向舵被卡住了。但波蘭政府在最關鍵的時候失去了最有能力的領導人。其實就算西科斯基活著的話,能有多大作為也是值得怀疑的:由於蘇聯的實力地位,也由於戰後波蘭肯定將處於蘇聯的勢力範圍,流亡政府的保護人,英國政府也開始向蘇聯作出妥協,以換取蘇聯默認戰後希腊屬於英國勢力範圍。1943原本英國主張取道巴爾幹進軍中歐的軍
事戰略,這跟一心想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反攻波蘭本土的流亡政府不謀而合,但是由於美國和蘇聯的反對,英國不得不放棄巴爾幹戰略,這就取消了英國和波蘭軍事合作的思想基礎。這跟兩百年前拿破侖戰爭時代如出一轍:拿破侖曾在北意大利招募波蘭志願軍團,以多布羅夫斯基將軍為首的波蘭軍團,希望在法國支持下,從意大利打到奧地利占領的波蘭領土去復國。多布羅夫斯基軍團當年的戰歌,就是今天波蘭的國歌。而拿破侖只是利用波蘭復國作為旗號而已,沒有幾年就解散了北意大利的波蘭軍團。歷史上,至少後來拿破侖皇帝征俄的時候,還讓波蘭人建立了華沙大公國,而二次大戰之後,占領波蘭這片土地的注定是蘇聯而不
是英國,沒有美國的支持,英國既沒有實力,也沒有利益欲望去跟強大的蘇聯就波蘭問題叫板。因此,波蘭被犧牲掉只是個時間問題。

在1943年底的德黑蘭會議上,英美蘇三強完全按照蘇聯的建議划定了戰後波蘭的東西邊界,而這是流亡政府所不能接受的。當時這個決定還是祕密的,沒有讓波蘭人知道。1943年和1944年,丘吉爾极力想促成蘇聯政府和波蘭政府重新和解,恢復外交關系,但是雙方對卡廷事件和波蘭東部邊界的分歧根本無法彌合。1943年身兼首相和軍隊總司令的西科斯基將軍死後,總理一職由米克拉切克Mikolajczyk擔任,軍隊總司令是索松科夫斯基Sosnkowski。1944年,蘇聯開始在已經解放的波蘭領土建立自己控制下的政府機構。索松科夫斯基將軍是堅定的反蘇派,於1944年9月因為盟國不能全力支持華沙起義而辭職,由第2軍軍長安德斯代理。而米克拉切克總理的立場比較溫和。盡管他也不信任蘇聯人,但還是於1944年11月辭職回波蘭,參加蘇聯占領區的波蘭聯合政府,任副首相兼農業部長。但是戰後1947年在波蘭大選中失敗以後再次出走回到英國。英國的波蘭流亡份子視他為叛徒,因此不久米克拉切克移民美國終老。1944年11月以後繼任流亡政府首相的是Arciszewski。

1945年1月在雅爾塔會議上,英國公開放棄了支持波蘭流亡政府的立場,史達林則同意在戰後波蘭進行大選來建立一個聯合政府。這標志著波蘭流亡政府和英國政府正式決裂。1945年7月6日,英國政府撤銷對波蘭流亡政府的外交承認,流亡政府在倫敦的辦公地點被收回,但是其官員在倫敦的私人住宅仍舊保留。大部分流亡的波蘭軍隊在1945年解散,到1947年,流亡政府所有剩下的軍隊正式撤銷番號。絕大多數老兵選擇留在西歐。另外根据蘇方的說法,近20萬波蘭流亡軍隊中,有12萬戰後回波蘭。不過什捷緬科的這個數字沒有其他佐証。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一直又存在了45年,雖然僅有愛爾蘭,西班牙兩個國家承認這個政府的合法性(宗教因素可能是主要的原因,這兩個國家跟波蘭一樣,都是天主教占絕大多數的國家。梵蒂岡的外交承認則到1975年為止) 。直到1989年,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仍然有總統總理,和8名內閣部長,還有散布在全球的大約15萬波蘭老兵和他們的後裔仍然忠於它。它堅持看到了蘇聯東歐的劇變。

1990年,劇變之後的新波蘭第一任總統,前團結工會領導人華勒沙從最後一任流亡政府總統Kaczorowski手中,接過了象征波蘭國家正統的幾樣標志:1935年波蘭憲法原本,總統與政府的大印章,總統綬帶和旗幟。至此,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才正式結束。

2004年5月1日,波蘭正式加入歐洲聯盟。

成王敗寇,滄海桑田,本文寫的是軍事史,無意對任何一種意識形態作政治評價。筆者想說的是,那些在戰爭的鐵血風云,大國的翻云覆雨當中,為弱小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反法西斯勇士們,無論是成是敗,無論屬於哪種意識形態,他們的永遠值得後人尊敬,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




歡迎光臨 ihao論壇 (https://ihao.org/dz5/)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