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電子簡併物質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瑞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第一顆被發現的白矮星是三合星的波江座 40,它的成員是主序星的波江座 40A,和在一段距離外組成聯星的白矮星波江座 40B和主序星的波江座 40C。波江座 40B和波江座 40C這一對聯星是威廉·赫歇爾在1783年1月31日發現的, p. 73,它在1825年再度被Friedrich Georg Wilhelm Struve觀測,1851年被Otto Wilhelm von Struve觀測。在1910年,亨利·諾瑞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發現他有一顆黯淡不起眼的伴星,而波江座 40B的光譜類型是A型或是白色。在1939年,羅素回顧此一發現, p. 1:
貝塞爾粗略的估計出天狼星伴星的軌道週期是半個世紀 C. H. F. 彼得在1851年也計算出一個週期。直到1862年1月31日,格雷厄姆·克拉克才看見這顆緊挨著天狼星的伴星,然後就證實了這顆預期中存在的伴星,沃爾特·亞當斯在1915年宣布天狼星 B的光譜和天狼星相似。
在1917年,范·馬南發現了一顆孤獨的白矮星,現在被稱為范馬南星。這三顆白矮星,最早發現的,是所謂的經典的白矮星, p. 2。終於,有許多的黯淡的白色恆星被發現,它們都有高自行,表示都是緊鄰地球的低光度天體,因此都是白矮星。 。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要說明這種天體時,似乎是第一個使用白矮星這個名詞的人,稍後這個名詞經亞瑟·愛丁頓而通俗化了。儘管有各種的懷疑,第一顆非經典的白矮星大約直到1930年代才被辨認出來。在1939年已經發現了18顆白矮星, p. 3,在1940年代,魯伊登和其他人繼續研究白矮星, 到1950年發現已經超過一百顆的白矮星,到了1999年,這個數目已經超過2,000顆之後的史隆數位巡天發現的白矮星就超過9,000顆,而絕大多數都是新發現的。